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回歸常識(1)(1 / 2)

文/陳思進

First Things First(首先),在當今社會,除非你的生活能夠遠離金錢,否則不管你喜不喜歡,人人都需要關注財經新聞,不僅要關注國內的,更要關注國際的。因為這些年來地球越來越小,全球經濟已一體化,真可謂我們生活在一個村——地球村裏,任何地方發生的財經事件,都可能間接或直接影響到你如何理財,或者說得更明白一些,直接關係到你錢包的大小。

然而,每天,甚至每時每刻,財經新聞鋪天蓋地,我們該關注哪一些呢?

記得剛到美國時,留意到那時國內播報的新聞一般都是特大喜訊、好消息什麼的,而在美國打開電視,播報的新聞,所謂Breaking News(突發新聞),不是殺人就是放火,不是搶銀行就是盜汽車,而財經新聞則不是失業率又高了,就是股市又跌了等。於是在大眾傳播學的課堂上,我忍不住請教了教授。他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現在處於和平年代,社會穩定是常態,這樣的新聞可以忽略不計,隻有殺人、放火這類非常態事件,才會被當做新聞報道出來。新聞就是要報憂不報喜,因為喜本該是常態,不足掛齒。”所以美國有一句俗語:No news is good news(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

其實看財經新聞也一樣,大家要特別留意壞消息,“好消息”根本不用去聽,因為“好”是常態,是應該的,比如生產力提高啦,GDP和人均收入都提高啦,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中,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做到這些是應該的。同時,任何事物都該一分為二,即使在“好消息”中,我們也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其“壞”的一麵。以此來推論,我們對於“壞消息”就更要作好充分的準備了,所謂Wishing for the best, preparing for the worst(作最好的許願,作最壞的準備)。

中產階級離窮人隻有三個月

多年來,美國人好日子過慣了,太樂觀了,他們向來Wishing for the be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best。他們不懂何謂“積穀防饑”,更不明白什麼叫“未雨綢繆”,平時的積蓄最多隻夠花三個月,即“中產階級離窮人隻有三個月”。因為銀行的房貸隻要違約三個月,就將被投放到市場中去“法拍”。於是這次金融危機一來,有幾百萬“樂觀的”美國人失去了家園,給我們上了一堂形象生動的課。

那麼,我們如何來讀懂財經新聞呢?

如前所述,美國的新聞,特別是所謂的Breaking News,不是殺人就是放火。剛進華爾街時,我的頂頭上司被法院隨機挑中,當選為一起殺人案的陪審團候選人。在美國,每一個公民都有做陪審員的義務,一旦被選上就必須去,十天半月不能上班,公司不能扣薪資。沒想到隔了一天,老板就回來上班了,說是沒有被選上。因為那個犯罪嫌疑人是西班牙血統的南美人,而我的頂頭上司也是西班牙裔,需要避嫌。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屁股決定大腦,立場決定觀點”。

我的頂頭上司落選了,閑聊時問起陪審團的篩選過程才知道,挑選陪審團人選,一般來說有兩類人是選不上的:一類是高學曆的所謂“精英人才”,包括博士、專家和教授;另一類尤其重要,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關係。舉例來說,假如犯罪嫌疑人是古巴人,那麼古巴人(甚至古巴裔)就選不上了,唯恐陪審團成員嘴下留情;如果犯罪嫌疑人是伊拉克人,那麼伊朗人也選不上,生怕你會借機公報私仇。

第二類人選不上可以理解,但為何高學曆的精英也不能當選陪審員呢?這就是英國製定的Common law(普通法)的基本原則,陪審員隻要有Common sense(常識)即可。這是多麼合情合理的原則啊!因為專家、學者和教授的大腦太複雜了,研究的問題太縱深了,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識。舉例來說,按中國的法律,蓄意殺人該償命,這是文盲都知道的常識。那麼現在要問:故意殺人犯藥家鑫該不該判死刑?隻要被問及的不是藥家鑫的親朋好友或利益攸關者,本來應該都會回答“該殺”,絕對不會說什麼因為激情犯罪可以獲輕刑;更絕對不會為藥家鑫去求情。有必要去分析藥家鑫為何會成為魔鬼、為何超越了倫理底線嗎?這裏必須指出,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至於這麼複雜嗎?殺人償命,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