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龍中的惡性腫瘤
鴨嘴龍,從字麵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嘴部長得像鴨嘴一般。鴨嘴龍的身長35英尺,是一種素食恐龍,主要靠兩腳來行走,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鴨嘴龍的骨骼顯示有各種瘤形成結構。其中,血管瘤是最為普遍的。對於這種良性腫瘤的形成,主要是由許多血管堆積而成的,就目前人類來說,有百分之十的人體內有這種腫瘤。其它瘤的形成還包括有纖維瘤和骨瘤,對於這種良種都是在人類身上少見的良性腫瘤。愛德蒙托龍是惟一被發現患有胸癌的大型物種,而且這種惡性腫瘤也隻在548條愛德蒙托龍的脊椎中發現了一例。對於這次規模如此之大、來源如此廣泛、出土地層如此豐富的標本探察,腫瘤對鴨嘴龍來說是空前的,同時,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就目前來說,還不清楚究竟是什麼使得鴨嘴龍的患病幾率如此之高。放射學家羅斯西爾德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基因缺陷或者說是環境誘發因素而引起的,但並不是絕對的,羅斯西爾德說對於它們的飲食也不得不考慮。科學家們對愛德蒙托龍胃內的殘留物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有殘留物中有鬆針,而鬆針中含有一種高度致癌的化學物質。
不過,對於死於恐龍癌症的觀點還在做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家們也希望找到更多的證據來證明此觀點。
7.恐龍是因為性功能衰退嗎?
廣東資深地質學家楊超群經研究表明,在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古氣候及地質——地球化學因素的影響,雄性恐龍出現了性功能方麵的障礙,大量的恐龍蛋未能及時受精,導致了恐龍的最終滅絕。
性功能衰退導致恐龍滅絕
楊超群的這一假說已經得到了廣東省一些知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的肯定。廣東省地質勘查開發局還表示說,楊超群對廣東、河南等盛產恐龍蛋化石之地地層的層位和時代進行綜合對比研究後發現,河南西峽等盆地中原地埋藏型的恐龍蛋化石能夠完好無缺地保存下來,其中恐龍骨骼化石零星可見,這是恐龍蛋未能正常孵化而導致恐龍滅絕的最好見證。此外,英國的一名化石商人也支持這一論點。他在來自中國的70個恐龍蛋中,發現隻有一個有胚胎化石,這也證明了恐龍蛋的受精率的確很低。
在恐龍繁盛的侏羅紀時代,雌雄恐龍的生殖能力是很強的,大部分的受精蛋均孵化出了恐龍,所以有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並未見恐龍蛋化石。而到了晚白堊紀,雄性恐龍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大量的蛋未能受精,所以出現了很多蛋化石但骨骼化石相對較少的情況。此外,晚白堊紀早期到晚期的這段時期,地層中的恐龍蛋化石是逐漸減少的,說明恐龍的生殖能力也是逐步衰退的。這樣一來,恐龍的數量就逐漸減少,直至滅亡。
恐龍生殖能力衰退之因
根據晚白堊紀至早第三紀地層中常見的膏鹽礦物和膏鹽層的事實,楊超群分析了導致恐龍生殖能力衰退的古氣候及地質——地球化學因素。他認為,當時在持續炎熱幹旱的氣候下,強烈的蒸發濃縮作用導致湖水中礦化度逐漸增高,最終演變成鹽湖。當恐龍飲用了鹽湖水之後,特別是當鹽水湖中硫酸根的濃度大大增高時,它們的生殖功能是很有可能遭到破壞的。另外,在華南和含有恐龍蛋化石同時代的地層中,有些地方還發現含有鈾砂岩,那些鈾的核輻射對恐龍的生殖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負麵作用。
除了這些,楊超群還針對男性不育、女性不孕進行了研究,發現有些病者是飲用了含鈉、硫酸根、鎂、氯量過高的克孜河河水所導致的,這與恐龍生殖功能的衰退頗為類似。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楊超群對恐龍生殖功能衰退導致恐龍滅絕的新假說,對當前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與防治汙染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8.難道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在我們的地球上,曾經有很多生物種類相繼出現而後又相繼消失,其實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個必然階段。即使是恐龍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占統治地位的家族也沒有幸免於難,就這樣突然之間在地球上消失殆盡。
