第一節 成功靠的不是一個人的力量
小成功靠個人,大成功靠團隊,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曾經的家族企業靠一個教父式人物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而建設企業團隊,發揮團隊的力量,已經成為企業界的主流認識。任何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都不可能靠一個人的力量,而必須要靠組織的力量,團隊的力量,高效而有執行力的團隊組織是未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
現今是一個追求個人價值的時代,更是一個追求個人價值實現與團隊績效雙贏的時代,隻有當一個團隊擁有高度的戰鬥力時,其中的個人才能不斷得到鍛煉和提升。這正如一盤散沙變成一串珍珠的過程,而這不可或缺的主線就是“團隊精神”。
所謂團隊,是指一些才能互補、團結和諧並為負有共同責任的統一目標和標準而奉獻的一群人。團隊不僅強調個人的工作成果,更強調團隊的整體業績。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種知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競爭日趨緊張激烈,社會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在工作學習中所麵臨的情況和環境也越來越複雜。在很多情況下,單靠個人能力已很難完善地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所以,這就需要人們組成團體,並要求組織成員之間進一步相互依賴、相互關聯、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團隊來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並進行必要的行動協調,開發團隊應變能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依靠團隊合作的力量創造奇跡。
不管你是一個多麼優秀的組織者,通過個人魅力,你可以暫時把一個團體的看法統一起來,使他們統一行事。但是一旦你離開這個團體,就有可能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麵。1992年,抱著做“求伯君第二”的心態,雷軍邁進了“金山”的大門。求伯君曾憑借自己開發的WPS開創了“金山”,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在如今的市場中立足的。所以,雷軍開始招兵買馬。他打出的招聘廣告是:“求伯君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他希望跟自己一樣有理想的程序員,都能進入這家公司大展宏圖。為了廣招賢才,雷軍與出差珠海的王全國徹夜長談,成功地把他“拉”進了“金山”。緊接著,雷軍一大批寫程序的朋友也紛紛被請進了“金山”。兩年以後,雷軍出任北京金山軟件公司總經理,負責整個公司的管理、研發、產品銷售及市場戰略規劃。
1996年,微軟引入中國,加上市場上其他軟件產品的打壓,“金山”麵臨市場危機,雪上加霜的是這時“金山”重金開發的盤古組件並沒有為“金山”贏得市場,“金山”遭到了史上最嚴重的打擊。那時雷軍曾想放棄、離開“金山”,但是求伯君沒有同意,給他放了長假,六個月後,雷軍重新回到“金山”,果斷地提出了“立足辦公軟件市場,全方位進軍家用軟件市場”的戰略思想。他重新組織人馬,開發了像《金山詞霸》這樣功能強大的暢銷產品,“金山”起死回生。1997年,雷軍帶著他的團隊準備開發金山毒霸。
陳飛舟是金山毒霸的第一代研發負責人,他帶領著二三十人完成了整個金山毒霸的研發。當時,整個開發團隊的壓力很大,當瑞星一年甚至一年半才升級一次的時候,金山毒霸每半年就升級一次。2000年,金山毒霸確定目標,要做互聯網上最好的殺毒軟件。所以,整個團隊每天就像打仗似的,幾乎所有團隊成員都住在辦公室裏,沒日沒夜地瘋狂工作。能夠承受這樣強度的工作量和壓力是因為這支隊伍從內心熱愛這份事業,他們把自己的成長和毒霸品牌、毒霸業務的成長牢牢地綁在了一起。在陳飛舟的辦公桌上有這樣一個紙條,上麵寫著:我的青春,我的毒霸。雷軍說:“在我心裏,金山毒霸是一支戰無不勝的團隊”。在他看來,這支麵對重重困難、能頂住巨大壓力的團隊一定能夠打一場漂亮的硬仗。金山毒霸發布後僅僅用了兩年時間,“金山”就拿下了殺毒市場的半壁江山。雷軍說,一個有著二十多年曆史的公司確實遇到了發展上的瓶頸,都是靠著團隊的力量才能度過一次又一次險境。
“團結就是力量”,而且團隊合作往往能激發出團體不可思議的潛力,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奇跡。企業裏團隊的團結合作能力代表著企業的發展能力,一個快速發展的企業需要內部員工的友好合作,團結互助。是否具備一支優秀的團隊是一家企業成敗的關鍵。
當雷軍再次回到“金山”時,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組建有戰鬥力的領導團隊。他曾表示,自己出任“金山”董事長後,不會做甩手掌櫃,自己下一步任務是幫助他們了解“金山”、融入“金山”,共同把“金山”打造成一家優秀的公司。
成功的企業家要有能力構建一個良好的團隊,因為這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意義。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無論其有多麼威風,在一些事情麵前也會有手足無措的時候,團隊的力量在這時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比爾·蓋茨說:“團隊合作是企業成功的保證,不重視團隊合作的企業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建設一支有凝聚力的團隊,已是現代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
對於企業來說,團隊是力量的源泉,單獨的一滴水很快就會幹涸,而將它放入大海裏,讓其融入千千萬萬水滴之中,它就不會幹涸,而且還能彙合其他水滴的力量掀起大浪。同樣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發展來說,就更離不開團隊了,任何人都在為團隊工作,每個人都是團隊的一分子,必須不斷地去成長、去奮鬥、去付出,才能在團隊成功中實現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一個人的知識和工作能力畢竟有限,隻有依靠集體的力量,通過互幫互學,才能不斷提高個人的素質和水平。
沒有人能夠單憑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隻有融入團隊,依靠團隊,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
第二節 打造超豪華團隊
團隊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形態,越來越引起企業的重視,許多企業已經從理念、方法等管理層麵進行團隊建設。團隊建設的好壞 ,象征著一個企業後繼發展是否有實力 ,也是這個企業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充分體現。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企業高層都屢屢強調團隊的力量、團隊建設的重要意義。很明顯,社會已經進入從“超人”到“超級團隊”的時代。那麼,如何建設一個卓越、有效的企業團隊呢?
