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校門要下車
通常在學校對內的守則或對外的“友情提示”中都會有這麼一條:出入校門請下車。首先,出入校門不下車必然違背了相關規定;其次,騎車或開車出入校門時不采取“低調”姿態,很可能會造成對別人的妨礙甚至引起車禍;再次,出入校門不下車,給人以趾高氣揚、過分張揚的印象。如果你的身份是前來參觀訪問的客人,出入校門不下車更會給自己所代表的單位帶來不好影響。
溫馨提示
騎自行車進出校門的時候,應下車推著進出。
開機動車、電動車、汽車等進出校門時,必須減速並注意避讓和暫停。
結伴騎車進出校門時,應避免並排走在門內。
女教師不宜戴首飾上課
女教師戴首飾上課不妥。
人們都說教師是“靈魂工程師”。當“工程師”戴上光彩奪目的項鏈、手鐲、耳環等等首飾,首先,學生們的目光會被吸引,如果女教師的首飾丁當有聲,學生們的耳朵也會被吸引;其次,女教師戴首飾上課,有炫耀和心思不在工作上之嫌,容易給人以非教師的錯覺。
教師不塑造出合格的職業形象,就是對學生、對自己職業的不尊重。
溫馨提示
女教師應避免佩戴耀眼的首飾,如誇張的耳環和項鏈、戒指等。
女教師應避免經常更換新款首飾。
女教師應化淡妝上崗,穿著應端莊、樸素。
教師不可私拆學生信件
有的教師為了控製早戀而私拆學生信件;有的教師為了懲罰學生而私拆學生信件;有的畢業班的教師為防止學生思想受到消極影響進而影響升學率,就私拆學生信件,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防患於未然。殊不知這樣做是錯誤的。
首先,私拆他人信件是對他人隱私的侵犯,也是對他人權利的侵犯,而學生的隱私和權利同樣不能受到侵犯;其次,私拆他人信件會嚴重影響師生關係和教師形象,甚至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私拆他人信件是心理陰暗的表現,以這種手段教育學生,是對學生的傷害。
溫馨提示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隱私,避免攔截和私拆學生的信件。
誤拆學生信件後,教師應向學生道歉。
教師不應無故扣押學生信件,更不應將信件拋棄。
對學生的簡單問題也要耐心解答
為人師表,傳道、授業、解惑,難免遇到學生詢問些自己覺得過於簡單的問題。這時候如果你對其表示不屑一顧,可就大大地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對學生的簡單問題不屑一顧,第一會打擊學生學習、求知的積極性,導致其信心受挫;第二會給學生留下凶惡、不耐煩、沒有愛心的印象,其他教師看到了,會覺得你對工作不負責、缺乏敬業精神;第三是對你自己形象的貶低。
溫馨提示
對學生的任何問題,教師都應該認真解答。
解答學生的問題時,教師的態度應熱情,話語應盡可能地淺顯易懂。
對於學生提出簡單問題,教師不應冷語相加。
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
在任何學校,老師偏向好學生都不是新鮮事。如果將這種做法與禮儀錯誤掛鉤,你一定會提出異議。
好學生遲到、作弊卻不受罰;好學生與差學生打架,教師卻隻懲罰差學生;好學生演講能力不如某差學生,卻順利取得參加演講比賽決賽的機會……不要以為這樣偏袒好學生會促進對方更加進步。偏袒好學生,第一會使其他學生感到不公平,對教師產生不信任感甚至抵觸情緒;第二會讓好學生產生僥幸和驕傲心理,甚至歧視普通學生,這樣更不利於所有學生的發展。
溫馨提示
教師應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對待成績好的學生,教師應本著公平、客觀的原則進行教育。
當成績好的學生犯錯時,教師不應偏袒對方。
批評學生要在辦公室進行
不在少數的人覺得對於犯錯誤的學生,尤其是性格頑劣的男學生,當眾狠狠批評才有教育效果。其實不然。
當眾批評學生會傷害其自尊心,對方如果較為敏感,甚至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當眾批評學生容易助長其逆反心理,非但難以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將矛盾激化、將問題嚴重化;當眾批評學生容易讓其他學生對被批評者產生鄙視、排斥等負麵情緒或對師生關係產生戒備心理,從而給教師與學生交流造成無形的障礙。
溫馨提示
批評學生時,應盡量選擇私下的場合。
當眾批評學生時,語氣應盡量委婉。
當眾批評學生時,應避免打罵。
不可武斷地批評學生
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學生,隨便給學生的錯誤之處下結論,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
武斷地批評學生,第一會顯得教師說話、做事缺乏考慮,不假思索、偏聽偏信;第二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其態度強硬,聽不進批評和建議;第三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利於今後的教育活動。
溫馨提示
批評學生前,必須先了解清楚情況。
批評的時候,應避免感情用事。
教育學生時,不要片麵地批評。
誤解學生後要道歉、解釋
教師教學任務重,也可謂是“日理萬機”,匆忙之中和情急之下有時候難免會誤解學生。如果不道歉、不解釋,這就是教師的不對了。
本來是甲犯了錯,你卻誤以為是乙犯錯,予以嚴厲批評;學生出於好心,你卻誤認為頑劣,對其冷眼相待;學生已經盡力,你卻認為他偷懶,並給予處罰。誤解學生而不道歉、不作解釋,必然會使學生蒙受委屈,如果學生想不開,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對於其他學生而言,你的做法會讓你失去學生們的信任和喜愛。
