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2007年5月21日,完成論文答辯的這天,正好是農曆“小滿”節氣。

這個節氣,麥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

中國是農桑文化的國家,很多美好的期盼都跟播種、收獲有關。春種秋收,種地人如此;十年寒窗,讀書人也如此,總盼望一分耕耘能有一分收獲。

學術研究終歸要走出書齋,與人見麵,否則永遠隻能束之高閣。但如何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對於做學問的人永遠是個沒有止境的挑戰。轉眼6年過去,當我笨拙地一字字修改完論文,準備付梓出版的時候,一種難言的感受彌漫在心頭——不是如釋重負,而是更加沉重……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究竟是貪汙腐敗造成的損失更大,還是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更大?這個石破天驚的設問讓“科學決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學決策是政府執政能力的體現,但政府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因此,決策也必然存在相應的邊界。隻有首先認識這個邊界,才有可能做到科學決策。

怎樣把這些問題說清楚,最貼切的理論依據莫過於“有限理性”了。

“有限理性”對學界人來說,是個舊話題,但對陌生人來說則是一個拗口的概念。要把這個題目和科學決策掛起鉤來,讓懂的人看起來不至於太粗淺,不懂的人看起來不至於太乏味,是一件撓頭的事情。所以,本書力圖既有所突破,又有所折衷。

在創新性方麵,本書分析了造成決策邊界的8個因素,即,組織結構因素、製度規則因素、目標注意力因素、組織心理和文化因素、信息、時間、環境因素,把“有限理性”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從通俗易懂角度,本書盡量少講概念,多舉例子,每一小節都根據內容需要選編一個案例,並且力求緊貼時代脈搏。在適當篇幅處進行一些簡要總結,以便於讀者提綱挈領。

本著嚴謹務實的態度,本書將涉及到重要人物生卒,重要理論提出年代按序標出,以免浮躁學風泛濫下的以訛傳訛。

上述三條,算是本書為數不多可圈可點的地方。能收到什麼效果,最終隻有讀者最具發言權。

實事求是講,重新梳理整編全書的過程中,我確實感覺研究功底粗淺,理論捉襟見肘。“因水平能力時間所限,諸有不周之處,謹請讀者批評指著”這句話對我絕非客套,而是老老實實的坦白。

6年前論文後記的鳴謝,而今仍然適用:完成論文也好,完成書稿也好,雖然隻是自己人生道路邁出的一小步,也有太多人給予我太多幫助。感謝齊明山、張康之教授,感謝領導、同事、同學、親朋、摯友和編輯,沒有你們的提點、指導、幫助和寬容,就不會有我的顆粒收獲!

6年前導師送我的那句話仍將佐我前行:“不管多少艱難,隻要自己不倒下,就沒人能把你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