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小則自己愉悅,大則興邦救國;不會說話,小則招怨,大則壞事,甚至送命。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立即爆發了一場由自由知識分子領導的叛亂,他們要求俄國現代化。尼古拉一世殘酷地平定了這場叛亂,同時,判處其中一名領袖裏列耶夫死刑。
行刑那天,裏列耶夫站在絞首台上。絞刑開始了,裏列耶夫一陣掙紮,繩索斷了,他摔落在地上。當時,類似這種情況常常被當做是天意和上帝恩寵的征兆,犯人通常會得到赦免。裏列耶夫站起來時,滿身的瘀青和塵土,當他確信保住了腦袋後,向著人群大喊:“你們看,俄國人已經不懂得如何做好事了,甚至連製造繩索也不會。”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宮殿報告絞刑失敗的消息。尼古拉一世雖然十分懊惱,但還是提筆簽署了赦免令。“事情發生之後,裏列耶夫有沒有說什麼?”沙皇詢問信使。“陛下,”信使回答說,“他說……在俄國他們甚至不懂得如何製造繩索。”
“既然這樣,”沙皇說,“讓我們證明事實與他說的恰恰相反吧。”於是他撕毀了赦免令。第二天,裏列耶夫再度被推上了絞刑台——這一次繩索沒有斷。
請記住,話一旦出口,就無法收回。我們提倡擁有好口才,但提醒你時刻控製自己的言語,不要為了逞口舌的一時之快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忠言不必逆耳
有時候,你對家人,對朋友,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說,可是一說,反而傷害了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於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國古話替自己解釋,說什麼“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其實,有時候良藥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良藥之所以苦口,是醫學不發達的緣故,忠言之所以逆耳,是說話者對口才養成未加以研究的緣故。而這個不研究口才的人,又是因為他不了解對方的緣故。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我們並不是不願聽人批評,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評,有時我們還真希望有人來指點指點。因此我們看書,我們請教別人。我們做了事情,說了話,寫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斷,這時候我們何嚐不希望有人出來告訴我們哪點好、哪點壞。有的時候,我們會遇見一些人,因為他們能夠誠實地、大膽地指出我們的許多錯誤,就因為這樣,我們更加敬佩他,對他感激涕零。
可是有些批評我們不喜歡,我們聽了難受、氣憤,我們感覺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擊,我們覺得受到了委屈、誣蔑以及侮辱。我們自己覺得我們並非是不歡迎批評、不接受批評的人,對這點,我們有許多證據;然而同時,我們又被人指責,說我們不歡迎批評,不接受批評,對於這點,別人也有許多證據。
當我們年紀漸漸大了一點,經驗漸漸多了一點,看事情更清楚了一點,我們就知道,說我們喜歡別人批評,能夠接受別人批評是對的;說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不接受別人批評,也是對的。
我們試著分析與比較,什麼人,在什麼情形下批評我們,甚至很嚴厲地批評我們,我們會點頭、會接受,並且立刻接受,還十分感激他給我們改進的機會?而什麼人,在什麼情形之下,縱使隻碰了我們一根汗毛,我們也會立刻反擊?
經過了分析和比較之後,發現兩者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不同。這某種程度上的不同,取決於別人對我們了解的深入程度。我們始終歡迎那些肯了解我們而又同情我們的人,他對我們所作的批評,除了清楚明白之外,還充滿溫暖。大體上,別人在這一點上,也和我們一樣。苦口的良藥和不苦口的良藥放在一起,每個人都會選擇不苦口的良藥。逆耳的忠言和悅耳的忠言比較起來,悅耳的忠言也永遠占上風。近來醫學發達,大概苦口的良藥漸漸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良藥的外麵大多都會有一層“糖衣”。而我們的逆耳的忠言外麵,一樣也需要一層“糖衣”,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溫暖和熱忱。
其實,用糖衣來比喻同情和了解,似乎有些不恰當。因糖衣雖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仍有苦味,把苦藥放在口中多嚼一會兒,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之後,那苦得讓你想把它吐出來的仍是良藥。
而對人的同情與了解和忠言的關係,決不同於糖衣和苦藥的關係。糖衣與苦藥的關係以表裏的形式存在,而同情與了解和忠言的關係,卻是彼此交融在一起。同情與了解是忠言的核心。
我們的忠言,也就是我們的口才,是始於對人的同情與了解,而又終於對人的同情與了解。我們的忠言,能被人聽進耳朵,記在心裏,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別人就越覺得我們對他非常了解,越覺得我們非常同情他。
所以要批評別人而又讓別人樂於接受,關鍵就在於我們要了解別人並對別人表示深深的同情。這應該成為一種品德,而不應該被當做一種技巧。
當然,批評是一種藝術,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評別人而要讓他口服心服,也要運用一些技巧。——請教式批評這就是用請教的口氣包含批評的意思,給個梯子別讓人下不了台。有個人正在一個養魚池裏釣魚,他手拿著釣竿。這時,魚池的主人走了過來。那人心裏一緊:糟了,這下不但要挨罵,恐怕釣竿還要被扔掉了!誰知,魚池主人走近後,指了指池中“禁止釣魚”的牌子,不僅沒有教訓他,反而很客氣地說:“先生,你在這試鉤,豈不太浪費了?”
