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後記(1 / 2)

詩是什麼?

在詩歌早已被“邊緣化”的今天,“詩是什麼”這個議題本身還有意義嗎?

在一個講究“實際”,關心“實效”,注重“實用”,崇尚“實力”的“務實”時代,在拜金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潮流中來定位詩歌,詩歌也許什麼都不是,並且很容易被流行的網絡語言解構或解讀為“詩是神馬?”

的確,詩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物用;既無法買賣交易,也無法典當拍賣;當然更不能去用作“抵押貸款”或“打包上市”。其他門類的藝術品,由於其具備實用性或裝飾性,書畫尚可以按每平尺論價,歌曲也有可能按市場需求論價,而詩則無法評估出多少錢一行、多少錢一首、或多少錢一斤。

與“務實”相悖逆,詩的核心審美價值恰恰是其空靈與虛幻。詩一旦“務實”了,將馬上會蛻變為順口溜和大白話,從而詩意全無。古今中外,上下千載,莫不如此。宋朝著名的詩論家嚴羽曾做出如此精辟、深邃的論述:“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短短幾十字,把詩的真諦,詩該作為一門藝術的特質描寫與闡述得淋漓盡致。詩所追求的正是這種美感與審美享受,而審美是沒有實用性、利害感與功利目的的(徳國哲學家康德語)。

其實,“詩是什麼”作為一項詩學本體論研究的課題,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去美國留學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相關文章已收入了本書;並且,當年我在北京大學任教時開設的“詩歌美學”這門課中也已對這一課題做了詳盡的探討。那麼將近三十年之後,我之所以有“雅興”重新提出這個議題,並出版這本書,主要是有感於今天我們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被“實”的物質化的東西充填得太滿了:拜金主義,消費風潮,利益至上,等價交換,等等,充斥人們的思想與觀念之中,仿佛各大都市街麵上填得滿滿的汽車,幾乎失去了自由行駛的空間,以至於人們隻能於擁堵之中,無奈地吸食著被汙染的空氣一樣。為數眾多的人們即消費者,似乎已經在商品經濟的麻醉劑中不知不覺地逐漸喪失了審美的能力與感知、品味、享受幸福的能力。走過了頭的實用主義文化:以金錢論實力,以財富說成敗,以權勢論高下,使人們為利益與財產而焦慮,去打拚,甚至而墜落……

“和諧社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執政與治國理念,也是一個深刻的哲學與美學命題。但應當明悉的是,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因此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由每一個個體的愉悅感、幸福感、認同感、歸宿感所構成的。眾多個體的問題,必將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個體的內心不和諧、不幸福,一個社會也無法和諧,也很難具有令人滿意的幸福指數。我們很難想象一顆不會審美的心靈會是一顆充滿美感與幸福感的心靈。

當然,搞經濟開發與建設需要求真務實,這並沒有錯。但是與世間一切事情一樣: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如果過度開發與失衡建設,結果就要走向其開發與建設的反麵:不僅自然資源與生存環境受到破壞,人們的思想與價值觀念也將受到侵蝕,出現謬誤。如果商品經濟的發展浸蝕了包括文化、教育、審美甚至宗教在內的一切領域,那麼就必然會出現社會的精神與信仰危機,就必須要有一個及時、有效的矯正。因為說到底,發展經濟建設、提高GDP等等,無非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們享有幸福與美好的生活;如果人們喪失了審美的能力與感受幸福的能力,那麼我們的經濟建設,我們要搞的“城鎮化”工程,我們要實現的“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與“美麗中國”之構想等等,豈不是喪失了最基本的現實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