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探索神秘的恐龍時代(1 / 3)

1.恐龍的出現

恐龍的現身

雖然在遠古時代,恐龍曾統治了三個地質時代,共一億六千五百萬年。但是,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早期,恐龍並不是非常強大的物種,到了侏羅紀末期,蜥腳類才成為當時地球上最龐大的生物。侏羅紀末期是它們統治地球的鼎盛時期,不管是在多樣性、智力、體型等方麵都遠遠淩駕於其他的生物。而恐龍是如何出現,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恐龍雛形——蜥蜴類

蜥蜴類物種出現在恐龍的前期,它們的體型比不上恐龍,但是與當時其它的動物相比,它們卻占有著一定的優勢,古生物學家認為這些蜥蜴類型的物種就是後來恐龍的雛型。蜥蜴在三疊紀之前的幾個地質時代——石炭紀(3.63億至2.9億年前)已經出現,那個時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爬行動物——西洛錫安蜥。到了恐龍出現之前的一個地質時代——二疊紀時,爬行動物的種類逐漸多樣化起來,體型和模樣也開始接近早期的恐龍。二疊紀時代地球的氣候比較幹旱,沙漠十分常見。在同一個時代,像基龍和異齒帆背龍一類群體生活的蜥蜴活躍在沙漠的綠洲。到了二疊紀的晚期,生物的演化向兩個不同方向發展,形成了兩種發展趨勢,這兩個物種的發展趨勢都對地球的曆史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恐龍在這時就正式登場了,另一種物種發展趨勢就是哺乳類動物。

恐龍正式登場

二疊紀距今大約2.95億年,曆經4500萬年,是古生代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在這個時期,地球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地槽封閉,漸漸形成了褶皺山係,古板塊之間拚接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麵積被不斷擴大,海洋麵積逐漸減少。因此,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促進了生物界新的演化。

二疊紀是地球物種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筳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節肢動物的三葉蟲隻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脊椎動物在此時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的發展,軟骨魚類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中龍類遊泳於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於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在地球各處也皆有發現。

到了二疊紀末期,在地球不斷演化之時,一顆龐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多數物種的滅絕,同時促成了恐龍的出現,真正的恐龍正式登場了。黑瑞龍是其中一種最早出現的恐龍,它體型細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為了生存遊戲的大贏家。二疊紀末,出現了空骨龍,它是很多肉食恐龍和鳥類的原形。

2.恐龍的分類以及介紹

群居恐龍

1.雷龍:

有些恐龍的身軀十分龐大,像雷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侏羅紀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到處都有青蔥的森林,因為這些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帶來了草食性恐龍的繁榮,雷龍在這個時後也活躍於現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龍的體重約在三十五公噸到五十公噸之間,它那粗壯的腿,有如樹幹一樣;長長的脖子,直立起來有七層樓房那樣高,可以說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動物。雷龍的身體雖然大得驚人,性情卻很溫和,平時以溫帶森林中的植物為食,有時會走入沼澤裏,由於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它身體的沉重負擔,同時也能躲避像異特龍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2.三觭龍:

劍龍和角龍身上的骨板和骨片,隻能用做被動的防衛,而沒辦法做還擊,到了觭龍出現,情勢才逐漸改觀。三觭龍是觭龍中體積最大的,頭上長著兩隻長矛似的角,另外一隻角突起於眼睛和鼻孔之間。這樣尖銳的武器,連最可怕的肉食恐龍都要讓它三分。

3.劍龍:

出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劍龍,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聳起的兩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著尖棘。劍龍是草食性的恐龍,行動緩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龍最好的防衛了。

4.甲龍:

劍龍身上有骨板保護,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擊。當劍龍逐漸絕跡,全身披著骨板的甲龍(犰狳龍)便代之而起。甲龍好像刀槍不入的坦克車,連霸王龍對它也無可奈何。

5.霸王龍:

霸王龍(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也是最殘暴的,霸王龍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最末期,距離現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霸王龍的身體高達十四公尺,體重大約十公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犀牛。