要打造一個“超級團隊”,首先應該網羅優秀人才,世界上一流的公司有哪個不是人才濟濟呢?一個企業能做多大、做多強,並不取決於它獲得了多少物質資產、多少資本,更主要取決於它的人力資源。曾經有人問鬆下幸之助:“你們公司生產的是什麼?”他回答:“我們也生產產品,但首先生產、製造的是人。”由此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但凡優秀的企業家都非常重視人才的引進和選拔,把網羅人才放在企業事務的頭等位置。
四十二歲的“天使投資人”雷軍要再次創業——小米科技,這次創業對雷軍很重要,這是他的一個夢,他說:“‘小米’是我不能輸的一件事,我無數次想過怎麼輸,但要真是輸了,我這輩子就踏實了。”2009年下半年,雷軍開始籌建小米公司,擺在他麵前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沒有人才。雷軍一開始就知道,開發智能手機和開發軟件有很大的區別,手機裏有800多個元器件,絕不像攢一部電腦那麼簡單,技術難度相當之大。所以,雷軍的想法是:集合一群“靠譜”的人,采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手機。
於是,雷軍開始四處網羅各相關行業的高手,他首先找到了穀歌中國研究院的副院長林斌。在穀歌期間,林斌帶領團隊發布了包括本地搜索、相關搜索、手機資訊、天氣與股票信息、圖片搜索、穀歌地圖等等一係列針對中國用戶的產品。當雷軍找到他時,穀歌準備撤離中國大陸,林斌一度很迷茫。有人說:“林斌在2010年11月11日離開了工作達四年的穀歌中國,不清楚他未來的方向,或許會創業。”雷軍花了6個月時間終於說服林斌,同自己一起創辦“小米”。
林斌加入“小米”後,又將黃江吉介紹給了雷軍。黃江吉在美國普度本科畢業後加入了微軟,在微軟工作了十三年,之前是在微軟WinPhone部門,任軟件工程總監。林斌將黃江吉和雷軍約在一起聊天,三個人一聊就是幾個小時,從手機到電腦,從iPod到電紙書。雷軍對電子產品的熱衷和瘋狂程度讓黃江吉十分震驚,這次聊天讓黃江吉有了想和雷軍一起做點事業的決心,臨別之時,黃江吉說道:“我先走了,反正你們要做的事情,算上我一份!”
雷軍說:“創辦的時候我就想,“小米”要成功,一定要做一家全能型公司,軟件、互聯網、硬件麵麵俱到,麵麵都要強。”雷軍熟悉互聯網,加上林斌和黃江吉的加入,雷軍有了一些底氣,但是如果要做手機,還需要專業的硬件大師。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成了雷軍心中的最佳人選,在這之前,雷軍在全國見了近百個手機硬件領域的專業人士,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領軍者。周光平於1995年至2000年間擔任美國摩托羅拉手機總部核心設計組核心專家一職,參與了多款摩托羅拉手機的設計,其中包括CD928、V998、L2000、V8088、V66、V70等。周光平領導或參與研發的許多產品是摩托羅拉銷售鏈中的高利潤產品,很多產品在摩托羅拉以及全世界創造過很多第一。
雷軍約周光平在小米公司當時的辦公所在地銀穀大廈見麵,兩個人經過了長達十二個小時的談話。雷軍講述了他關於移動互聯網的戰略,在這個戰略中,手機終端是最重要的部分;周光平則回顧了自己過去的經曆,以及在手機硬件方麵所能發揮什麼作用。周光平顯然對雷軍關於開發小米手機的想法很感興趣,做一款世界頂級的手機,這也是周光平追求的夢想。雷軍說:“我和周博士一見麵,就知道大家都想做一部頂級手機。”2010年,周光平接受雷軍邀請,成為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任職副總裁,負責硬件及BSP(board suport package 板極支持包)團隊。
雷軍從穀歌挖走的另一位“牛人”叫洪鋒。洪鋒在美國Google的時候,是高級工程師。後來洪鋒回到中國,在中國穀歌,他又是第一產品經理。他所主持開發的穀歌音樂,成為了中國穀歌為數不多的飽受讚譽的產品。雷軍是這樣形容洪峰的:“你接觸他你會壓力很大,他沒有表情,他隨便你說,你不知道他怎麼想的。但他是一個很絕頂聰明的人。”雷軍在和洪鋒麵談的時候,洪鋒大約問了雷軍上百個問題,越問越細致,越問越難。雷軍驚奇地發現,洪鋒提的問題比他們自己提到的問題都要細致。而越是這樣,雷軍也就越想要拉洪鋒入夥,這樣的人才雷軍不想錯失。雷軍告訴洪鋒他打算怎麼做手機,還有“小米”的未來是什麼。這是一個既偉大又具有挑戰性的夢想,符合洪鋒的口味,於是,他加入了“小米”。
