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大的禽龍類化石
馬鬃山發現禽龍化石揭開酒泉古生物化石群之謎
19萬平方公裏的酒泉土地上,埋藏著太多神奇、神秘的故事,“敦煌飛天”和“神五航天”使酒泉市蜚聲海內外。如今,可追溯到3億5千萬年曆史時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在馬鬃山一帶麵世,再次使酒泉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當地政府則以此為契機,力圖使古生物化石成為與“敦煌飛天”、“神五航天”齊名的品牌和產業進行開發。10月13日,記者就此采訪了酒泉市古生物化石辦公室主任王化民。
迄今為止最大的禽龍類化石麵世
2004年7月20日至8月31日,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專家、博士生導師汪筱林、古鳥類專家、博士生導師周忠和等專家和酒泉市古生物化石研究辦公室王化民等26人組成的“中科院—酒泉市”首次野外聯合考察隊,開赴肅北馬鬃山、昌馬、清泉等20多個化石分布點,進行係統地古生物化石考察和發掘工作,在馬鬃山布咚呼嚕斯泰(地名)進行首次勘察性發掘。
此次發掘,最大的收獲是在布咚呼嚕斯泰古湖西岸的丘陵上發現了一具長約13米的食草類禽龍化石,發掘出脊椎骨、尾椎骨、臀骨、肋骨共28塊骨化石,並從化石腹腔內發現了保存基本完整的20多枚胃石。
據王化民主任介紹,這具化石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一具禽龍類骨骼化石,突破了長期以來“禽龍隻有6至8米長”的說法,滿足了科學考察和研究的需要。
考察發掘碩果累累
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發掘,考察隊發掘出禽龍類、蜴腳類、鸚鵡嘴龍和肉食類動物牙齒及哺乳類動物化石,同時發現了熱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三尾擬蜉蝣和東方葉肢介以及矽化木,考察隊還在距離宿營地附近發現了一具鸚鵡嘴龍骨架化石,由於發掘時間和力量所限,考察隊將此骨架化石原地封存。
在另一道丘陵上,由於長年累月的風蝕,一具恐龍化石已經裸露在外,發掘隊員采集其中的臀骨和部分腿骨百餘小塊,對其它部位進行了回填處理,計劃在明年春進行全麵發掘。
此外,在這一發掘現場還發掘出兩具保存比較完整的龜化石,其中一具龜身長20—24厘米,龜板紋清晰可見,另一具龜身長16—20厘米。
河西走廊1億年前湖泊密布
據介紹,此次發掘的這些恐龍化石,埋藏在距今約1.1億年至1.2億年前的河流湖泊沉積的地層中,其層位大致相當於熱河生物群九佛堂組。專家通過化石初步研究中得出結論:在距今約1.1億年至1.2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晚期,河西走廊地區主要屬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植被繁茂,湖泊密布,以恐龍為代表的各種古生物在這裏大量繁衍生息,與當今這裏荒灘戈壁縱橫和幹旱少水的自然環境形成天壤之別。
中科院專家在酒泉境內的古生物化石考察發掘中引證大量事實,駁斥了學術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一種學術觀點,得出了“鸚鵡嘴龍並非原巴克龍和古角龍的祖先、它們屬於同一個時期出現和存在的兩個姊妹群種”的新觀點。
5年論證舉步維艱
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化民堪成稱酒泉古生物化石研究第一人,自上世紀80年代在安西縣參加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時,他就利用業餘時間開始研究古生物化石。他查閱了大量的曆史資料,積累的資料和證據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中外專家的研究成果。在中科院等科研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初步探明酒泉境內的古生物化石分布點多達40多處。
但是,長期以來,當地學術界和民間存在著“酒泉無龍說”和“酒泉境內晚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地質地域發展不良說”,成為古生物化石研究和考察眾的障礙。