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它的每一顆牙齒,都大如一個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頭還大。雖然身體大部份都大得驚人,但是霸王龍的一對前肢卻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於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凶手龍也和霸王龍有相同的習性,是很凶猛的動物。

6.鴨冠龍:

鴨冠龍與霸王龍一樣,出現於恐龍時代的末期。鴨冠龍最特別的地方在頭部,它那扁而長的顎骨,像鴨的嘴巴,所以有了鴨冠龍這樣的名字。過去人們以為鴨冠龍的生活與鴨子相似,是在水中遊泳,並且以水中植物為生。後來科學家研究鴨冠龍化石的時候發現,它們並不是吃水草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樹木為食物,鵝冠龍也有同樣的習性。

7.禽龍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爾先生還是照常出門去給病人看病。夫人在家裏等著丈夫回來,心理總是惦記著他會不會著涼。後來,曼特爾夫人實在坐不住了,就帶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門向著他出診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岩石。她習慣性地邊走邊觀察兩邊新裸露出來的岩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這是什麼東西呢?”她一麵自言自語,一麵走上前去仔細觀看。哇!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這些化石牙齒太大了,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大的牙齒。發現的興奮使得曼特爾夫人忘記了給丈夫送衣服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岩層中取出來帶回了家裏。

晚些時候,曼特爾先生回到了家中。當夫人將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驚呆了。他見過許許多多遠古動物的化石牙齒,可是沒有一種能夠與這麼大、這麼奇特的牙齒相似。

在隨後不久,曼特爾先生又在發現化石的地點附近找到了許多這樣的牙齒化石以及相關的骨骼化石。為了弄清這些化石到底屬於什麼動物,曼特爾先生把這些化石帶給了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請這位當時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學者給予鑒定。

說實在的,居維葉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類化石,而他讀過的所有的由前輩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化石。不過,居維葉還是根據他掌握的相當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做了一個判斷,他認為牙齒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馬的,它們的年代都不會太古老。

曼特爾先生對居維葉的鑒定非常懷疑,他認為居維葉的結論太草率了。他決定繼續考證。從此,隻要一有機會,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對比標本、查閱數據。

兩年後的一天,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代蜥蜴──鬣蜥。於是,曼特爾先生就帶著那些化石來到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爾先生就此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與鬣蜥同類、但是已經絕滅了的古代爬行動物,並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

後來,隨著發現的化石材料越來越多,人類對這些遠古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知道所謂的“鬣蜥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的一員﹔它確實與鬣蜥一樣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它與真正的鬣蜥的親緣關係比起與其它種的恐龍的關係還要遠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則,這種最早被科學地記錄下來的恐龍的種名的拉丁文字並沒有變,依然是“鬣蜥的牙齒”的意思。不過,它的中文名稱則被譯成為禽龍。

因此請記住:禽龍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同時,別忘了曼特爾這個名字以及他那位熱愛大自然的妻子。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裏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采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8.鸚鵡嘴龍

但是,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麵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麵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9.馬門溪龍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家族中確實有許多令人恐怖的龐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愛的“小東西”。如果你到北京動物園西邊不遠的中國古動物館去看一看,從身長不足1米的鸚鵡嘴龍到身長達22米的馬門溪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各種恐龍一定會使你對恐龍世界有一個更為全麵的了解。

10.雙龍

雙龍的身體較為粗壯,頭骨高大,顎骨發達,嘴裂很大,滿嘴的牙齒像鋒利的小刀子一樣,牙齒的前後邊緣上還有小的鋸齒,這些特征顯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獲到的獵物,然後將大塊的肉吞進腹中。此外,雙龍的頭骨上在眼睛後麵的部位都有孔,這些孔使為了更好地附著那些牽動顎骨的肌肉用的,因此雙龍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強大。雙龍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生態係統中最殘暴、最凶猛的食肉動物。