那人被魚池主人這種請教型的批評弄得麵紅耳赤,連忙道歉,收起釣竿走了。魚池主人把批評變成了請教,既達到目的,又維護了對方的自尊,使對方口服心服,製止了他不道德的行為。
——暗示型批評
這就是不正麵提出批評,而把批評的意思暗示在談話之中,讓被批評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方式,暗示者出於公正的目的,采取隱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對方發出某種暗號,並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使他改變自己的行為。
某公司總經理的助理歐貝和他的女友莎拉決定要旅行結婚,到風光如畫的瑞士度蜜月。他正為計劃作準備的時候,公司的總經理問他:“你們已經決定要旅行結婚了嗎?”
歐貝說:“決定了。”
總經理又問:“真心祝福你們,什麼時候出發呀?”
歐貝高興地說:“就這幾天吧!”
總經理無奈地說:“唉!公司正要與一個客戶談判並簽訂一份重要的合約,你是唯一的談判人選,你走了誰能代替你呀?”
在這對話中雙方都有理由:歐貝與女友旅行結婚已經決定,無可非議;總經理有一個重要合約要簽訂,唯一的談判人選不能離開。公司總經理無法批評助理歐貝,但在強調歐貝的談判地位時就暗中含有批評之意,當然也含有期望。聰明的歐貝不會不了解,而結果不說也知道。
——安慰型批評
這就是一麵指出對方的錯誤,另一麵又對他表示肯定的批評,讓犯錯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輕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樓拜請教詩歌創作。兩位大師一邊聽莫泊桑朗讀詩作,一邊喝香檳酒。布耶在聽完後,說:“你這首詩,句子中的意象過多,雖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塊牛蹄筋;不過我讀過更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杯香檳酒,勉強還能吞下。”這個批評雖嚴厲,但仍留有餘地,給了對方一些安慰。
把批評的語言用安慰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批評語言的訣竅。
——模糊式批評
這就是用模糊的言辭替代直截了當的批評,它雖沒有指名,但實際是道了姓。
某公司職員工作一度十分鬆懈,公司經理便召開職員大會進行“整頓”。他說:“最近這段時間,本公司職員工作態度大多數是好的,但也有少數人表現不佳,有的遲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這裏所使用的“大多數”、“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語言。用這種語言,既顧及了職員的麵子,又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評,效果自然比直接點名批評要好。
——旁敲側擊
“旁敲側擊”的本義是比喻人們在指責別人時,不從正麵直接說明,而是從側麵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成為一些修養差、格調不高的人拿來泄憤的武器。其實,“旁敲側擊”作為一種間接表達方式,在與人交際中並非毫無正麵意義。如果我們從交際的角度出發,它同樣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當發現苗頭不對,由於某種原因又不便正麵指出時,便可通過“對事不對人”或“對團體而不對個人”的方式提出警告。這樣就可以既點出問題,讓對方心生警惕,又維護了對方的麵子,給他們改正的機會。
某機關的工作狀況太糟糕,竟有人上班時間打撲克牌、聊閑話,而部門主管也不管。在一次會議上,局長嚴肅地批評了這種現象,說:“有些部門上班時間關起門來打撲克牌,不做正事。這種工作打混摸魚的現象,必須糾正……”雖然沒有具體點到人,可是在場的幾位科長哪坐得住,回去後當然立刻開會進行“整頓”。
——巧用幽默
一般說來,在批評時,被批評者的心理常處於緊張的狀態,特別是主管批評下屬、長輩批評晚輩時更為明顯。他們或為焦慮、恐懼;或為對立、抗拒;或為沮喪、泄氣等,這些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成為雙方建立感情的阻礙,大大削弱了批評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語言,批評者含笑地講道理,被批評者在笑聲中微微臉紅,內心深處接收到的是觸動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嗎?