然而在大量的研究成果麵前,2003年底,酒泉市委書記楊育榮、市長李沛文正式拍板:關於酒泉古生物群是否存在的學術爭論不能繼續拖延下去了,應該在實幹中回答和證明這種爭論,不能失去機遇。之後,研究人員與中科院積極聯係,促成了雙方的合作。今年4月19日,酒泉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長安永江為組長、7名文化和文物工作人員為成員的古生物化石保護和研究利用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王化民擔任辦公室主任。
化石開發將成品牌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古生物化石,使之成為與“敦煌飛天”、“神五航天”齊名的品牌和產業進行開發,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也為了滿足國家科研部門在古生物化石課題研究的需要,2004年7月,酒泉市政府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簽訂《聯合保護、利用和考察酒泉境內恐龍及其它古生物化石的協議》,計劃在5年時間內徹底勘測清楚酒泉境內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情況,對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這一寶貴財富進行合理地保護和利用。
在今年進行的第一期野外普查和考察發掘中取得的有關古生物化石可以表明,酒泉境內存在的古生物化石應該是北亞另外一個生物群種。目前在酒泉境內初步探明40多處石炭紀到現在6000萬年的一些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為將來建立省級甚至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公園打造了良好的基礎。為了更好地進行這項工作,中科院正在與酒泉市政府協商,計劃成立由恐龍專家王筱林任站長,王化民擔任副站長、古鳥類專家周忠和為課題研究組組長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酒泉科學考察站”。
另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科院曾在馬鬃山布咚呼嚕斯泰發掘出一具原巴克龍化石和一具鸚鵡嘴龍化石。為支持酒泉市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考察和發掘工作,中科院7月19日已將這2具化石從北京運抵酒泉,現正在架裝,可望年底在新建的酒泉博物館中展出。
2.“海上霸王”滄龍之謎
對於滄龍,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它是“海上的霸王”,是滄龍科的一個屬,在德文裏的意思是默茲河的蜥蜴。它生活在於白堊紀的馬斯特裏赫特階的海洋中,距今約7000~6500萬年前,屬於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世界各地都有它們的身影。
海上霸主的身體特征
滄龍的頭部非常大,而且有強壯的顎與尖銳的倒鉤狀牙齒,有著與鰭狀肢鱷魚極為相似的外形。就目前而言,已知最小的滄龍類是Carinodens belgicu,其身長為3~3.5米,主要生活地在岸邊的淺海,軟體動物與海膽是它們捕食的對象,主要是用球根狀的牙齒來進行捕食。體型較為大的滄龍,就像是海王龍或海諾龍一樣的巨大生物,滄龍最大可以長到15米,體重可以達到8噸,它可以將與人類體型相當的動物整個都吞進去。
滄龍的頭部與其他滄龍類的生物相比,則顯得更為強壯,滄龍不能像早期的滄龍類,如海王龍一般,將獵物整個吞進去,主要是因為,它的下顎骨頭間的關節較為緊密。在它的上顎內部,有一圈內齒,主要作用就是拖拽食物。有科學家做出推測,認為滄龍是將獵物咬斷或是撕裂為適當的尺寸後才吞下去的,它的進食方式與現在的科莫多巨蜥很相似,不過,相比之下,則顯得更為血腥。
科學家經研究發現,滄龍的視覺其實很弱,相對來說,它的嗅覺和聽覺則很發達,其舌頭是主要的嗅探器官。滄龍的耳朵可以將聲音放大約38倍,這點相對來說非常特殊。很多人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滄龍是通過什麼來定位的。科學家對滄龍是利用上顎側麵與吻部的一組神經來偵測獵物,發出壓力波,以此來確定目標的準確位置,與現在虎鯨很相似,都是利用聲音來進行定位的。
