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航天登上科學的高峰(2 / 3)

“一五”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最快的時期。在這期間航空工業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全黨重視經濟工作,重視航空工業,在人力、物力、財力給予重點保證,這是航空工業能夠飛躍發展的強大動力。其次,從當時的曆史條件出發,製訂了從修理發展到製造的正確方針和積極穩妥的計劃,使航空工業從小到大,迅速壯大。第三,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同時,積極爭取蘇聯的技術援助和專家的具體指導,卓有成效地提高航空工業發展的起點。第四,充分發揮幹部、工人和知識分子的巨大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體現了高度的政治熱情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緊密結合。正因為這樣,航空工業在“一五”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航空工業雖然有所前進,但在“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盲目追求高指標、大計劃,大搞快速試製、快速施工,造成了嚴重的質量問題。“一年生產、建設,三年返修、加固”,再加上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使航空工業發展遭到了嚴重挫折。從1961年到1965年,航空工業堅決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實際工作中努力糾正“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切實整頓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縮短基本建設和型號研製戰線,生產逐步恢複,新飛機陸續定型投產,原材料和配套產品做到了立足於國內,同時開始有計劃地建設科研設計試驗條件。全行業重新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麵貌。

從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使航空工業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大破壞。林彪反革命集團直接插手航空工業,瞎指揮,打亂仗,大鋪攤子,亂上型號,搞亂了質量管理,嚴重破壞科研與生產秩序,使航空工業蒙受巨大損失。

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掃清了航空工業發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礙。在此後的兩年中,航空工業的形勢開始好轉。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使航空工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全行業認真消除“左”的錯誤影響,全麵開始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工作。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樹立了量力而行,有所作為的指導思想;實行了科研先行、質量第一、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方針;進一步提出了產品“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目標;明確了通過“四個轉變”,實現“三個突破”的任務,即由單一軍品結構轉向軍民結合的生產結構,由仿製過渡到自行研製,產品由供應國內轉為內供外銷結合,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轉為同時采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在科學研究上有所突破,在發展民品上有所突破,在擴大出口上有所突破。十幾年來,航空工業完成了“更新一代、研製一代”的目標,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大大加快,“青黃不接”的狀況明顯改變;民用飛機得到了發展,民品生產大幅度增長,外貿出口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有所提高。所有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航空工業的發展。

經過近40年的建設,中國航空工業經曆了曲折的發展道路,戰勝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巨大成績。1989年與1952年相比,職工人數為當時的17.2倍,金屬切削機床為28.9倍,建築麵積為36倍,累計投資為302倍,工業總產值為118.6倍,實現利潤為123.9倍,生產各類飛機27種60型,共1萬3千餘架,發動機5萬多台,導彈1萬4千多發。

太空工業設施

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都在研製太空工廠。在眾多的太空工廠的方案設計中,美國的“太空工業設施”方案最引人注目。

“太空工業設施”由設施艙與供應艙組成。設施艙用於放置生產設備,可獨立工作,永久運行。供應艙用於對設施艙進行補給擴充,包括運送原材料、供應設備等。供應艙由航天飛機送到太空,裝卸完畢後再送回地麵。“太空工業設施”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因此在規模和功能上可不斷擴充,就像火車加接車廂那樣。“太空工業設施”平時無人值守,計劃每隔3?/FONT>6個月用航天飛機提供服務和補給一次。在此期間,航天員可在“太空工業設施”內進行維修、保養、更換設備、回收產品等工作。

