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發達的醫學領域(1 / 3)

1.壞死器官能獲得重生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見到一些動物的肢體斷了以後,過一段時間還會重新再長出來。比如蜥蜴的尾巴斷了又會很快長出一條新的尾巴;斑馬魚的鰭、鱗、脊髓以及部分心髒都可以在受損後再次生長;而蝌蚪斷掉尾巴以後,幾個小時就會重新長出新的尾巴且沒有任何疤痕;而海參身上切下的一小塊肉就能長出一個新的海參……那麼為什麼那些動物的身體受到損傷可以再生呢?人類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功能呢?

死亡的器官獲得重生

動物身體再生的這一現象引起了一些研究人員的關注,經過不斷的探索,他們發現那些身體受損後可以在此生長的生物,身上有許多類似胚胎幹細胞的東西,可以分化生長細胞的形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幹細胞。

幹細胞中的“幹”所指的意思是起源。確切的說,幹細胞其實是一種尚未分化發育的全能細胞,有生成各種器官組織的功能。按照幹細胞的分化程度以及是否能夠發育成為各種器官組織為標準的話,幹細胞又分全能幹細胞和組織幹細胞兩種。全能幹細胞像胚胎發育成一個人一樣可以發育成為一個單獨完整的生物個體,而組織幹細胞隻能分化形成為像肝髒、腎髒、心髒或者骨骼、皮膚以及肌肉……一些器官組織。

胚胎是幹細胞的主要來源,然而如今的技術已經十分先進,在體外鑒定、分離、純化、擴增,甚至培養人體胚胎幹細胞或者各種組織幹細胞都已經不是隻停留在夢想階段。所以,通過培養出的幹細胞就能夠培育出各種需要的器官組織,並將其用於器官組織移植中。當然,也可以選擇在壞死的器官組織部位直接培養出新的器官組織。

其使用幹細胞培育出器官組織實際上也是將幹細胞重新發育並分化成器官組織,也可以稱為“克隆器官組織”,和克隆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再造器官組織,這與克隆人(生物體)既有聯係又有區別。隻是稱做“再造器官組織”不會引起混淆,更能突出概念的明確性。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通過幹細胞可以在體外生長並複製出人們所需要的各種器官組織,那麼是不是醫學上器官細胞受損的難題就可以解決了呢?實則不然,由於幹細胞的來源問題,目前還無法徹底的解決器官受損的難題。因為所有的研究和理論都明確的表示,隻有通過胚胎才能找到可以分化發育的幹細胞。如果從胚胎提取幹細胞,就必須在胚胎發育的不同階段提取出能分化培育出各種組織器官的幹細胞,被提取了幹細胞的胚胎被毀壞之後就無法在發育成健全的嬰兒了,孕育胚胎的意義就徹底的被改變了,會涉及到倫理的問題,所以頗具爭議性。

不管是在保守的東方也或者在開放的西方,人們都普遍的認為從胚胎中提取獲取幹細胞就好象是在剝奪胎兒的生長權力,所以各國政府都無法批準這項研究項目。

美國政府為此作了大量的論證,後來勉強同意從一些失去價值的廢棄胚胎中提取幹細胞進行研究。而且同時規定,隻能從那些體外授精的冷凍胚胎中去提取胚胎幹細胞,而且不得支付任何報酬給胚胎的提供者。但是依然難擋眾議,遭到外界強烈的反對,人們始終將胚胎看成一條小生命,隻要是有生命的東西就不應該隨意摧毀,不管他是什麼方式孕育出來的。

因為倫理的原因,從胚胎中提取幹細胞明顯是行不通的途徑。所以就有研究人員開始尋找胚胎以外可能存在的幹細胞,但是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後來,也有人試圖在人體的其他器官組織中尋找幹細胞,像骨髓幹細胞或者血管內的幹細胞等,想培養出器官組織。但其是否能成功的培養稱全能分化或者能夠應用於臨床的器官組織並沒有確切的結論,因為那些幹細胞畢竟已經完全發育成熟,無法和尚未發育的胚胎幹細胞相提並論。

也有一些國家曾報道說,在人體的一些器官組織中也可以找到部分尚未分化發育或者沒有完全分化發育的幹細胞,並且可以通過一定的刺激使它們分化發育。但並沒有確切的論證證明其是否能和胚胎幹細胞一樣在數量和分化發育質量上都有保證,也許經過一定的研究可能會有一個準確結論。

至於人體內究竟是否存在能夠重新分化生成器官組織的幹細胞,還有待於科學家將來的研究和實踐來解答。我們隻能希望科學家們通過即不挑戰倫理又可以獲得可以進行試驗的幹細胞,為將來的科學、醫學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人有幾個“大腦”?