11.翼手龍

翼手龍[pterodactylus]侏羅紀晚期的翼龍類,翼手龍中間一些種體型大小如麻雀;另外一些可大到像鷹一樣,兩翼開展可達30--70厘米。它們不具尾巴,而其後肢可能於陸地上並無太多用處。它們可能以昆蟲為食。翼手龍整個群體是翼龍類中的亞目。它們生存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有些可能覓食魚類。無齒翼龍事實上也是翼手龍類,白堊紀晚期,尾已完全消失,翼展在8米以上,最大的巨型翼龍翼展可達16米人們發現第一翼龍化石時,不能確定是什麼動物,有人說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說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種。後來才認識到這是一咱會飛的蜥蜴,並稱它為"翼手龍"。所有的翼龍在分類上並不真正屬於恐龍,而隻是恐龍的近親。翼手龍是翼龍中的晚輩,它們的個子一般較大,最大的一種翼展達12米。與它們的先輩喙嘴龍類不同,它們基本上沒有尾巴,頸較長而靈活。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體形巨大的翼龍是怎麼飛上天的?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借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於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這兩種觀點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目前還沒有結論,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3.最早有羽毛的恐龍

赫氏近鳥龍是一種帶有羽毛的恐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研究的空白。該近鳥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的侏羅紀髫髻山組,距今已有約1.6億年了。

開創“鳥類源於恐龍”新紀元

赫氏近鳥

2009年初,中國青年恐龍學家徐星等發表並根據一個殘缺的頭後骨骼標本對“赫氏近鳥龍”進行命名,並研究確定“近鳥龍”是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新發現的赫氏近鳥龍化石在其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在前、後肢和尾部更是分布著奇特的飛羽,更為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覆蓋有羽毛,這些特征在滅絕物種中還是個先例。

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更加縮短了初鳥類、馳龍類和傷齒龍類之間形態的差距。與始祖鳥相比,赫氏近鳥龍的飛羽較小,羽軸也較為纖細,羽片更為對稱,反映特征更加原始;結合現生羽毛發育學的資料,近鳥龍的足羽也被認為是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原始狀態。不過,相對於原始鳥類,赫氏近鳥龍的飛羽顯然不適於飛行,另外,赫氏近鳥龍較長的小腿極適於奔跑,但其長滿羽毛的後肢在奔跑型動物中卻是很少見的。總之,這些都說明了恐龍向鳥類的轉化過程是十分複雜的。

赫氏近鳥龍化石的意義

與“熱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帶毛恐龍——“中華龍鳥”相比,赫氏近鳥龍的時代要早2000~3000萬年,比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鳥類要早約幾百萬年,甚至是1000萬年。赫氏近鳥龍化石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帶有羽毛的物種,這就更加證明了恐龍的演化曾經經過“四翼階段”的這一觀點,此外,還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這一新假說。

通過對赫氏近鳥龍在內所有獸腳類恐龍化石記錄的綜合分析,沈陽師範大學研究小組提出:在晚侏羅世的最早期之前,獸腳類恐龍所有的主要類群可能就都已經出現了,而且其分化是十分迅速的,包括鳥類在內的許多重要類群就是在這次快速演化中出現的,另外,這次快速的演化事件與同時期發生的、可證實的古環境和古地理的變化是一致的。

所以,這次研究是對以往有關“赫氏近鳥龍”研究成果的深層次補充,並在地質時代和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等理論問題上都有了新的進展和突破。

4.恐龍的最初發現

在曆史上,人類經常能發現遠古時期的恐龍化石,隻是因為所在時期的知識水平和科技水平有限,所以當時沒有辦法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準確的解釋。

發現恐龍化石由來已久

雖然一提起恐龍,人們就知道它是生長在距離我們相當久遠的遠古時期,但是,人類從來也沒有對恐龍有過陌生,因為在每一個曆史時期,人類都會發現不同的恐龍化石。在距今1700多年前晉朝時代,在我國四川省(當時被稱為巴蜀之蜀郡)武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由於當時的科技比較落後,所以人們也沒有能力去研究這些化石,所以並不知道那就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禽龍是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在發現它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所以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而據說,我們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動物化石入藥,由於不知道這些化石的具體來源,所以把它們統稱為“龍骨”。也許,這些所謂的“龍骨”就與恐龍化石的發現有著一定的聯係。