溫馨提示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誤解了學生,都應及時向其道歉。
批評學生之前,應先看自己是否有誤。
有必要的話,教師應在全體學生麵前對自己誤解的學生進行澄清。
熱情回應學生的問候
教師在校園裏遇上學生,或者在大街上、商場裏等等地方與學生相遇,如果對學生的問候不作回應,這樣的教師必定不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不回應學生的問候,會給人以擺架子、故意與學生拉開距離的印象。如果教師麵對學生的問候表情冷淡甚至略帶嘲諷,學生會覺得教師對自己有成見;如果學生恰好是大家眼中的“壞學生”,教師的不予理睬會對學生造成傷害。
溫馨提示
有學生問候自己時,應及時回應。
回應學生的問候時,態度要和藹、禮貌。
回應學生時,應看著對方的眼睛。
與學生交流要實事求是
講課時提問,做出高深莫測的樣子;回答學生的問題時,做出高高在上的樣子;課下遇到學生,做出無所不知的樣子;動不動就拿“我教了這麼多年能不知道嗎”“我是老師我自然是對的”等等話語搪塞學生。這樣的行為俗稱“倚老賣老”,是容易遭人恥笑的。
與學生交流時倚老賣老,如果你明明不知道答案而硬裝,你會失去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如果這種場景被其他老師看到,對方也會從此輕視你——因為你虛偽。
溫馨提示
與學生交流時,應避免賣弄學識。
與學生交流時,應避免以自己的身份專斷行事。
與學生交流時,不要不懂裝懂。
懂得讚美學生
老師不懂得讚美學生是不稱職的。
對優秀學生從不讚美,對方會覺得壓力過大,甚至對自己的優秀產生懷疑和焦慮;對不求上進的學生從不讚美,對方會覺得自己無可救藥,甚至喪失上進的信心和興趣;對普通的“中間型”學生缺少讚美,對方會覺得自己缺少希望。讚美是美德,沒有讚美,學生就不容易發現自己。
溫馨提示
作為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並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
教師讚美學生要發自內心並實事求是。
教師讚美學生應避免過多、過濫。
尊重其他同事
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和其他職場類似,教師之間能力有大小,職稱有高低,受歡迎程度有不同,各種差異是難免存在的。不尊重其他同事的現象,當然不少見。
教學能力突出的年輕主力不尊重同事,會被認為是年輕氣傲;資格老的教師不尊重同事,會被認為是倚老賣老;水平一般的教師不尊重同事,會被認為是嫉妒心理的體現;男教師不尊重女性同事,會被認為是性別歧視。
即使無意在言行舉止上表露了不敬,也是與教師為人師表的職業形象大相徑庭的。
溫馨提示
教師應對同事采取熱情友好的態度。
對待年長的教師應予以更多的尊重。
當同事之間產生矛盾時,應禮貌地妥善解決。
男生不留長發
男生留長發在如今的校園中也算得上是獨特的風景,許多男生覺得這樣很酷,顯得與眾不同。這的確與眾不同,但是不合禮儀。
男生留長發,容易減少陽剛之氣。如果恰好留長發的男生容貌秀氣,很容易被路人誤認為是女性,難免因此而惹出笑話甚至帶來麻煩。男生留長發,更多的結果是被貼上“憤世嫉俗”、“不合群”、“古怪”的標簽,被別人疏遠。
溫馨提示
男生的發型應根據自己的臉型和發質來設計。
男生的頭發應避免長時間不修剪、不清洗。
男生頭發的長度應以不長於1 0厘米為宜。
見到老師要打招呼
作為學生,見到老師不打招呼不應該。
遇到老師不打招呼,一方麵會被認為是故意躲避、賭氣或膽小、害怕老師,另一方麵會使他人覺得這對師生之間有矛盾。如果老師麵帶微笑地迎向學生,學生卻馬上別過頭去並加快腳步遠離,換作任何其他身份的熟人都會被這樣的反應“打擊一下”。
溫馨提示
在校園裏或其他公共場合遇到老師應該禮貌地打招呼。
如果距離老師很遠,並且對方沒有看到自己,可以不打招呼。
當老師正在與別人交談或正在繁忙地處理事務時,可以不打招呼。
不是自己的老師也要打招呼
對於從未見過的人,就算他的職業是教師,我們不與對方打招呼無可厚非。但如果對方是自己學校的老師,隻是沒教過自己,比如隔壁班的老師、高年級或低年級的老師等,不打招呼就顯得不禮貌。
遇到自己熟悉的、不是自己的老師,最起碼應該對他致以問候。如果對方恰好也對你眼熟,你的冷漠就會給對方留下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印象。因此,遇到不是自己的老師仍不要視而不見。
溫馨提示
遇到自己熟悉的外班老師,應禮貌問候對方,尤其是相遇地點在校園內時。
如果對方步履匆匆,且明顯沒有寒暄的表示,可以不打招呼。
在狹窄的通道遇到自己學校陌生的教師,應禮貌地問候並為其讓路。
進出老師辦公室要有禮貌
進出老師辦公室對每個學生而言都是經常遇到的事,但同時很多人都沒注意過自己進出老師辦公室時的表現。這是不應該的。
大步流星地進出老師辦公室,腳步匆忙,一進門還帶進兩腳泥,顯然會驚擾老師,並汙染辦公室的地板;進門不吭聲,出門也不吭聲,這是對老師心存不滿的表現;進門後“哐當”一下摔門,出門時“哐當”一下帶門,別人會以為你進辦公室是為吵架來的。
進出老師辦公室時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怎能充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呢?
溫馨提示
進入老師辦公室時應先敲門、打報告,出門時應道“再見”並隨手關門。
進出老師辦公室時開門關門動作要輕。
進出老師辦公室時腳步要輕而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