在人的生命活動中,除了受到大腦的支配,還起到必不可缺作用的就是我們的脊髓。如果說大腦是我們指揮我們生命的中心,那麼脊髓無疑就是大腦和四肢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唯一通道。但是,脊髓並不是人體的第二大腦。究竟人體內是不是真有存在第二個大腦呢?這個問題雖然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科學家通過研究給出的結論卻是出乎眾人的意料——人體真的存在第二個大腦。

邁克·格爾鬆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知名教授,他在進行了一係列的研究以後提出了,人體內有一個“神經細胞綜合體”,位於胃腸道組織的褶皺中。該綜合體通過神經傳感器的幫助,能夠進行獨立於大腦的工作,並進行信號交換,而且更為神奇的是,它還能像大腦一樣參加類似學習的一些智力活動。為此,邁克·格爾鬆教授還特意創立了神經胃腸病學這個新的學科。

第二大腦和大腦一樣是由神經膠質細胞提供的營養,並且還擁有負責免疫、保衛自己的細胞。並且存在血清素、穀氨酸鹽、神經肽蛋白等神經傳感器,更加幾分與大腦的相似性。

也許很多人都對這個所謂的第二大腦的起源很感興趣吧!功能複雜的大腦是最早的腔體生物所擁有的早期神經係統在不斷的進化演變之後所產生的,而部分殘餘的早期神經係統則是不斷的轉變成為控製人體內部器官的一個活動中心,所有的轉變都能夠在胚胎發育的過程觀察到。在胚胎神經係統初步形成的階段,首先分裂出細胞凝聚物,其中的一部分組合成為中央神經係統,而另外一部分則在胚胎體內繼續遊動,最終進入胃腸道係統之中,並轉化為獨立的神經係統,後來隨著胚胎的不斷發育,在專門的迷走神經作用下才與中央神經係統建立起聯係。

人們曾經單純的以為腸道隻是具有基本條件反射的肌肉管狀體,並沒有人特別去注意它的細胞結構、數量及其進行的活動。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科學家在進行研究的時候驚奇地發現了一個秘密,迷走神經根本無法保證胃腸道中上億個細胞和大腦間的密切聯係。於是就產生了胃腸係統是如何工作的疑問?經過進一步的細致研究終於發現,胃腸係統竟然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司令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大腦,所以才能進行獨立地工作。

第二大腦有監控一切的胃部活動以及消化過程的功能,通過對食物特點的觀察來調節消化的速度以及消化液分泌的速度。最有趣的是第二大腦也和大腦一樣,需要一定的休息,並且沉浸於夢境之中。有時候我們的腸道會出現一些肌肉收縮等波動現象,其實就是第二大腦在做夢呢!第二大腦如果出現精神緊張的情況,也會分泌一些類似大腦分泌的荷爾蒙,而且富含大量的血清素。當人們有時候突然的出現一種類似“貓抓心”的感覺,就是對這種狀態 的體驗。如果情況特別嚴重的話,胃部會因為受到過度刺激而出現突然的腹瀉現象。也就是人們俗語中有時候說的“嚇得屁滾尿流”,俄羅斯將這種現象叫做“熊病”。

在醫學界有一種專業的術語叫做“神經胃”,指的就是胃對胃灼熱或者氣管痙攣此類強烈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如果加大不良的刺激,胃會根據第二大腦的指令分泌出一些會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分泌物。而且大腦也會因為第二大腦的活動而受到影響,有時候第二大腦還會將胃部消化不良的信號傳達給大腦,也就產生了我們消化不良時的惡心、頭痛或者另外一些不舒服的感覺。有一些體製過敏的人,其實就是第二大腦作怪的原因。

雖然第二大腦作用於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已經被科學家們發現了,但是其中卻還有許多並不是很清楚的現象有待更透徹的研究。而且科學家們也並沒有徹底的弄明白第二大腦到底在人的思維過程中充當的角色和所發揮的作用。對於那些低級動物的體內是不是也存在第二大腦都仍待考究,但是我們應該相信,科學總有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生命的時候。不過問題解決以前,我們還是應該更注重對我們第二大腦的保護,愛護我們的腸胃!

