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科學與環境保護(1 / 3)

1.給大自然提供生存的條件

千百年來,大自然給予了人類一切依賴生存的條件,但是就在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一切生產資料的同時,人類沒有限製的需求已經嚴重的破壞了大自然的生存條件。要知道,大自然並不是予取予求的物質提供者,它也需要休養生息才能得以生存。如果無限製的破壞大自然,最終隻能落得自取滅亡的後果。

大自然是孕育了人類的可愛母親,在人類生活的早期,世界各個民族都曾經盛行萬物有靈的思想,所以使自然生態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但是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今天的自然界所蘊含的奧秘被人們不斷的發現,並為了謀取一時之利而不斷的采伐大自然的一切資源,使自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寧。不幸的地球在哭泣,不幸的地球在告急。人類需要生存,自然是個大生命係統,同樣也需要生存。人類活動必須兼顧人類生存和自然界生存的利益,實現兩者之間的統一,才能和諧的共存在這個地球。

大自然提供給了人們所需要的一切資源,人類才得以從自然界中索取物和能量,從而實現自己的需求並更好的生存下去。但是要知道,雖然大自然的給予不需要我們用金錢去交換,但是大自然的環境也需要人們的保護才能生存下去,為人類創造更多可利用的資源。可我們隻有懂得珍惜、保護它,才能永遠的享有它提供給我們的一切物質。如果我們完全以自己的利益為第一目標而無限製的向自然界無度索取,總有一天大自然的資源會入不敷出。所以我們現在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就以破壞自然為代價實非明智之舉,隻是飲鴆止渴而已。

有自然科學界的專家曾指出當代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主要就是因為人的思維、決策與行為上的偏差才引起的。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人的思維一旦偏離正確軌道,隨之而來的必然就是決策與行為上的失誤。這就需要處理我們人類處理好與大自然的關係。

我們絕不能因為目前可以拿自然來換一些金錢,而不考慮將來的某一天可能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大自然無償為我們提供的一切。也許有人會說,河流汙染了,我們可以喝瓶裝的礦泉水啊,隻要有錢就行!那麼等瓶裝水喝完的時候要喝什麼呢?等大氣汙染到無法呼吸的那一天,我們又去哪裏采集新鮮的空氣呢?

我們應該盡早的改變自己曾經把需求放在第一位的錯誤想法,正視自然界也需要生存這個問題。盡量的節省大自然的支出,節約我們可以開發的一切寶貴資源。因為盡管人類已經對宇宙的了解越來越多,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暫時還沒有發現比地球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所以,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守衛我們唯一的自然界。

人類的力量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小得多,自然界作為一個大係統、大生命,如果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人類又如何獨立的生存下去呢?如果把大自然比喻成一張網,那麼人類隻不過是網上的一根繩,人類在網上的每一個動作最終都會波及自身,並且是牽一發而動整張網。隻有順應自然,為自然提供生存喘息的條件,才能得到自然的回報,否則必然會遭到自然的報複。如同戰爭沒有贏家,人與自然對抗更不會有贏家。

人類畢竟是智慧的,在發現自己錯誤行為之後,已經開始反思。並推出並實施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隻有像家庭過日子一樣,取之有時,用之有度,才能節省不必要的支出,減少資源的浪費。我們必須改變自私的觀點,從無度索取自然的使用者、破壞者,發展成為自然的看護者。因為不管我們出於何種動機才去毀壞自然,都等於是在謀害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像對待自身一樣去對待大自然,才能繼續得到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不至於在背棄自然的任性行為中走向毀滅。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似乎隻有財富才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和大自然的給予相比,擁有的財富就不值一提了。因為是自然提供給人類無盡的資源,使人類得以延續和發展。我們應該盡可能的提供給自然需要的一切生存條件,同時自身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2.綠色技術的本質及價值

綠色科技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也是科技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綠色技術是由相關知識、能力和物質手段構成的動態係統。需要有關保護環境、改造生態的知識、能力或物質手段這3個要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並相互作用,才構成現實的綠色技術。為了更好的解決環境問題,人類需要尋找一種更先進的技術體係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綠色技術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資源枯竭、生態惡化和環境汙染是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資源枯竭不僅大大的削弱了工業的物質基礎,更能夠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生態惡化使農業生產方麵的投入不斷增加,產出也隨之受到影響而不斷減少,人類的生存質量也因此而降低;而環境汙染則會導致生物物種的滅絕,並加劇生態惡化從而危害人類。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有了綠色技術的出現。所謂綠色技術,就是減少汙染、降低消耗、治理汙染或改善生態的一種技術體係。