滄龍是在海洋活動的,那麼,它是靠什麼來呼吸的。科學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滄龍是用肺來進行呼吸的,它們換一次氣可以在水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滄龍的身體形狀呈長桶形,有著強壯的尾巴,其有著高度流體力學性。滄龍的前肢有五趾,後肢有四趾,不過,四肢已演化成了鰭狀肢,並且前肢大於後肢。它們可以在水中迅速地改變方向,主要就是因為,它們短粗而有力的鰭肢。滄龍的尾部是身長的一半,呈寬闊平坦的堅槳狀。它們的行進方式與現代的鱷魚相比,有著很多相似度,它們遊泳的方式,使得它們可以在短時間裏獲得極快的速度,不過,並不適合長時間的高速追逐。
滄龍的祖先
滄龍的祖先來自於陸地,是一種小型的蜥蜴,即古海岸蜥。1989年,發現了達拉斯蜥蜴化石,也使科學家們找到了它們演化的相關信息。科學家們對這個化石進行了複原,它們是距今9500萬年生物,由於受到陸地上,更大列凶猛的恐龍的威脅,所以,它們選擇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海洋。過了300萬年,它們逐漸演化成了達拉斯蜥蜴。又過了600萬年,他們從一米長的小蜥蜴,逐漸演化成了15米的巨大滄龍。這就是科學家們對於滄龍的演化所做出的推測。
在滄龍的發展過程中,溫暖的海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海水裏豐富的食物來源為滄龍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生存環境,進而才展開了海洋霸主之路。滄龍在500萬年的時間裏將海洋中的競爭對手趕盡殺絕,可以說,它們是海洋生物中最為成功的掠食者,不愧是遠古時期海洋中的霸主。
3.魚龍之謎
魚龍是一種與魚和海豚相似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這種恐龍最早是在2.5億年前出現的,而消失的時間大約是9000萬年前。
魚龍的生活
魚龍
魚龍出現的時間比恐龍早,而滅絕的時間也較恐龍早2500萬年。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不能完全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最終演化為魚龍,對天這個過程與今天的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有點類似。在侏羅紀時期,魚龍的分布是非常廣泛的,它們曾是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不過在白堊紀被蛇頸龍所取代。
很多人都會問,魚龍是以什麼為食的,他們主要的獵物是什麼?而有限的存留在魚龍化石胃部的物質,人們找到了一些答案。在1853年,有科學家發現魚龍化石範圍內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在當時,他以為是鱗片,後來,經研究發現,這些特別的物質是來自於烏賊觸手的小的鉤狀結構,不過這類動物已經滅絕,是一種頭足類動物,大多數是箭石。魚形的魚龍捕食的對象大多是烏賊,就算是長達10米的侏羅紀泰曼魚龍也是如此,雖然有時它們也以大的脊椎動物為食。許多的魚形魚龍的捕食對象都是烏賊,與今天的鯨魚類似。
魚龍是海洋爬行動物之一,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體型與現在的海豚很像,有著非常合適遊泳的身體結構,如鰭狀構造與流線形的頭,魚龍有著驚人的遊泳速度,這也使得他在捕食的時候有了更大的優勢,魚龍的尾巴呈現的是相互成直角的葉輪片狀,這使得它們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40千米。魚龍有著又窄又長的口鼻部,嘴上有著尖利的小牙,對於捕食魷魚或其他滑溜溜的動物非常有利。
魚龍的進化
起初人們認為,魚龍是沒有背鰭,主要是因為魚龍的背鰭裏沒有硬骨組織。可是,在1890年,出土的魚龍化石推翻了這一點,在德國霍爾茨瑪登出土的魚龍化石保存異常完好,在化石上有著明顯的背鰭的痕跡。魚龍有鰭狀的四肢,其目的並不是加速,而主要用於保持平衡與轉向,像鯊魚的尾鰭有可能才是魚龍用於加速的。魚龍有著大而受角膜環保護的眼睛,這一切似乎在證明一點,魚龍是夜間出來獵食的。