三國時代,有一年幹旱少雨,雖為天府之國的蜀地,也是糧食告急。於是先主劉備下令禁止民間百姓私自釀酒。當時,有個官吏在民家搜到釀酒的器具,便認定他們不顧禁令私自釀酒了,準備問罪。有一天,簡雍和劉備出遊,看見一對男女走在路上,簡雍見狀,對劉備說:“主公您看,他們定是準備通奸,為什麼不將他們拘押起來呢?”
劉備笑道:“胡說,你怎麼知道他們會如此?”
簡雍回答:“他們一男一女如此親密,證據確鑿,與那釀酒人的情況一樣。所以我才這麼說。”
劉備聽了大笑,就釋放了因有釀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簡雍就是以幽默的方式向劉備進言的。
巧用幽默的批評,往往以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方式表現,先打破僵局,再轉入實質問題;即使對方一時還接受不了,也不傷和氣,更不至於讓對方難堪、丟臉。因此,出於善意的幽默批評不同於尖刻的諷刺、嘲弄,這是由批評者的出發點及態度決定的。幽默批評應該做到不低級庸俗,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社交活動中的幽默批評,畢竟不同於說相聲、講笑話,雖有幽默成分,但仍以嚴肅、認真為基調,氣氛可輕鬆、活潑一點,但決不能油嘴滑舌,否則就會衝淡批評應有的嚴肅氣氛,影響批評的效果。
特殊場合的忌諱
隨著社交圈的擴大,人們常常要出入於各種場合應對進退,所以在各種場合中,不可避免地要說話,說話內容與環境氣氛如果不協調,不僅會使大家掃興,還會因此影響人際關係。例如在葬禮儀式中,開玩笑的話便顯得極不尊重已故者;在婚宴上大談新郎或新娘的羅曼史則會殺風景。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一些不同場合的說話忌諱,雖然毫無科學根據,但很多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說話規則。一、婚禮的場合婚禮談話中較忌諱使用“斷”、“散”、“離”等字眼。另外,賓客致辭時最好避免自我炫耀或自我宣傳,畢竟婚禮上的談論重點不是你。朋友與熟人向新郎、新娘敬酒時,態度雖然可以較輕鬆活潑,但不能過分隨便,否則會遭人嫌惡。開玩笑時,口氣宜適度俏皮,避免失禮。二、喪禮的場合由於那是個傷心悲痛的場合,說話者的表情及說話內容要非常慎重。
這種場合下,說話不宜太多,也嚴禁幽默、風趣的對談。談話的內容應集中表現對故人的哀悼與懷念之情,並稱讚其優點。也不要忘記用簡短、真誠的話來安慰、鼓勵亡者的家屬。
三、其他聚會參加同學聚會時,要坦率、自然,多提及一些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鳴。新春聚會時,最好不要以演講或訓誡的口氣來談論未來計劃,應以自然的態度談天;另外,最好不要談太多有關工作的話題。
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時,要盡量以輕鬆的口吻談論生活中的小插曲,談到壽星時,應該多多稱讚。參加長輩生日聚會時,說話不要強調年紀,少論及生死問題,以免使老人家心生傷感。
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可選擇印象較深刻的話題來說,並謙虛地向老師及其他家長表達謝意。要提及孩子的近況,談談學生受到老師照顧頗多,並婉轉表達家長對老師的期望。
言多必失,學會少說話
美國的藝術家安迪渥荷曾經告訴他的朋友說:“我學會閉上嘴巴後,獲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響力。”大智若愚,有學問的人一般不亂講話。隻有那些胸無點墨又愛慕虛榮的人才喜歡信口開河,大發言論。“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淺薄,也不要一開口就讓人證實你的淺薄。”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記的名言。所以在研究說話藝術時,首先要學會“少說話”。
你也許會反駁:“既然人人都要學少說話,那麼,說話藝術就不必細加研究了。”其實不然,少說話固然是美德,但人們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隻能“少說”而不能完全不說。既要說話,又要說得又少又好,這才是口才的藝術。
首先,言多必失,說得越多,顯得越平庸,說出蠢話或危險話的概率就越大。