綠色技術必不可缺的要素就是環保和生態知識,而綠色技術的創新也是環保和生態知識的應用。也可以說通過環境科學家、生態學家和相關技術專家為知識的載體,將知識物化成為各種清潔生產或環保的儀器、設備。所以想要發展綠色技術,就要加強環保和生態知識的基礎研究和教育、培訓。

綠色技術還包括清潔生產技術、治理汙染技術和改善生態技術,關於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就是清潔生產。而清潔生產就意味著對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持續運用采取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從而增加生態效率並降低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綠色技術可以防止、治理環境汙染,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使命,是一種新型的維護人與自然關係的技術手段。隨著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越來越嚴重,曾經人們以為是自然的主人的那種想法已經逐漸的改變了。所以就必須進行一定的技術範式轉換,並從現代技術向綠色技術過渡,才能維持地球現階段的基本演化方式,並防止人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果不對自然界的各部分緊密聯係,地球表麵不同區域之間相互影響加以控製,點汙染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麵汙染,看似不嚴重的局部生態惡化會逐漸影響到整個地球的生物圈。而綠色技術不僅可以防止和治理環境汙染,改善生態環境,而且還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好辦法。具體進行綠色技術的開發、應用區域,環境問題就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對維護全球的生態平衡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企業是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在政府法規、市場力量和公眾壓力的各種壓力下,以及綠色技術所負載的經濟價值,綠色戰略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首選,並積極的推進綠色技術的創新,生產綠色產品。

綠色技術如果能在所有的區域都廣泛的開發並應用,那麼幾百年來困擾人類的環境問題在不遠的將來就有可能從根本上麵解決。而我們的後代子孫也可以永享這個美麗、富饒的地表自然。所以,綠色技術的開發以及應用是一種負載著倫理價值的長遠眼光與行為。

3.引領潮流的“綠色包裝”

如今人們在購買琳琅滿自的商品時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以前的一些產品都換上了更方便、更安全、更多樣的包裝,更重要的是這些商品的“新外衣”還能夠避免對環境的汙染,這就是引領包裝潮流的“綠色包裝”。

“綠色包裝”其實就是指不會傷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並且能夠循環適用和再生利用,且能夠促進持續發展的一種商品包裝。世界上發達的國家對包裝進行了一定的規定,堅持以符合低消耗、開發新綠色材料、再利用、再循環和可降解的“4R+1D”為原則。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類在生產製造大量產品,消耗自然資源的行為也在不斷地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而“綠色包裝”設計是以環境和資源為核心概念的包裝設計過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綠色包裝”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距離所在,必定會引領世界包裝發展的趨勢,更是對傳統包裝的一次革命。如今,各國的設計師都以包裝設計、綠色包裝、生態包裝作為共同追求的目標。

包裝時刻的存在於整個物流的過程之中。在對產品進行包裝的時候,所采用的包裝材料、包裝容器、包裝技術和包裝結構,都會對物流係統中的裝卸、搬運、存儲、配送以及運輸等基本功能實現的效率和質量起到直接的影響,並關係到整個物流服務水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綠色包裝”的發展是構建綠色物流的首要因素。

“綠色產品”將會主導整個世界市場,而毫無疑問需要“綠色包裝”,研究和開發“綠色包裝”就迫在眉睫。由於綠色包裝材料具有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兩層含義,所以在“綠色包裝”的生產和開發還應該在很多方麵注意並加強。

為了加快“綠色產品”的技術創新,研製包裝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產品就成了開發“綠色包裝”的關鍵。而且還要研究開發“綠色包裝”的多樣化,再則就是必須嚴格的按照國際慣例,建立健全的環境標誌製度。

現在,有許多發達的國家已經在環保包裝的問題上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比如以立法的形式規定啤酒、軟性飲料和礦泉水必須使用可循環使用的容器,以及製定強製包裝再循環或利用的法律。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涉及各個企業和個人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新型的環保材料、技術也不斷的湧現,使得綠色包裝逐步成為現實的選擇。樹立環保意識,跟上國際“綠色包裝”的潮流已經成為發展的必須。

4.危害大眾的汽車尾氣

汽車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的方便,特別是快節奏生活的的今天,汽車幾乎已經發展成為近現代物質文明的重要支柱,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然而在汽車產業高速發展、汽車產量和保有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伴隨汽車而來的卻是嚴重的大氣汙染,也就是汽車尾氣造成的大氣汙染。