恐龍的滅絕
在6500萬年前,曾經在地球上活躍長達兩億年之久的恐龍竟然絕跡。就目前所知的600種恐龍可以看出,它們並不是全部一起在三迭紀出現,也並非一起絕跡於白堊紀末期。恐龍化石的主要產地是北美西部,目前已經分別在不同年代的地層發現了不同屬性的化石,還可以看出恐龍是在最後的1000萬年間逐步絕跡的。
盡管是這樣,但是有66%的海洋動物曾經一起絕跡,還是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經研究可知,從6億5000萬年前寒武紀時代後期發生滅絕以來,那些大規模的集體滅絕事件共發生了11次。如果說這些眾多動物同時絕跡的現象是在偶然的情況之下於同一時間因不同因素而產生的,這難免有些牽強。此外,這些大型的災難不僅使多種動物同事絕跡,就連三葉蟲綱和菊石類等動物群也慘遭根絕。
所以,在研究出現陸上生物後所發生的滅絕,就必須探討造成陸地和海洋動物同時絕跡的原因,比如說白堊紀末期恐龍的滅絕原因必定和與此同時發生滅絕的蛇頸龍類、菊石類及海鬣蜥類等有關。如果無法同時說明其它動物的滅絕原因,那麼針對恐龍所提出的滅絕理論就沒有意義可言了。
恐龍滅絕的必然
由於恐龍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以及它們的急速增加,使得地球上的某些植被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在加上狂風肆虐、黃沙漫飛、地表裸陋、呼吸困難等原因,無疑表明恐龍終將走向滅亡。
到後來,宇宙更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些本來正常運轉的小行星們偏離了原先的軌道直撞地球,帶來了大量的水和其它礦物質;海平麵也上升了,此時的地球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水球;在小行星停止威脅、海平麵開始回落後,又開始逐漸形成山脈,大地萬物開始了新一輪的複蘇。再加上因小行星的撞擊,使得太陽的引力使地球成為了太陽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地球也回到了原位。這所有的一切都證明了人類終將成為地球的主人。
9.是否是因為地質的原因
人們對恐龍滅絕原因的說法層出不窮,但有相當一部分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都認為,是規模龐大的地質災害扼殺了這種古代巨獸,並表示這種災害導致的生態災難並不亞於行星撞地球。
地質災害的生態災難
火山爆發
美國地質學家哥特·凱勒表示,在恐龍滅絕前的數百萬年裏,類似印度海洋域的火山爆發就曾經導致了巨大的生態災難,大量無脊椎海洋動物,如海洋軟體動物、三葉蟲岡、巨型章魚,自此之後就消失於地球上。
已經有地質學家證明,像火山爆發這類大型地質災害在地球曆史上是發生過的,而且還不止一次。科學家們詳細分析了海底沉積岩,找到了可以論證此觀點的有利證據:他們在地球的每個區域內都找到了同一次火山爆發時所形成的沉積岩遺跡。這就很好地證明了某些火山爆發和其所產生的危害都是具有全球性質的。
來自英國研究所的安德烈·科爾對業界爭論的一個焦點——火山爆發時噴射出的岩漿柱的威力到底有多大進行了表示:岩漿柱不僅能夠影響某個海域的形成,還可以較大地改變整個地球的地容地貌。像這樣全球性的地質災害足以影響生物的進化過程,也正是這樣的地質作用導致了哺乳動物能夠在地球上的繁衍生長,而且在後來還產生了智人。
源於地質災害之因
1806年,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曾給他的學生說過,生物之所以能代代相傳而不發生變異,完全是因為這些個體周圍環境的並更並不是太大。物種的固定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環境不變,物種就不變,反之則物種就不能不變。
倘若“地球膨脹”這種地球演化運動在地史上是真實發生過的,即使地學各領域在該演化過程中存在著形式、特點、內容上不同的演化表現,但是其原因是相同的。所以,要想解開地史上的恐龍滅絕及新物種誕生事件之謎,就必須尋找其共同原因。還有人研究證明,但凡發生生物大滅絕的時候,必然是造山運動正盛、大洋膨脹達到高峰、全球氣候升高的時候;但凡新物種產生的時候,也是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
恐龍的滅絕是因為地球膨脹這場空前的地質災害造成的,因為白堊紀晚期正是達到地球第八膨脹期“中大西洋膨脹期”高潮的時候。該膨脹期的各個大洋都脹出了大量新地表,劇烈的海底擴張帶來了大麵積的海底熔岩和陸地的火山噴發,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大災難。在這樣一個膨脹高潮期內,陸續扼殺了包括恐龍在內的眾多物種。
10.恐龍是葬身於一場大火嗎?