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且把它和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所以,從此以後,凡是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古老的爬行動物,其命名的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

這些最先被人們發現的遠古動物化石通常個體都非常巨大,形狀也十分的怪異罕見,所以看起來著實令人恐怖。隨著沉積在地下多年的這些讓人恐怖、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人類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也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是自成一體的。

恐龍名字的由來

最初人們對這些恐龍的化石並沒一個統一的稱呼,叫起來也相當的不方便,直到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裏德·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專門起了一個名字——“dinosaur”。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從此,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就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恐怖的蜥蜴”。用我們漢語的概括下來,就是“恐龍”。

以當時歐文爵士的概念來講,“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算多。而自從1989年南極洲也發現了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就都有了恐龍的遺跡。迄今為止世界上被發現的恐龍至少有650至700多種(生物學上的物種)。後來,中國、日本等一項有龍的傳說的國家把它譯為恐龍,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說起恐龍,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故事,那就是普洛特-加龍省的故事。哈士爾特德,一位裏丁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曆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曆史書。在這本書裏,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采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並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人類尚未發現的巨形動物的。

雖然在當時普洛特-加龍省並不知道這塊化石是恐龍的,更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係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又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了將近145年。所以,哈士爾特德研究員認為,普洛特-加龍省應該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發現並記錄恐龍化石的人。

5.侏羅紀時代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

陸侏羅紀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鬆柏類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侏羅紀的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超級陸塊盤古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準備移向亞洲。

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占據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複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6.侏羅紀早期恐龍介紹

早期恐龍

異齒龍,善跑,三種不同種類的牙齒,分為門牙、犬齒、臼齒三種,類似哺乳動物,因此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是哺乳動物的祖先。異齒龍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不同於一般或者本身有幾種不同牙齒的恐龍。的確如此,異齒龍的牙齒有三種不同形狀,三種不同用途:前麵鋒利的門牙用來咬斷樹的枝葉;後麵的板牙則用來咀嚼磨碎食物;而那些類似犬齒的獠牙,可能隻有雄性才有,大概是用來當做武器使用的。前肢結實。

異齒龍生活在距今2.05億年的早侏羅世晚期,生活在半沙漠化的環境裏。它長約1.2米,重約2.5千克,頭長約10厘米,是最早、最小的鳥腳類恐龍之一。異齒龍,顧名思義,它口中生有不同類型的牙齒。它上頜最前端長著小而尖銳的上前齒,與下頜的角質喙相對應,用於咬住樹葉;上頜前部生有肉食型的牙齒3顆,第三顆是獠牙,與下頜第一顆獠牙型牙齒相對;兩頰牙齒齒冠邊緣呈鑿子狀,緊密排列,用於咀嚼食物。有的異齒龍沒有獠牙,所以有人認為可能隻有雄性才有這種牙齒。異齒龍通常四肢著地或站立吃食,隻有在遇敵逃跑時才兩腿奔跑,奔跑中為了平衡身體,尾巴會甩來甩去。異齒龍在吃食時,用喙一片一片啄下樹葉或莖,集中在口的兩邊,然後一起咀嚼,咀嚼時下頜輕微向後挫動,樣子頗像現代牛羊進食。它的手第四、第五指很短,但前三指長而靈活,並且有爪,因而它能夠挖掘一些多汁的植物根吃,既有營養,又補充水分。它或許還會挖蟻巢吞吃蟻類。

異齒龍科:鳥腳類恐龍是恐龍大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它由一些變化多樣的素食恐龍組成,包括四個科:異齒龍科、棱齒龍科、禽龍科和鴨嘴龍科。鳥腳類恐龍雖然全部都是素食性的,但是由於適應於不同的生活環境,它們牙齒的形態和功能卻有著諸多不同,各科之間,甚至下屬的各屬之間差別都很大,充分顯示了恐龍對中生代地球生態環境的良好適應。