有科學曾經對汽車的尾氣進行過分析,發現其中有至少上百種的不同化合物,一輛轎車在一年內排出的有害廢氣竟然高達自身重量的3倍之多,而且汽車不僅消耗大量的資源,還會排放出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的有害廢氣,就連周圍的植物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汽車所排放出含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細微顆粒物等的汙染物,會強烈的刺激和毒害人體,可能會引起人頭暈、惡心、頭痛、眼痛等不良的反應。輕則會損傷中樞神經係統,引起慢性中毒,重則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致人死亡。

在汽車並不是很多的時候,車輛所排放出的毒素尚且能夠被大氣的自淨能力化解。但是如今的城市已經車滿為患,交通擁堵更是家常便飯,原本可以為人們提供便捷、舒適、高效的汽車優點已經被過多的車輛逐步的抵消。汽車帶來的不再在是便捷而是災難以及對環境的汙染。

從世界的範圍看,汽車尾氣是造成空氣汙染嚴重的一個重要因素。含鉛汽油所排放的汽車尾氣中的鉛在廢氣中呈微粒狀態隨風擴散。農村居民平均每天會從空氣中將一位克左右的鉛吸入體內,而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兩旁的居民所受的危害會更大。鉛進入人體後會分布於肝、腎、脾、膽、腦中,以肝、腎中的濃度最高。隨著時間和吸入的鉛含量不斷增加,會引起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脹滿、暖氣、惡心、腹瀉、便秘、貧血、周圍神經炎等鉛中毒的症狀。汽車尾氣中的一些細小顆粒物,還會直接的進入人體肺髒的最深處,引起或加重哮喘病、急性呼吸係統疾病如咳嗽、呼吸困難或呼吸疼痛,肺功能損傷,以及慢性支氣管炎,兒童和老年人所受的危害更為明顯。

為了減少汽車尾氣對城市空氣的汙染,美國首先製訂了嚴格的降低汽車汙染的計劃。隨後歐盟也製訂了比美國還嚴格的汽車尾汽排放計劃。並取消了含鉛汽油,並在雅典、倫敦等一些受汙染嚴重的地區采用特殊的汽車燃料。而且要求新推出的汽車車型,都必須進行一定的技術改造,以淨化汽車尾氣。

據調查,兒童如果在6歲前出現鉛中毒現象。智商將逐漸降低,還會出現一些搗亂和過失行為。為了改善大氣的汙染程度,現在許多國家和城市都要求一些有汙染性的企業搬出市區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並進行環保的技術改造,減少廢氣、煙塵排的放量,集中供熱。而對汽車則是不斷的提高柴油、汽油的質量,並積極向無鉛汽油過渡,盡量的減少鑽汙染,安裝汽車淨化器,減少汽車尾氣汙染帶來的危害。

5.“熱汙染”已不容忽視

噪聲汙染、水汙染、大氣汙染,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然而人們卻對生活中另外一種普遍的汙染——熱汙染熟視無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已經普及到了千家萬戶,而“熱汙染”現象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到了讓一些居民無法忍受的地步。如今已經有專家呼籲,應該將“熱汙染”也納入到環保法規的範圍之內,使熱汙染的治理也有法可依。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築物和人口的密度也隨之增大,而不透水地麵的覆蓋率也逐漸加大,隨之而來的就是植被減少,消耗於蒸發的熱量也有所減少,城市中心區局部小氣候與郊區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適合居住溫度。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熱汙染,不僅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對人體的健康所產生的眾多危害更是不可估計。人體機理的正常免疫功能會因此而全麵降低,蚊子、蒼蠅等也會迅速的滋生繁衍和傳播病毒,導致許多傳染疾病的擴大流行和反複流行。

所謂的熱汙染,其實就是指現代工業生產和生活中排放的廢熱對大氣和水體等環境所造成的汙染。例如一些火力發電廠、核電站和鋼鐵廠的冷卻係統所排出的熱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紙等工廠排出的廢水中都會產生大量的廢熱。而這些廢熱排入水體中就會引起水溫升高。

而水生物就是受熱汙染最嚴重的受害者,水溫在升高的同時,水中是溶解氧會不斷減少,使水體處於一種缺氧的狀態,導致水生生物的代謝率不斷增高,需要比原來更多的氧氣,於是一些水生生物會因為熱效力的作用而發育受阻或者死亡,環境和生態的平衡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且河水的水溫上升還為一些致病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溫床,它們在此環境下不斷的滋生、泛濫,最終引起一些流行性疾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有科學家就曾證實,曾經在澳大利亞流行的一種腦膜炎,就是因為發電廠排出的熱水使河水溫度增高,導致致病微生物在溫水中大量的滋生,嚴重的汙染了水源才引起的流行性腦膜炎。