馬西爾斯是古羅馬時代一名戰功赫赫的英雄,他以戰神科裏奧拉努斯的美名而著稱於世。公元前454年,科裏奧拉努斯打算角逐最高層的執政官以拓展自己的名望,進入政界。
競逐這個職位的候選人必須在選舉初期發表演說,科裏奧拉努斯便以自己十多年來為羅馬戰爭留下來的無數傷疤作為開場白。那些傷疤證明了他的勇敢和愛國情操,人們深為感動,幾乎每個人都認為他會當選。
投票日來臨的前夕,科裏奧拉努斯在所有元老和貴族的陪同下,走進了會議廳。當科裏奧拉努斯發言時,內容絕大部分是說給那些陪他前來的富人聽的。他不但傲慢地宣稱自己注定會當選,而且大肆吹噓自己的戰功,甚至還無理地指責對手,還說了一些討好貴族的無聊笑話。
他的第二次演說迅速傳遍了羅馬,人們紛紛改變了投票意向。
科裏奧拉努斯落選之後,心懷不甘地重返戰場,他發誓要報複那些投票反對他的平民。
幾個星期之後,元老院針對一批運抵羅馬的物品是否免費發放給百姓這個議題投票,科裏奧拉努斯參加了討論,他認為發放糧食會給城市帶來不利影響,這一議題因而未決。接著他又譴責民主的要領,倡議取消平民代表(亦即護民官),將統治權交還給貴族。
科裏奧拉努斯的最新言論激怒了平民。人們成群結隊地趕到元老院前,要求科裏奧拉努斯出來對質,卻遭到了他的拒絕,於是爆發了全城暴動。元老院迫於壓力,終於投票讚成發放物品。但是,老百姓仍然強烈要求科裏奧拉努斯公開道歉,才允許他重返戰場。
於是,科裏奧拉努斯出現在群眾麵前。一開始,他的發言緩慢而柔和,然而沒過多久,他變得越來越粗魯,甚至口出惡言,侮辱百姓!他說得越多,百姓就越憤怒,他們的大聲抗議中斷了他的發言。護民官商議判處他死刑,命令治安長官立即拘捕他,送到塔匹亞岩頂端丟擲下去。後來,在貴族的幹預下,他被判決終生放逐。人們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走上街頭歡呼慶祝。
如果科裏奧拉努斯不那麼多言,也就不會冒犯老百姓,如果在落選後他仍能注意保護自我強大的光環,依然還有機會被推舉為執政官。可惜他無法控製自己的言論,最終自食其果。
所以,我們要記住這樣一個原則,在任何地方和場合,我們要盡量少說話,緘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說不可,那麼,你要注意所說的內容、意義、措辭、聲調和姿勢,以及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話,怎麼說才得體。
其次,不知內情,就不要隨便開口。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不可隨隨便便說人短處或揭露別人的隱私。首先要明白,別人的事你知道的不一定可靠,也許還有你不知道的隱衷。你若將自己知道的片麵情況貿然宣揚出去,難免會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等到真相大白之時,已經是覆水難收了。
有那麼一種人,喜歡興風作浪,把別人的是非編排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逢人就說,世間不知有多少悲劇由此而生。所以,當有人向你說某某的短處時,唯一的辦法是聽了就忘,謹緘君子之口,不要做傳聲筒,不要輕信這些片麵之詞。
談論別人,不可因片麵的觀察背後批評。說壞人的好處,旁人最多以為你無知,把好人說壞了,那就有損道德了。
俗語說:“禍從口出。”如果說話不當心,就會招人忌恨。“金人三緘其口”,意思就是告訴大家說話要謹慎。可是,讓人緘口不語,事實上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說話的時候,唯有留心謹慎而已。為了受到人們的重視,引起眾人的興趣,唯一的秘訣就是少說話,有時間靜靜思考,而讓那些精彩的話語驚四座。
不要油腔滑調磨嘴皮子
有的人認為,“交談”隻是嘴皮子上的功夫,因此對“口才”也漫不經心。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認識上的誤區。
有的人希望,能繞開單調枯燥且收效緩慢的基礎訓練和知識積累,隻接受“口才訓練”,就可以使自己的交談水平有所“飛躍和提高”,這是認識上的又一個嚴重誤區。
而有的人盼望,能夠通過什麼名人、大師的“口才報告”,或者模仿某名人、某大師,就可將對方的水平轉換成自己的水平,從而大幅度提升交談水平,這更是一個大誤區。