3. 是什麼在推導健康與長壽?

健康和長壽是人們用來衡量人體生命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人們最為關心的永恒話題。自古至今,人們一直不斷的在探索關於健康與長壽方麵的奧秘。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是成為人們時刻關注的焦點。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能夠健康長壽的秘訣呢?優越的生活是不是就和生命質量成正比呢?

世界上有一種很典型的遺傳疾病叫做“亨廷頓疾病”,患者的症狀表現為顫抖或者動作呈舞蹈狀且無法控製自身的行為,而且會因為病情不斷的惡化而早死。為了清楚的了解環境因素對“亨廷頓疾病”的發病原因以及對患病在整個過程中產生的一切作用,是否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等情況。英國牛津大學的埃瑪·霍克利等人對此進行了一項專門的研究。

參加研究的人員選擇了3組小鼠來進行實驗,他們首先把3組攜帶典型的“亨廷頓疾病”基因,且已經呈現出一些初步症狀的小鼠放在完全不同的三種環境中進行喂養。第一組小鼠被一隻一隻單獨的放在標準的籠子裏麵進行喂養;第二組小鼠類似,隻是喂養小鼠的籠子裏麵安放了一個用硬紙板做成的管道形狀的小玩具,小鼠可以在管道裏鑽進鑽出的活動或者做遊戲;至於第三組小鼠,則是特意準備了一個大籠子,籠子裏麵不僅配有轉輪、管道等做遊戲的玩具,而且還準備了充足的食物。

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喂養之後,研究人員開始對這些小鼠的運動協調能力進行測試。結果表明第三組小鼠的成績最好,第二組次之,而第一組成績最差。所以事情完全可以說明:生活的條件和環境越優越,對小鼠健康方麵的影響也越小,生命質量也會隨環境而提高。其實提供給第三組小鼠的環境,就相當於一個寬敞的居住空間,有充足的食物,而且有一定的娛樂設施趕走孤獨,相當於滿足了它們所有的一切需求,給它們好的生活質量。

由於設定的時間比較短暫,這項研究並沒有得出更長壽一些的小鼠是哪一組。但是依據推斷的話,很明顯第三組小鼠的壽命會比其它兩組會更長一點。因為患上“亨廷頓”的人基本上都會因為忍受不了疾病的折磨而提前死亡,而生活條件更好一點的第三組小鼠很可能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減輕病痛的折磨並延長壽命。

那麼是不是就是說生活條件越好,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就會越健康、活得更久呢?答案是否定的,美國的科學家克萊德·麥卡用自己的試驗證實了這個回答。

克萊德·麥卡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著名營養學家,他曾經對白鼠進行過一項實驗,結果連他自己也沒預料到。研究人員首先選用兩組白鼠,對其中的一組白鼠隻提供能夠生存下去的營養成分,而另外一組則是供應足夠的食物,任由它們自由的攝取食物。最終的實驗顯示,嚴格控製食量的白鼠在觀察了500天之後,骨骼仍在緩慢地生長著,而自由攝取食物的白鼠骨骼在175天之後就不再生長了。而且控製食量的白鼠不僅健康狀況要好一些,連平均壽命也比自由攝食組的白鼠要長1年以上。這個用健康和長壽作為衡量條件的試驗也叫做“麥卡效應”。

而美國的另外一位學者馬克賴頓也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證實“麥卡效應”的真實性。馬克賴頓采取的試驗仍然是以兩組小鼠為研究對象,給第一組的小鼠每天喂食20千卡熱量的普通食物,對於第二組小鼠則依然采取限製進食的方法,每天隻喂食10千卡熱量的飼料,其中蛋白質僅20%、植物油5%,其餘的全部為碳水化合物。試驗的結果依然是控製食量的小鼠比第一組小鼠的壽命長一倍。