有人認為,讓恐龍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的主因是小行星所引發的一場全球性甲烷大火災,並非是墜落於墨西哥灣的一枚巨大小行星導致的天氣劇變而造成的恐龍滅絕。
超級大火造成的恐龍滅絕
以往最為可信的恐龍滅絕原因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掀起塵埃,遮蓋住陽光,從而使地球氣候劇變,使恐龍無法適應而滅絕。但是到後來,一些科學家指出,在低溫及高壓環境下,積聚於海底五百公尺下泥層的大量腐爛植物會和水分子結合,進而形成固態甲烷水化物。行星撞擊令地球出現的衝擊波使海泥層釋放出大量的甲烷,從而導致大氣層著火。還有研究人員認為,早前曾發現白堊紀晚期的泥層遭到破壞,可能是因甲烷從佛羅裏達州沿岸的布萊克山脊釋出而造成的。到後來,甲烷被閃電擊中並爆發燃燒,引發了蔓延全球的超級型大火。
11.大規模海底火山爆發之謎
安東尼奧·齊基基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他提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
大規模海底火山爆發引發恐龍滅絕
海底火山爆發
齊基基教授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海洋底下發生的一係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從而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持生計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像現代海底火山爆發對海洋和大氣所產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隻不過比起6500萬年前發生的海底火山爆發,其影響程度就顯得小多了。齊基基教授認為,科學界在過去對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了解甚少,現在更加需要對嚴重影響地球環境的這些現象進行深入、認真的研究。他還舉例說,過去的格陵蘭曾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但是全球性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使寒冷的洋流改變流向,在經過格陵蘭的時候,使之成為了被冰雪覆蓋的大地。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水溫平衡變化對氣候的影響之大,而海底火山爆發恰好是影響海洋水溫平衡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所以,齊基基教授認為作為引起海洋水溫平衡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應該將海底火山的大規模爆發作為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12.氣溫下降加速滅絕之謎
英國科學家宣稱,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彗星或小行星等外太空星體撞擊了地球,而是氣候變化導致的。他們斷定,海水溫度在一億三千七百多萬年前突然下降了九攝氏度,其實這已經預測了恐龍終將走向滅亡之路。
氣溫下降加速恐龍滅絕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科學家格雷戈裏·普利斯普利斯發現,氣溫的劇烈下降是讓原本生活在溫暖陸地、淺海和沼澤的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侏羅紀時,聯合古大陸就開始分裂,當到了白堊紀晚期時分裂加速。隨著當時聯合古大陸逐漸靠近赤道,那時的氣候幹旱且炎熱,許多湖泊、河流都縮小了,甚至是被蒸幹,恐龍很快地便喪失了棲息的樂園,被迫擁擠在少數的湖泊裏。恐龍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可是它們的嘴很小,要靠這樣的小口去維持龐大的身軀,除了整天要靠不停地覓食以維持生命,還要依賴水體來支撐其笨重的身體以減輕支撐力。那麼,僅有的辦法就是每天“泡”在水中。此外,恐龍屬於冷血型動物,要靠外部的氣候來調節自身的體溫,天氣過於炎熱與寒冷都不利於恐龍的正常生存。6500萬年前,地球氣溫的大幅度下降也造成了大氣含氧量的下降,恐龍無法適應而難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