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80後”的審美觀(1 / 3)

很多人認為,“80後”,的價值觀與審美觀或許很難獲得老一代人的認同。盡管許多“80後”現在已逐步在社會主流群體中占了一席之地,但他們的審美觀卻一直受到上輩人的指指點點。比如,他們喜歡超女快男,上輩人看都不看,他們喜歡周傑倫,上輩人聽都不聽。這種審美觀的形成,自有其內在的道理。

耐克,just do it!

年輕人一直是耐克創意的主角。這則廣告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話:“一個不相信年輕人的社會注定要失敗的,或者,甚而言之,是一個殘缺的社會。”“80後”的出生伴隨著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也使得“80後”近距離接觸耐克產品創造了機會,因此,耐克的所代表的堅毅、反叛、青春與活力贏得了“80後”的好感。

1997年耐克推出了一係列廣告,其中有一組黑白廣告深入人心。這是用一組年輕人的特寫,剛毅的麵龐、冷峻的風格,通過文案闡述了對社會、失敗、人生等不同事物的看法,暗喻耐克堅毅、反叛而充滿青春與活力的品牌個性。just do it(放心大膽地盡管去做吧),突出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強調運動本身,將進取精神放在第一位。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條件的發展,生活水準的提高,“80後”的消費形式不再僅是以填飽肚子或買衣蔽體般的簡單形式為目的,他們開始追求時尚、個性,他們也因此而產生了消費的欲望。耐克的目標客戶,正是針對這些喜歡運動的年輕人。

一直以來,耐克產品都特別彰顯它的“鉤形”品牌標誌,同時發展出“Just Do It”傳播主題,伴隨著“以你的方式去贏”的廣告口號,由世界頂尖的運動巨星代言背書,很快地就擄獲了全球青少年的心。耐克的產品並不便宜,在美國一雙運動鞋的賣價可飆到100美元。

耐克的營銷策略,體育明星代言並試圖以產品聯係偶像與球迷。強調競技方麵技術先進性。符號化產品品牌。耐克產品在社會與年輕人之間用思想搭建起了橋梁,讓品牌具有思想,具有不同於循規蹈矩的認識,這是耐克精神之一。讓我們再來回味一下,四年前雅典奧運會之前,耐克公司為劉翔量身訂製的廣告。

起跑線上,準備動作,亞洲膚色的小腿肌肉……隨著一連串起跑動作,字幕打出:

定律1:亞洲人肌肉爆發力不夠?

定律2:亞洲人成不了世界短跑飛人?

定律3:亞洲人缺乏必勝的氣勢?

──鏡頭拉開,劉翔一路領先,把對手拋在身後。字幕打出:定律是用來被打破的。

2004年8月24日,雅典奧運男子110米欄預賽前一天,這個廣告開始在全國播放,並與耐克國際版本廣告在時段上平分秋色,8月27日起,耐克全部換上劉翔廣告。

2004年8月27日至29日,耐克請相關公司對三大城市1500個消費者樣本做市場調研,結果顯示,體育類品牌中,被調查者對劉翔的這則廣告印象最深。劉翔為耐克講述的故事,不隻在體育領域得到廣泛共鳴。

2004年8月28日淩晨,當劉翔越過最後一道欄時,守在電視機前的耐克主管和負責該公司廣告的JWT公司客戶總監興高采烈。他們立刻打電話給對方,但撥不通,因為對方也正拚命撥電話,大家要“第一時間分享驚喜”。

與此同時,刊有“28號,黃道吉日”的劉翔大幅海報已經覆蓋了上海凡是出售耐克產品的所有店鋪櫥窗。這些海報出自JWT為耐克設計的平麵廣告“黃道吉日篇”。據透露,“黃道吉日篇”實際上設計了三個版本:金牌版本,銀、銅牌版本和無牌版本。決賽一結束,負責JWT媒體購買業務的傳立媒體立刻通知在京滬穗三大城市選定的五家報社廣告部,當天投放金牌版本慶賀廣告。

這次市場整合營銷配合得非常完美,劉翔一鳴驚人,使不少人稱羨耐克此番押寶成功。不過,耐克大中華區市場總監潘建華則認為:“這絕對不是偶然事件,任何一個完美的市場行銷,都不是湊巧。”

這就是耐克,你怎能讓“80後”不去喜歡?“我的耐克,我的夢想”已經成為不少“80後”的口頭語,他們越來越在乎產品的質量,這點要求比他們的父輩,比20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人強烈得多。盡管他們喜歡求新,品牌忠誠度不高,但在長期被灌輸品牌概念後,他們的品牌意識的確強得多。

有記者曾在廣州一所中學校門口對一群放學學生做了一番觀察,雖然校服是統一的,但腳上穿著名牌運動鞋的學生,至少有2/3,這其中最顯眼也是最多的品牌是耐克。事實上,耐克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消費對象都是16~20歲的年輕人,他們占了總消費者的80%以上。2000年,耐克的銷量比1999年增長了1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增長率,因為中國的消費者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運動成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這一年的增長就好比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