7.航空先驅與早期飛行器

他是中國航空先驅,是飛行大家,稱之為“中國的萊特”也不過譽。

馮如,1883年(清光緒九年)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童年僅讀過幾年書,就失學在家放牛,生活窘困,1895年,時年12歲的馮如,就告別了祖國和親人,遠行美國。臨行前,他對父母說:“大丈夫以四海為家,株守鄉隅,非所願也。兒行矣,勿以我為念!”他在舊金山做工,日作夜讀,十分勤奮。他目睹機器製造業的發達,曾對人說,國家要富強,必須工業發達,而工業之中尤以機器製造業最為重要。今日中國要由弱變強,非學習機器製造技術不可。於是,他更加刻苦鑽研技術。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帝國主義列強群起角逐,爭奪在華權益,妄圖瓜分中國。馮如憂心如焚,決心去紐約學習機器製造。他曆時7年,先後在船廠、電廠和機械製造廠做工,半工半讀,鑽研機械製造技能。在此期間,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載人飛機飛行成功;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中國東北被日、俄分割、踐踏。這兩樁事給馮如極大震撼。他說:“是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無過)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飛機發展),或一絕藝,以歸饗(報效)祖國。苟(如果)無成,無寧死!”還說:“日俄戰爭大不利於中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倘得千數百隻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虞,微特足以固吾圉,且足以攝強鄰矣!”從此,他就矢誌獻身航空事業。1906年,他重返舊金山,帶領徒弟製造機器。同時開始積累資料,鑽研飛機設計、製造和飛行,以圖救中華於水火之中。經過前後10年的努力,馮如熟練掌握了30種機器的原理和製造技術,還創製了抽水機、打樁機和一種無線電發報機,被當地報紙稱為“很有名氣的機械師和發明家”。但他謝絕富商聘請主持電力工業計劃,於1908年5月,在奧克蘭市設廠製造飛機。廣大愛國華僑聽說飛機可以救國,紛起“壯其言,助之資”。在華僑讚助下,馮如打算在舊金山屋侖埠租廠設計製造飛機,載人飛行成功後,再遷回祖國,開創中國的航空事業。科學發明的道路總是坎坷的。馮如一次次設計試驗,卻屢遭失敗。1909年2月,新製成的一架飛機升空飛行,忽又墜毀。這時,籌集的資金已所剩無幾,他的雙親又思子心切,頻頻寫信催兒子回國。但馮如誌如磐石,毅然表示:“飛機不成,誓不回國!”又經過十幾次修改設計和試驗,終於在1909年9月21日,馮如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翱翔在美國奧克蘭市上空。這一偉大壯舉,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揭開了航空史的嶄新一頁。9月23日,加利福尼亞《美國人民報》即以“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為題,作了報道,在歐美引起了轟動。飛行這一天,孫中山先生也趕到現場觀看,對馮如的艱苦奮鬥和成功,深表讚許:“吾國大有人矣!”馮如和他的助手設計製造的這一架飛機:鴨式操縱布局,上翼為弓形結構,下翼為平凸形,采用前置式的升降裝置,動力裝置安裝在下翼中央,為推進式,特別是還有帶4個機輪的起落架。這在當時,是相當完備的飛機,被稱之為“馮如”1號。而1909年9月,距離萊特兄弟第一架飛機問世的1903年,僅6年多時間。

再接再厲,馮如和他的助手又經過6次失敗。戰勝廠房失火、資金匱乏等重重困難,終於在1911年1月又製成一架新型飛機。這架飛機參考“寇蒂斯”型飛機設計,翼展10.93米,機高2.44米,總質量376千克,裝置“寇蒂斯”Vee8型水冷發動機,被稱之為“馮如”2號。1911年1月18日,馮如親自駕駛新型飛機起飛,空中飛行,降落,都大獲成功。之後,作過多次飛行,最高飛行速度達到104千米每小時,飛行高度達210餘米,航程32千米,把當時號稱飛行冠軍的記錄遠遠拋在了後頭。馮如被讚譽為“東方的萊特”,“君之名譽已騰於世界矣”。國際飛行學會發給馮如優等證書,美國人更不惜重金聘請馮如任飛行技術教練,但遭到他斷然拒絕。他說:“我不能忘記祖國,我的心願是把自己的菲薄才智,全部獻給祖國。”這時,正值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張元濟在美國遊曆。他把馮如舉薦給兩廣總督張鳴歧。

1911年3月22日,馮如懷著報效祖國的雄心壯誌,帶著助手和製作的兩架飛機,回到了大革命中心廣州。4月27日,廣州爆發了黃花崗武裝起義。10月10日,爆發了驚天動地的武昌起義。在大革命風暴中,馮如投身於廣州革命軍,被任命為陸軍飛機長,成為中國第一個飛機長,肩負組編飛行隊參加北伐,並立即著手在廣州燕塘建立廣東飛行器公司。由於清廷接受退位條件,南北議和,計劃未得付諸實施。

1912年8月25日,馮如為了倡導創辦航空事業,呈請陸軍司批準,在廣州附近燕塘操場,進行飛行表演。飛行中,他對飛機操縱自如,觀者如堵,掌聲不絕。馮如為了飛得更高一些,用力過猛,使飛機失控墜落。馮如身受重傷。紅十字會醫生急馳救治,因缺醫少藥,又恰逢星期日。陸軍醫生外出,終因救治不及而隕命。彌留之際,馮如仍心係祖國航空事業,諄諄絮語:“吾死後,爾等(你們)勿因是失其進取之心。”要明白,從事航空飛行事業,必然會有此類犧牲。馮如飛行不幸失事,成為我國第一位為飛行事業的殉難者。死後,他的遺體下葬於廣州黃花崗,與七十二英烈相伴。

犧牲時,馮如年僅29歲,但他作為我國近代航空先驅者的英名和業績,長存於天地之間。他忠於祖國的不渝誌向,堪為典範。馮如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1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又重新修建了馮如墓塔,再次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這位航空先驅者的永遠尊崇。

航空先驅——李寶焌、劉佐成

許多人都知道,旅美華僑馮如是第一個自選設計、製造飛機、並駕機飛行的中國人。可是很少人知道,中國大地上第一架中國人自製的飛機卻出於兩位永安人之手。他們就是中國航空先驅李寶焌、劉佐成。

赤子報國,丹心可鑒。早在1910年,李寶焌、劉佐成就攜帶自製飛機從日本歸國;提出空戰理論;發起組織中國航空研究會;發表航空論文,寫下了中國航空史的四個“第一”。

李寶焌(1887年3月9日——1921年10月6日),永安貢川洋峰村人,少年入私塾,後入貢川龍山兩等學堂,1903年又赴福州烏石山全閩師範學堂就讀。

劉佐成(1884年9月——1943年9月20日)原名佐臣,永安曹遠鎮清水池人,1903年曾赴延平府考秀才,未中,後入福州全閩師範學堂求學。

1906年,李寶焌、劉佐成在全閩學堂畢業後獲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李寶焌入同文、宏文兩書院,劉佐成入工兵航校。不久,二人又進入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學攻讀。