上麵的兩個實驗都能夠很好的證明,並不是說生活條件越好,食物越好越多就能提高生命的質量,反而會縮短一定的壽命。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麥卡效應”就將霍克利的實驗否決掉,畢竟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人們就不可能獲得高質量的生活,更不可能會長壽。正所謂“過猶不及”,“麥卡效應”隻是說明,過分注重生活條件不一定就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生活。

也許這又會引起大家的疑問了,既然生活條件過好和不好都不能獲得高質量的生命,究竟是什麼在推導健康與長壽的呢?科學家們也對此進行了研究,認為人的閑適與緊張感、慵懶與勤奮、娛樂或者工作的分配、饑飽冷暖都應高遵守“黃金分割”的和諧比例。也就是把一長度為1的直線段分成兩部分,並使其中的一部分對於全部的比等於其餘一部分對這部分的比,即X∶1=(1-X)∶X,經過這一公式換算出的數值為0.618。

我們平時所說的吃飯“七分飽”就是以此為主要依據的,如果將其他的生活條件也按照“黃金分割”來配置,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生命的質量都會有所提高。

吃飯“七成飽”能夠保持人體內產生與清除活性氧的動態平衡。限食也就相當於控製了熱量的攝入,有增強抗氧化酶的基因活性的功效,從而保持人體內較抗氧化酶的濃度。另外,人體內的細胞分裂遵循的是“海弗利克限度”,即人的細胞分裂次數平均為50次。假如給予細胞過剩的營養,會增快細胞的繁殖和分裂,當正常的50次分裂完成以後,細胞便會迅速的衰老死亡,人也會隨之加快衰老死亡的速度。相反,假如嚴格的限製飲食的數量和質量,細胞就無法得到充足的養分,分裂繁殖的速度也會有所減緩,衰老自然也會減慢腳部。

4.血型能決定性格和命運嗎?

血型能夠決定命運,數字能夠帶來好運氣……這些迷信的說法,如今已經被很多無知的人們強加於自己的生活。一些人為了能夠買到一個帶6、8等吉利數字的電話號碼或者車牌而花費巨資。那麼是不是有一個性格或者好的血型就要感謝上帝給了你一對遺傳基因良好的好父母呢?

血液是生命的載體,人體內如果沒有血液的不斷循環,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輸送血液的心髒一旦停止跳動,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當人生病的時候要驗血,可以從血液中查出病變的信息。失血過多就會威脅到生命,要立刻把血補足。

在科學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醫生們曾經以為隻要隨便的給那些失血過多的病人輸血,就能補充他們的血量。但是他們發現有時候的確有效果,但也有時候病人會在輸完血後突然的死亡,這讓他們百思而不得其解。直到後來一位奧地利的病理學家蘭特斯坦納,在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後,終於發現了血液中的秘密,原來血液有著O、A、B、AB不同的四種類型,而不同類型的血混和在一切就會發生排斥現象,最終導致人的死亡。在輸血的時候,O型、A型、B型都可以給AB型的提供血液,但AB型隻能輸給AB型,而不能隨便輸給其他的血型;而O型可以輸給A型和B型,但A型和B型卻不能輸給O型;而O型血就隻能接受O型的血液輸入。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有很多人都盲目的認為血型與性格之間是存在這一定關係的,難道血型真的可以決定或影響人的性格或者命運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一些人為了說明血型決定命運,甚至把輸血時的規律都用上了。例如:O型血可以給任何血型的人輸血,所以就認為O型血的人有大公無私的表現;而AB型血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卻隻能給AB型的人輸血,就覺得AB型血的人應該是自私自利類型的。其實,這些隻是在輸血過程中血液相溶性的結論,絕對證明不了O型血的人就應該是大公無私的性格,自私自利就是AB型血的人的相爭。這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迷信說法。如果不能發現相關的作用機理或者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那麼血型和性格之間的相關性就不可能被科學承認。世界上有無數的事物,找到存在關聯的某兩種事物並不是很難。但是絕不能迷信的把表麵上看似相關的事物就定論為因果關係。血型的迷信說法不僅不能在生物化學或者遺傳學上找到任何可以依據的東西或合理的解釋,所以這種迷信的說法其實是有悖科學知識的。