我們先來介紹異齒龍科。本科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的屬:拉那龍屬、阿伯瑞冠頭龍屬、裏考黑龍屬和異齒龍屬。它們的牙齒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頰齒具有高的齒冠,齒冠像鑿子的形狀,前上頜骨和齒骨上都長有犬齒狀的牙齒。但是不同的屬顯示了對素食性不同程度的特化:阿伯瑞冠頭龍屬的頰齒排列疏鬆,齒冠對稱,有一個明顯的齒環,齒根不加粗,與齒冠明顯地分開;拉那龍屬的齒冠與阿伯瑞冠頭龍屬類似,但是齒冠靠得很近,甚至一些牙齒出現了重疊現象;在裏考黑龍屬中,牙齒齒冠仍然對稱,但內外兩邊具有凸起的輪廓,較粗的齒根有輕微的收縮,而且靠近齒環,齒冠的長度在比例上要比其寬度大得多。在異齒龍中,齒根粗大,其橫截麵有點近似方型而不是圓形,沒有齒環或齒根不收縮,齒冠不對稱,下牙齒冠外麵較直,內麵較凸起,而上牙齒冠的情形卻正好與此相反。凸起的表麵具有釉質,而較直的表麵不具有釉質,然而在阿伯瑞冠頭龍屬和拉那龍屬中則在兩邊均具有釉質。這一科的牙齒趨向於齒冠較高。在拉那龍屬中,沿著橫向脊有一對向內傾斜的磨蝕麵,說明了其上下頜的運動是嚴格垂直的。在其它的屬中,牙齒的磨蝕麵則通常是從一個牙齒連向下一個牙齒的。

很明顯,異齒龍科是一類活躍、敏捷、兩腳走得很快的素食恐龍,主要取食地表或灌木叢中的植物。它們首先吃高於地麵1米以下的植物,前上頜骨吻端部分牙齒缺失,角質緣的產生以及前上頜骨前邊緣變窄,說明了它具有對植物進行相對選擇的能力,由於與前齒骨相咬合,前上頜骨牙齒產生了一個磨蝕麵,表明這些牙齒不僅能夠穿破被咬住的食物,而且還可以切斷它。它們的第一顆前上頜齒小,形狀像釘子,稍微彎曲;第二顆較大,靠近舌頭的一麵有一個小的舌架,與第一前上頜齒類似;第三前上頜齒為犬牙狀,兩邊的邊緣小齒都有小範圍的小鋸齒。所有這些前上頜齒均完全地被一層釉質覆蓋著,齒冠內表麵有一個磨損麵,是與前齒骨和它的嘴鞘的上邊緣不斷咬合的結果。

在阿伯瑞冠頭龍屬的標本中,前上頜齒列沒有犬齒狀牙齒,可能它們代表的是雌性個體或幼年個體。阿伯瑞冠頭龍屬的頰齒呈鑿刀狀,小齒狀突起僅位於齒冠最上部的1/3,前後邊緣明顯分開,因而,遠的小齒與牙齒的基環相連結。在齒冠頰麵中部有一個寬的突起的跡象,但沒有棱的出現。在阿伯瑞冠頭龍屬中,上頜齒列各個牙齒齒冠的頂端不是對稱就是稍微指向後方,有4-7個小齒指向齒冠頂部,並且由前邊緣與基環相結合。

在異齒龍屬中,齒冠高而強壯,大的初級棱位於齒冠頰麵的中央,其餘的棱比初級棱均顯得稍微有些弱,在最外邊的棱和初級棱的中間發育有單一的次級棱,沒有齒環。在異齒龍屬的標本中均發現有極度磨損的牙齒,牙齒磨蝕麵的角度隨著動物年齡的增長而增大,其範圍從45度到65度。而在拉那龍屬中,相關的角度可達75度到80度。

所有這些細小的差異,都說明異齒龍科內各個屬的恐龍在對生態環境的適應中具有對不同的小生境的細致選擇,這種細致的選擇說明,恐龍在中生代確實是能夠充分利用所有陸地生態位的成功的動物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