從熱力學角度來說,人類使用的全部能量最終都會轉化為熱能傳入大氣,逸向太空。導致地麵反射太陽熱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陽輻射熱減少,沿地麵空氣的熱減少,於是上升的氣流就會有所減弱,並阻礙雲雨的形成,這也就是局部地區幹旱,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原因。最近的一個世紀,由於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全球氣候大麵積的轉暖,冰川的積雪也隨之融化,使海水的水位不斷上升,一些原本並不是十分炎熱的城市,也變得極熱,而那些熱帶城市的溫度已經高到人們難以想象的地步。根據一些專家們的預測,按照現在能源消耗的速度來計算的話,全球溫度幾乎每10年就會升高0.1℃~0.26℃,也就是說一個世紀以後,全球的平均溫度會比現在高1.0℃~2.6℃,而南北兩極溫度也會迅速的上升3℃~7℃,全球的氣候都會嚴重的被影響。

之所以會出現熱汙染現象,能源未能被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環境熱汙染也會日趨嚴重。目前,熱汙染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所以並沒用規定熱汙染程度的一個具體量值。所以盡快的製訂出行之有效的控製環境熱汙染的辦法,及時防治熱汙染可能帶來的危害。

6.讓大自然自己修複創傷

如今,生態環境在不斷的惡化,治理沙塵暴已經成為全世界都無法回避的問題。而中國作為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受害的程度也更嚴重,在治理方麵投入大量費用,來確保大規模的防沙治沙工程的正常開展。但是效果卻並不奏效,有關方麵的專家在不斷的總結經驗中發現,現在防沙治沙工程所采取的種樹、飛播的方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有效。而“人退沙退”可能才是最好的辦法,隻要停止人工的幹預,大自然就會靠自己的力量去修複大地的“創傷”。

目前,中國主要采取種樹、飛播、打井舍飼對沙地草地生態治理進行防護,並投入巨額的資金。但是,有關方麵的專家卻認為除了第三項是主動的措施外,其餘兩項經費支出的和收效根本不成正比。一直以來,用種樹的國防法來防護沙塵就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但是,如果你問一些人發生沙塵暴的時候該怎麼治理,大部分的人卻都會建議多種樹,甚至會為此項投資慷慨解囊。

那麼到底植樹有沒有用呢?其實種樹雖然有防護沙塵的作用,但是在幹旱或者半幹旱的地區種樹卻是不合理的。首先,最大的原因就是自然規律,在年均降水量低於300毫米的地區,天然分布的草原灌叢,如果不能滿足樹木生長的雨量和有效積溫,樹木就很難成活,即使勉強生存下去,也隻能長成“小老頭樹”。那樣的話不僅起不到防護沙塵的作用,還會加重土壤的幹旱。所以幹旱、半幹旱地區實施人工造林的防護措施實際上是失敗的,年年植樹,樹木卻年年死去,即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還會延緩自然恢複的寶貴時間。

所以說,樹木防護的方法不僅花費了巨額的金錢,卻並不能有效的阻擋沙塵暴,作用還不及草和灌木。

而飛播的方法又為何會沒有效果呢?因為草原地區的土壤庫中含有大量的種子以及各類繁殖體,它們通常無法萌發或萌發了卻沒有生長的機會。所以,飛播隻能解決少量的草地恢複中的一些次要矛盾。另外飛播還會帶來大量的外來種,一些有毒的物種還會混在種子中飛到優質的草原上,並借助人的力量擴大了分布的地盤。雖然在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它的危害,但如果考慮到長期的話就不利於保護生態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了。再則,這樣做在經濟上也並不合算。

其實適合植物生長的氣象條件並不是不存在,那麼為什麼植物的生長還會一年不如一年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土壤和礦物質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原因,自然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被人為的中斷了,造成土壤損失嚴重。在草原上,植被所依托的土壤充其量隻有1米多厚,下麵就是幾百米厚的通體沙,所以這1米多厚的土層就顯得至關重要。也隻有借助厚實的草叢覆蓋,土層才不會被風吹走。一旦保護土壤的草叢遭到破壞,土層就會變鬆動、活化,最終變成沙塵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