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恐龍研究者和恐龍愛好者來說,保存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無疑代表了近20年來最重要的發現。有關這一研究方向的學術論文與相關的科普文章和書籍不斷出版,給讀者們帶來大量新信息,這些信息改變著我們對有關恐龍的認知,豐富了我們對鳥類起源的了解。江泓的《恐龍紀元:羽毛恐龍之謎》總結了這一方向的發現,試圖為讀者展現一個全麵圖景,是迄今為止有關帶羽毛恐龍化石發現最全麵的一本科普書籍。

江泓是近年來很活躍的一位古生物學科普作家,已經出版了若幹恐龍科普書籍。《恐龍紀元:羽毛恐龍之謎》是他的一本新作,可以看出作者在本書中傾注了許多心血,這體現在許多方麵。對於每一種羽毛恐龍的介紹,江泓都參考並引用了有關的科學論文;對這些帶羽毛恐龍的介紹,書中不僅有一般恐龍科普書籍中常見的信息,比如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恐龍的生存時代、恐龍的大小、食性和習性,還有一些其他信息,比如骨骼學信息;為求更生動地介紹這些長羽毛的恐龍,作者還對每種恐龍配以一種現代動物作為類比。

值得讚賞的是書中大量精美的插圖。尤其是每種恐龍的彩色複原圖和骨架複原圖,能夠讓讀者獲取直接的形象資料,還能幫助讀者了解恐龍的骨骼知識。插圖作者張鐵是古動物複原的新銳,另一位作者張宗達則是古動物複原領域“元老”級人物,他們的畫作為本書增色不少。

《恐龍紀元:羽毛恐龍之謎》試圖全麵參考有關研究,力圖深入介紹有關發現,這既成為了本書的優點,也是本書的弱點。古生物學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變化很大,出現了許多新概念和新方法,一些老概念也有修訂,尤其在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取得了巨大進展,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這樣的快速發展也導致其中的許多研究存在爭議,乃至存在明顯問題。這為科普工作者帶來了難題,讓他們很難判斷有關成果孰是孰非,很難把握這一研究領域的總體框架。

恐龍是否有羽毛,可以基於不同的證據。一類是直接化石證據,像來自中國的那些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化石;一類是間接化石證據,比如一些和羽毛相關的骨骼結構的保存會指示羽毛的存在;還有一類是通過親緣關係間接推論,比如由於小盜龍和中國鳥龍有羽毛,所以它們的近親恐爪龍應該也有羽毛。明晰這些標準後,就可以合理地選擇屬種和安排章節,但江泓在這些方麵存在稍許混亂和錯誤。除此之外,書中還存在著一些其他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一些物種的選擇、一些圖的選擇、一些術語的使用、一些討論和表述。

總體而言,作為一個科普作家,江泓已然盡其所能,表現出眾了。讀者將會喜歡這樣一本新書,將會享受到帶羽毛恐龍發現為我們帶來的樂趣。

徐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2013年12月22日

中華麗羽毛,繪圖:張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