既然血型和命運之說隻是迷信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那麼為什麼現在又會有那麼多的人仍然迷信“血型學”之說的偽科學呢?那是因為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曾有一些日本的專家提出過血型決定性格、命運等的說法,所以在日本,一個人的命運基本上是用血型來做斷定的。據統計,80%的日本成年人都相信血型是決定一切的根本,而且在日本2008年度的十大暢銷書中,單是關於血型方麵的就有4本。這種迷信的血型決定命運的說法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工作、與人交往等方麵,更為離譜的是在政黨競選、商業招標等一些重大的活動中,候選人的血型也被嚴格要求。

對此,一些態度嚴謹的日本心理學家曾做出了一定的研究,發現血型和性格之間根本沒有任何的關聯,即便是有一些微弱的關聯,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受試者由於受血型迷信的影響而最終導致的自我實現。即是說他們因為知道自己所屬的血型應該有什麼樣的性格,而在不知不覺間會以此為標準來督促自己自己去實現,所以這隻能說是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而已。後來也有心理學家經過實驗證明自我認同或集體認同感越強的人,對“血型學”的興趣就會越低。也可以認為相信血型迷信的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人格或者所屬集體缺乏自信的的一種表現。

當然也有許多的調查研究表明,A、B、O血型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例如:A型血的人更容易比O型血的人患胃癌、胰腺癌、食道癌等方麵的疾病。但是這也隻是通過一些統計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並不具備科學的機理說明,至於究竟是真實還是假象並沒有確切的定論。血型是否影響生理狀況還是頗有爭議的話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學術界對血型影響性格的主張卻是否定的。因為這不僅在生物化學、遺傳學上找不到任何行得通的解釋,而且也沒有任何科學的統計結果。

除了極個別的人在重病康複後血型可能會發生變化之外,人的血型基本上是終身不變的。如果血型真的能決定人的命運、性格或者愛情的話,人們何必還要努力的積極向上呢?隻要找一個好的血型一切能命中注定了,可以不必辛苦的為抱負和理想去拚搏努力,聽天由命就能成功了。對這樣的說法,隻要是稍微有些智慧的人都會覺得不現實。血型迷信引起的廣泛社會危害其實是應該受到科學和社會的譴責的。

如果有人因為血型迷信去根據血型找工作、配偶或者說公司、單位等根據血型來選擇人員,就實在是愚不可及了,甚至會因此而造成一定的社會危害。所以,一個人本身的性格、才學、命運、愛情等都不是血型就可以決定的。對血型迷信的歪理邪說也不應該相信,一定要盡量的避免用不良的“血型學”而輕易的為自己作定論。

血型的確是從父母身上遺傳而來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血緣關係”,但是這並不代表性格也是由父母遺傳給自己的。即便是子女和父母在性格方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那也應該屬於後天影響的範疇。至於一些研究所認為的人的氣質與不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濃度有關等沒有答案的問題,還要等待生命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來為我們做出正確的解答!

5.神奇的神經幹細胞移植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一時不慎而落得終身癱瘓的後果,給自身和家人都帶來巨大的痛苦。如果說不久的未來,發達的醫學就能夠通過移植神經幹細胞的手術,有希望讓長期坐在輪椅上的張海迪、桑蘭重新站立起來,你會相信嗎?

神奇的神經細胞

也許又有人會對此提出疑問,已經癱瘓了那麼久的人真的還能重新站起來嗎?不用懷疑,確實有可能。對於移植神經幹細胞能夠創造出神奇的效果,是全軍神經醫學研究所所長、珠江醫院神經外科的主任徐如祥教授通過不斷研究之後再一次研討會上透露給外界的。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神經幹細胞移植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就目前來說這個領域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還十分陌生,但是它在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神經幹細胞移植是國際醫學界的一個前沿學科,研究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