20世紀初,正是世界航空事業起步之際。1909年9月21日,馮如駕駛自己研製的雙翼飛機“馮如一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圓形山丘旁完成了中國人的第一次試飛。這時,李寶焌、劉佐成也滿懷衝向藍天的憧憬。他們刻苦鑽研飛行理論,在飛機製造方麵時有創見,二人在日本《朝日新聞》等報刊上發表了不少研究心得。學習期間,二人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李寶焌、劉佐成的研究引起了中、日雙方政府的注意。不久,清攝政王府電召二人回國。1910年8月15日,兩人隨同清政府駐日公使胡惟德攜帶自製飛機回到國內。當時國內報紙曾有報道:李寶焌、劉佐成在日本研製成“單頁飛行機一具,屢經試驗,頗見成效”。因“此種秘密研究,關係匪淺,僑寓外邦,諸多不便,是以駐日公使深知為難之處,於月前資送回國。”至此,中國大地上有了第一架國人自製的飛機。

回國不久,李寶焌、劉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飛機製造廠棚,並於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飛機,但在試飛時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與此同時,李寶焌、劉佐成在報紙上發表了文章,稱“數年後必有空中之戰鬥”,“此後須決勝負於空中”。首次向國人提出了空戰的觀念。須知這時的飛機還很簡單。1903年萊特兄弟製造的“飛行家一號”,其機身是用棉布糊在柳樹枝上製成的,當時英國的飛機機身,是竹子製成的。而李寶焌、劉佐成即已預見飛機能投彈、安裝機關炮射擊、高空攝影偵察等實戰價值。

為了吸引更多的有誌之士,1910年11月19日,李寶焌、劉佐成決定發起成立航空研究會,他們在《大公報》發表了《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提醒國人: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1910年12月,上海《東方雜誌》發表了李寶焌航空論文《研究飛行機報告》,被航空界稱為我國第一篇航空論文。文中提出,“向後焚燒而推前(噴氣推進)”。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試飛成功,李寶焌、劉佐成的理論創建早了三十九年。可是當時清廷腐朽,大廈將傾,哪還顧得了航空呢?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李寶焌、劉佐成先後應召到南京,李寶焌,擔任南京國民政府飛行營營長。劉佐成在南京衛戍司令部交通團任職。1912年10月6日,李寶焌為籌建空軍北伐而積勞成疾病逝。

劉佐成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回到了福建,後又到了日本,漂泊不定。1920年,劉佐成被北洋政府任命為航空大隊長,第二年在天津創辦出版發行《飛行雜誌》。北伐勝利後,劉佐成到南京政府航空署參謀,並繼續主編《飛行雜誌》。抗戰前夕,劉佐成被派往福州,主持修建王莊機場,後任福州飛機場場長、空軍將樂辦事處主任、衢州航空站股長、福州空軍中校場長。在采訪中,劉佐成的孫子、三明師範學校退休教師劉任廷談起了爺爺的幾件往事。

劉佐成調往福州王莊機場時,劉任廷剛好念小學三年級,與父親和爺爺住在一起。每天,盡管工作繁忙,爺爺都會帶著劉任廷四處運動。有時,上街買菜,劉佐成都會故意買一個南瓜讓劉任廷扛著走。他告誡孫子,要實現飛翔的夢想就必須有強壯的身體。

抗戰時期,由於父親不在身邊,劉任廷隨爺爺和奶奶到了將樂。當時,劉佐成任國民黨空軍將樂辦事處主任,他們住廟裏,條件極其艱苦。但爺爺還是將劉任廷送到了將樂中學讀書。國難當前,劉佐成希望他能學好本領,為振興中華驅逐倭寇盡力。

劉任廷對記者說,劉佐成潔身自好。他一生不貪,不愛金錢。在追隨孫中山時期,他將他父親在上海等地賣筍賣木材的錢都取走買了軍火,支援革命黨人。他不抽煙,也不許兒孫們抽。他的後代也都遵從他的教誨遠離香煙。1942年,他回到永安想修繕房子,身上卻沒有幾個錢。他的姐姐曾經責備他。他的鄉親在稱讚他廉潔之時,也對他不理解。

1943年,正在永安修繕舊屋的劉佐成突患中風,當年9月20日,劉佐成在貧困交加、風雨飄搖中離開了他的飛機和在舊中國難以實現的夢想,時年59歲。

8.太空治療添麻煩

人在太空生病,是不可避免要發生的事情,失重給在太空治病帶來許多麻煩。

首先是診斷難,失重使胸部、頭部充血,外貌發生變化,望診、聽診難以準確。

其次是化驗標準是什麼。如血液化驗用地麵上的生化指標行嗎?尿液化驗用什麼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