魚龍在最早的時候,是有手有足的,或者也可以叫鰭狀肢,最後,將前麵的一對叫做前鰭,後麵的一對叫做後鰭。科學家認為,魚龍在遊泳的時候是用前鰭操縱的,與今天的魚類和鯨類是一樣的,所以,科學家們推斷,魚龍主要是利用它的手與足來推進身體的。魚龍的手和足的骨骼在他們的進化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過程是下臂骨變得越來越短,指骨也變得越來越短,直到最後演變成了圓盤形,在魚龍進化過程的早期,它們指骨的數量就開始增加了,然後大拇指消失,在剩下的指骨旁邊出現了新的骨節。
到目前為止白堊紀的魚龍隻發現了一個屬,那就是扁鯺魚龍屬,雖然分布廣,可是,種類極小。白堊紀中期,魚龍滅絕,可是,流體力學性能較差的動物,如滄龍和蛇頸龍卻幸存了,而且,繁茂的生長著。
4.寧城樹息龍
樹息龍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在樹上生活的動物,因為樹息龍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寧城發現的,所以叫寧城樹息龍。是一種肉食性動物。
樹息龍的特征
樹息龍是在我國的遼寧省發現的,有科學家認為,樹息龍的時代要比我國遼寧西部地區產出大量鳥類和帶毛恐龍的早白堊世地層還要早,很有可能是晚侏羅世。樹息龍化石是在陸相湖泊沉積的岩石中發現的,與其同產地的其他化石還有大量的兩棲動物和帶毛的翼龍等。樹息龍是一種較小的恐龍,如果不將它的長尾計算在內,那麼,它隻有麻雀般的大小。樹息龍有一個最為奇特的特征,那就是它的第三手指要遠遠長於其它兩指,與其他已知的恐龍與鳥類相比,都極不相同。雖然它的這一特點的功能還不完全清楚,不過,科學家們可以肯定的是,樹息龍是一種適應在樹上生活的種類。樹息龍不僅是第三枚手指長,其還有著較長的前肢、二手指和腳趾的次枚指(趾)節,這些特征都非常適合在樹上生活。
樹息龍的第一到第四蹠骨的遠端差不多是處在同一水平麵上的,與許多現在的鳥類類似,都特別適合在龍騎士上棲息生活,這也就進一步說明了樹息龍有在樹上生活的能力。
樹息龍發現的意義
樹息龍又給科學家們一個驚喜的發現,在世界上,被公認的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非常進步,可是,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樹息龍比它們還要進步。對於這一點,似乎是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最初,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樹上生活,很有可能更多的與搜尋食物和躲避被捕食有關,並不是所說的直接與飛行有關。樹息龍的生活時代與其樹上生活的特征,似乎在告訴人們,在早白堊世鳥類大量繁衍之前,已有獸腳類恐龍開始在樹上生活了。對於這一發現,也使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得到了完善,這一發現,也為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學說提供了有利的證明。
5.可愛的小竊蛋龍
竊蛋龍,聽著名字就有點不光彩的意思,它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一種小型恐龍,身長2米左右,如鴕鳥般的大小,有尖爪和長恬,有著很強的運動能力,其行動非常敏捷。它們的尾巴像袋鼠一樣,可以用來保持身的平衡,有著極快的奔跑速度。
竊蛋龍的特征
竊蛋龍
竊蛋龍是一種群居動物,成年的竊蛋龍把卵產在用泥土築成的圓錐形的巢穴中,每個巢大約有7~9米的距離。竊蛋龍的個子較小,有的時候,它們用植物的葉子將巢穴覆蓋,通過植物腐爛所產生的熱量來進行自然孵化,因為這種熱量,正是它們在孵化過程中所需要的。
從竊蛋龍的外形來看,最明顯的就是頭部,它的頭部較短,而且,它的頭上還有一個高聳的骨質頭冠。竊蛋龍是沒有牙齒的,可是,它的喙部是兩個尖銳的骨質尖角,這對尖角就像是一對叉子,有著牙齒的所有功能,主要作用和現生的鸚鵡的喙相似。竊蛋龍有著很強壯的前肢,在它每個掌部上還長著三個手指,上麵都有尖銳彎曲的爪子。相比較之下,第一個指是最短的,要比其他兩個指短很多。竊蛋龍的後肢和尾巴永遠都是長長的。竊蛋龍的活動範圍在蒙古,它們的食物除了有限的植物果實外,它們也會利用自身的條件,如喙部十分堅硬的骨質尖角,用尖角去找尋其他的食物,尖角的主要作用就是,可是較為容易地刺穿軟體動物的外殼,因此,古生物學家推測,竊蛋龍很有可能是一種雜食性的恐龍。或許它真有可能會啄開其他恐龍的蛋去吸食其中的蛋液。
竊蛋龍的奔跑速度很快,當它被體格強壯,可是速度較慢的恐龍發現時,它就會作出惟一的選擇,那就是飛速的逃離。
竊蛋龍真的偷蛋嗎?