洪鋒的加入不但壯大了“小米”,同時又為雷軍推薦了一位人才——劉德。洪鋒認識雷軍之後,就想到了劉德——這個Art Center畢業的牛人。本來,劉德並不在雷軍的人才規劃體係裏麵。雷軍不認識劉德這樣的人,而且,雷軍甚至認為他根本請不起劉德這樣的人才。劉德的太太跟洪鋒的太太是在美國念大學的室友,彼此十分熟悉。有一次洪鋒跟劉德說介紹雷軍和劉德一起聊聊,於是在小米公司,劉德見到了雷軍、黎萬強、林斌、黃江吉,大家從下午4點一直聊到晚上12點。那次談完,劉德並沒有考慮加入“小米”,那時的他在美國加州工作生活好些年,回國創業這件事對他來說改變太多。不過當劉德回到美國後,還是對這個機會念念不忘,他說:“這麼多年來我都是自己幹的,非常累,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團隊。”劉德說:“我非常願意加入這個團隊,因為找到一個好團隊太難了!” 在劉德第二次來北京時,他主動給雷軍打了電話,決定加入“小米”。雷軍說:“‘小米’選擇了劉德,劉德選擇了‘小米’,這是一個雙向選擇。”在小米公司第一次與媒體的溝通會上,雷軍坦言,如果沒有周光平,沒有劉德,小米公司不敢做手機。
隨後,雷軍又拉入他在“金山”的搭檔黎萬強。黎萬強早期是“金山”的設計總監,負責軟件的UI(用戶界麵)和UE(用戶體驗)。在金山互聯網轉型後,負責過金山在線、金山詞霸,也是金山詞霸的總經理,有多年互聯網的管理和銷售經驗。和雷軍十餘年的共事關係讓他們的私交非常好。雷軍這次創業,黎萬強自然鼎力支持,加入“小米”後負責小米手機的電子商務化管理、運營、營銷等業務。
為了打造“小米”團隊,為了網羅有共同夢想的“牛人”,雷軍可謂費勁了心思。有人問雷軍對“小米”的未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信心,雷軍說:“我們有底氣是源於我們的團隊,這個團隊聯合創始人都具備國際、國內一流企業平均超過十五年的從業經驗。比如原穀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係主任劉德、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和原穀歌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鋒等。”這真的是一支超級強大的團隊,用雷軍自己的話說就是“優秀得以至於不知道該拿來幹什麼”的豪華團隊。
2010年3月,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此時“小米”創始人團隊完全到位。“豪華團隊”的效率果然不一般,他們花一個月時間做的練手之作“小米司機”一炮而紅;基於安卓的第三方操作係統MIUI開始每周穩定更新;11月開始立項的手機端SNS(社會性網絡軟件)應用“米聊”,也在12月23日發布了多平台版本;周光平帶隊的小米手機硬件團隊,也悄悄開始動工。這個豪華團隊的實力真是勢不可擋。半年後,MIUI社區的活躍用戶超過了30萬,粉絲們翻譯了24種語言版本,建立了10個不同語言的民間網站。米聊的實名用戶突破了300萬,在2011年8月16日,“小米”公司成立僅僅一年零四個月,小米開始手機硬件設計製作僅僅一年的時候,他們發布了第一款小米手機。
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一定站立著一個優秀的團隊。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不是要把自己打造得多優秀,而是要找到更多優秀的人共同成功。打造一個優秀人才所聚集的超豪華團隊,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第三節 激發團隊成員的潛力
企業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而物質資源隻有通過人的勞動才能實現從資源到財富的轉化,因此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一些企業將花錢招聘來的員工僅僅作為製度和決策的執行者,而並沒有當成可以深入挖掘的巨大財富,扼殺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說到底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嚴重浪費。從這個角度講,如果一個企業絕大部分員工的潛力沒有爆發,是企業無能,是領導者的領導管理出了問題。
其實每個人都具備潛在的能力和特長,如何在企業內部建立有效的機製激發員工的潛力並善加利用,或許比花巨資招攬人才更重要。“以人為本”不應該僅停留在理念層,應該將它貫穿和體現在公司的日常管理運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