所以,在交談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問題:第一,保持正確的心態,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交談;第二,交談時要讓人感受到你的熱心;第三,要多聽廣播、電視播音,可以參加口才培訓班;第四,不要盲目模仿別人說話;第五,不要油腔滑調,讓人感覺你是在敷衍交談;第六,不要沒完沒了,讓人感覺你在搶風頭。如果你隻是練嘴皮子,拋開基礎訓練和知識積累的要求,渴望聽兩句大師的指點就練成優秀的口才,那你就等於在白日做夢。
一個人隻有具備廣博的社會知識與係統的專業知識,才有可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隻有具備深邃的思考能力與敏銳的觀察能力,才可能語驚四座、引人入勝;隻有言語基礎過硬,吐字清晰流暢,語調節奏適中,才可能使人聽之入耳、聞之入心;隻有具備良好的風度儀表和態勢動作,聲情並茂,恰到好處,才可能使人視之舒心,聽之動情。
不要把談話談成僵局
你是否以為用爭辯壓倒對方,取得勝利,就會因而得到很大的益處呢?實際上,那是一場損失慘重的勝利。因為你所激發的怨恨與惡意,強過任何意見上的暫時妥協,並且這種怨恨與惡意會延續得比較久。尊重別人的意見,用間接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那麼,你也必受人尊重,別人也會擁護你的主張。
公元前131年,羅馬執政官馬西努斯圍攻希臘城鎮帕伽米斯,他發現需要撞牆槌才能攻破城門。幾天以前,他看到雅典船塢裏有兩根沉甸甸的船桅,便下令將其中較長的一根立刻送來。接到命令的雅典軍械師認為,執政官想要的其實是較短的一根。於是與傳達命令的士兵吵了起來,他覺得較短的比較適用,而且運送起來也比較容易,甚至畫了一幅又一幅的圖來表示自己才是專家。
士兵警告軍械師,他們的主子是不容爭辯的,他們了解執政官的脾氣,最後才說服了軍械師放下專業知識,服從命令。士兵離開後,軍械師問自己:服從一道會導致失敗的命令,究竟有何意義?於是,他毅然送過去較短的桅杆。他深信執政官會看出短杆比較有效,因而會公正地賞賜他。
等到短桅杆運抵時,馬西努斯要求士兵解釋,於是士兵描述軍械師如何為短桅杆不停地爭辯,但是,後來又承諾會送來較長的桅杆。馬西努斯盛怒,他無法集中心力攻城,或是考慮在敵方援軍來到之前攻破城牆的重要性,腦中所想的隻有這名傲慢的軍械師。他下令立刻把軍械師帶到眼前。
幾天之後,軍械師抵達了,他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再一次向執政官解釋為什麼送來短桅杆。他滔滔不絕,說的還是同樣的一套話,並表示在這些事務上聽取專家的意見才是明智的,采用他送來的撞牆槌一定能攻擊成功。不等他說完,馬西努斯就命令士兵剝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打死了他。
這名軍械師是好辯者的典型,這種人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都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因此喜歡爭吵者很少能說服他人改變立場,一旦被逼到牆角,他們隻會吵得更厲害,這顯然是自掘墳墓。
所以當你和他人出現意見分歧時,最好預先表示自己同意對方的部分意見,緩和氣氛,即使你和對方的意見相去甚遠,衝突嚴重,也絕對不要表示沒有商量的餘地。別人真的錯了,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時,別急於求成,往後退一步,延長時間,隔一兩天或一兩周再談吧!否則,大家都固執己見,不但不會有任何進展,反而會傷害感情。
如果你善於談話,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把談話談成僵局,要以間接方式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不要針鋒相對地質問
某日在一公車上,前排有兩位乘客在說話:“昨天那部電影實在很好看。”第一個說。“有什麼好?”第二個強硬地質問他。“劇情不錯,對改良社會風氣別有一番見地。”“有什麼見地?”第二個仍然用那種語調說。“還用問嗎?它不是指出有些不良少年是被迫走上歧途的嗎?”第一個似乎有點兒不悅了。“老生常談!這算什麼別有見地。”第二個依然用質問語氣說話。這兩位乘客話不投機,氣氛很尷尬,毛病就出在第二個乘客用質問的語氣來談話,這是最傷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