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長安北上,沿古秦直道行二百公裏,就到了我們的故鄉……洛川。曆史上這裏十年九旱。黃沙遍地走,畝產二三鬥,遇到災荒年,家家賣兒女。北方少數民族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民族共同耕耘著這片黃天厚土,形成了獨特的黃土文化。鏗鏘有力的蹩鼓奏響了先輩們征服大自然的號角;老奶奶剪刀下的窗花彰顯了高原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父輩們粗曠的嗓門吼出來的秧歌調子演繹著黃土地的變遷;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禮儀習俗凝聚了漢民族和少數民族共同的智慧。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叫做李新安的年輕人用毛驢馱回了二百棵蘋果樹苗,從此蘋果就在洛川生根成長。經過六十年的發展,一片片綠色的屏障阻擋了北方的風沙,生態環境的改善使洛川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一座高原新城拔地而起,四通八達的柏油公路把每一個村寨相連,村村寨寨一排排新修的樓房代替了古老的窯洞。金秋十月,紅紅的蘋果香飄四海,高速公路上拉蘋果的汽車川流不息,高原兒女敞開胸懷歡迎天涯海角的賓客。
為了弘揚盛世和諧,彰顯蘋果文化,提升洛川形象。洛川縣委、縣政府啟動了拍攝電視劇工程。我們突然產生了想親自寫一幕電視劇的衝動。鬧不清為什麼,總感覺有一股火在胸腔內燃燒,有一種責任感在支配著我們,使我們不由自主。
我們蘸著自己的血,感悟黃土地的靈魂,讓肆虐的臆想回歸理性,沿著歲月車輪碾軋過來的轍印望去,尋覓那些漆落彩剝的記憶,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在我們的麵前跳躍著,我們的靈性被激活了,嚐試著在時間的隧道裏摸索著前行。
幼年的記憶已經模糊,隻記得爺爺胡子上的飯粒;老奶奶粗燥的手搓著簸箕裏的糜穀;父親叼著旱煙袋站在地頭期盼收獲的眼神;媽媽坐在豆油燈下縫補著我們破舊的棉衣;遮著眼睛走在磨道裏的毛驢;鼻孔裏噴著粗氣拉著犁鏵的老牛……順著土城牆腳邊的斜坡向上爬,就能縱觀我們印象中最早的洛川城,低矮的廈屋上長滿苔蘚,窄窄的街道上一家家店鋪相連,家家屋頂上的炊煙嫋嫋升起,隱隱約約能聽見誰家的孩子在哭。
元宵節一排排彩燈掛滿一街兩行,各個燈社的燈珊交相輝映;周圍幾十個村子的秧歌隊進城演出,小小的縣城被擠得水泄不通;一群老漢伸長脖子在唱秧歌,一個個臉漲得通紅。
鋪天蓋地的黃沙從三月一直刮到六月,我們在廣袤而荒涼的原野裏迎風成長,我們的身上、鼻孔裏、耳朵裏灌滿了黃沙,饑餓和貧窮伴隨我們度過了童年,野狼常常在街巷出沒,……父輩們彎腰弓背辛勤勞作的身影在我們心靈裏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們的吃飯碗裏有媽媽的眼淚。
我們洛川人注定要跟蘋果結緣,因為他們的血管裏流著十幾個民族的精血,男人們都長著一張酷似兵馬俑的臉,那種剛毅的性格鑄就了他們寧折不彎的骨骼,隻要是認準的路,就會不屈不撓的走下去。用洛川人的話說,那就是強。所以,當李新安用毛驢馱回的蘋果樹苗在洛川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時,就鑄就了蘋果天老地黃也不會從這片土地上滅亡。紅紅的蘋果在洛川的市麵上一出現,馬上就染紅了洛川的南北二原,短短幾年,永鄉、舊縣、城關、京兆、楊舒、槐柏、百益就出現了麵積大小不等的蘋果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洛川現在已經形成了五十萬畝的蘋果園麵積,所產蘋果遠銷歐、亞、美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蘋果十多億斤,產值將近二十億。
我們洛川的十幾任縣長、********以及各級領導都對蘋果事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同的貢獻。正因為有這些領導的鼎力扶持和精心規劃,洛川的蘋果才有了今天的規模。********高武斌同誌有關蘋果文化的論述讓我們茅塞頓開,我們放蕩不羈的思路在蘋果文化的感召下有了條理,順著蘋果文化的鏈條望到頭,我們看見了蘋果樹上長滿了鮮活的生命和靈性。
我們知道,電視劇本的創作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其難度不亞於用打井的辦法把地球穿透。地獄般的寫作生活把我們打磨的越來越自信,我們象孤獨的夜行者呐喊著為自己壯膽;我們象飛向太陽的大鳥,雖然燒焦了翅膀仍然不停得飛翔;我們象丹麥神話裏的美人魚,為了脫去魚的鱗甲,用鮮血把海水染紅……我們有別人無法替代的優勢,那就是厚實的生活底蘊,還有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感悟以及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深厚的感情。我們一刀一斧地鐫刻著黃土地的靈魂,體會著高原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善良;體會著他們的向往和追求。為他們而歌,為他們呐喊,為他們樹碑立傳。我們把寫作看成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盡管寫作技巧還有待提高,有些劇情還值得商榷,但是我們盡力了,我們無愧於腳下的這片黃土地,無愧於生活在黃土地上的父老鄉親。
我們用我們瘦弱的肩膀不斷地撞擊著文學殿堂的大門,總希望那扇大門對我們打開一條縫,讓我們在裏邊點的某一個角落裏點亮一盞屬於我們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