竊蛋龍的化石最早是在1923年發現的,同時被發現的是一窩恐龍蛋和一隻原角龍的化石,當時,任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的館長奧斯本,他認為,竊蛋龍是在偷吃原角龍的蛋,因此,就將它取名為竊蛋龍。這個“偷”的罪名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得到了正名。1990年,在我國內蒙古,中外國科學家聯合考察時,發現了完整的竊蛋龍骨架,它正臥在一窩恐龍蛋上麵,好像是在孵蛋。科學家推測,它是在孵蛋的時候被突如其來的沙塵暴給掩埋了。當時科學家依據竊蛋龍的喙部有堅硬角質的特點做出推測,竊蛋龍是雜食性動物,它們堅硬的喙部能夠很容易地刻開軟體動物的殼,科學家們據此推斷,竊蛋龍並不偷恐龍的蛋。從此,雖然為竊蛋龍正名了,可是,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看來是很難改變了。
6.暴龍——暴蜥之王
在古希臘文中,暴龍的意思是“暴君蜥蜴”,暴龍又被稱為霸王龍,身長大約13米,體重大約7公噸,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生存於距今約6850萬~6550萬年前年的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暴龍的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的西部地區,而且,在亞洲的中國新疆和河南也有少量的分布。
暴龍的基本特征
暴龍
暴龍就像是其他的暴龍科恐龍一樣是二足恐龍,它有著大型頭的顱骨,長而重的尾巴主要用於保持身體的平衡。暴龍的前肢相對來說較小,而後肢則很強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暴龍隻有兩根手指,可是,2007年,發現了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這個化石所呈現的是信息是,暴龍可能有三根手指。
科學家們對暴龍的牙齒排列和形狀進行了分析,想從中了解暴龍的飲食習性,在當時他們推斷,暴龍有可能是一種肉食性的頂級掠食動物,主要捕食對象是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可是,隨著科學家利用暴龍的骸骨來製作模型,以模擬它們的行為,得出的結果是,暴龍有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還有,有科學家指出,在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肉食來供暴龍食用,因此,大多數的時候它們都是以素食為主。對於這些觀點,都是互相矛盾的,到現在還未有統一的結論。有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和暴龍相當,而且,或許還大於暴龍,可是,即便是這們,暴龍仍然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而且,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從保存最完整的暴龍化石來看,暴龍的身長12.8米,臀部高度為4米,這樣的體型僅次於最大型的棘龍,就目前而言,已知的最大型的暴龍頭顱骨,長度為1.5米。相較於其他獸腳類恐龍暴龍的頭顱骨是很大型的。暴龍的頭顱骨形狀為,後方寬廣,口鼻部狹窄,眼睛朝向前麵,這也使它們雙眼的視覺重疊區相對來說較大,因此,它們能夠看到更廣的立體影像,所以,暴龍有著極佳的立體視覺。這是其他種類的恐龍所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