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看《俠羽仙蹤》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相傳在這世間,若有異寶現世,必定伴有異象,隻是這等寶物卻非人間所有,乃是天地造化而生,應運落於塵世,靜遇那有緣之人;若是那異獸現世,更是天地變色,不可捉摸,等閑難以窺其一斑。
據說在那九天之上,有仙寵名為雷獸,又名羽童,形若鷹鷲,掌管八部雷司,戰時為天兵之先鋒,閑時便司行雲布雨之責,風雷激蕩間,塵世乃有雨。此等仙寵又與其他仙獸不同,相傳誕生於人間,即便飛升天界,也必定會回到人間,尋那人跡罕至之所,起初降臨於世之地,產子或是待那大限來到。”那說書先生說到此處,停下來呷了口茶水,正欲接著道來,卻聽得有人說話:“道聽途說,不可信也。”說書的抬頭一看,隻見是個約莫十五六歲的少年,長得頗是清秀英俊,便笑道:“如何不可信,還請小兄弟指教。”
這少年搖頭晃腦,卻不是唐羨是誰?隻聽他道:“世人皆知,這仙人仙獸飛升之後,乃得永生不死,這仙獸下世產子,已是不可思議,又何來大限一說?”
眾聽書的一聽唐羨所雲,皆道有理。那先生也不生氣,隻伸出個大拇指,笑道:“小兄弟心思聰慧,老朽佩服,隻是小兄弟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按理說這飛升之流,已不在三界五行之中,隻是這雷獸一屬,卻是例外,你道又是為何?原來在那天地分曉之初,秩序混亂,那天界一片混沌,卻是個無主之地,那眾仙家便聚集起來,討論如何劃分這長生之所,隻是這人心自私,不想於那仙人也是一般,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最後弄了個不歡而散,既然談不攏,那也隻好兵戎相見了。交戰雙方為闡、截二教,初時戰事焦灼,勝負難言,不料這雷獸橫空出世,入了闡教,大軍開戰時,便行那九天真雷之法,一時間天地為之色變,地動山搖,此等天威,如何抗拒?且不論喪身在這天雷之下的仙人眾多,那普通兵卒更是不計其數,於是這大戰便成了一邊倒的屠殺,闡教大獲全勝,奪得天界。之後便是論功行賞,冊封仙家,得列仙籍者,便要到那化仙池中靜心沐浴,得成仙體。這雷獸功勳蓋世,也是那封賞之行名列前茅者,不想剛入得那化仙池,那池水便沸騰開來,不願接納,如是再三,眾仙人也是沒了注意。
正值此時,那西方釋迦牟尼來到仙界,點化於眾仙,雲:‘雷獸一屬,天生地成之靈獸也,法力高強,蓋莫能擋,立仙界之秩序,更論首功,隻是兵戎之時,殺孽太重,其功難抵其過,難成仙體,責三萬年一輪回,如是者萬劫之後,方能得成大道。若是入我釋門,普渡那慈悲之法,百劫之後,亦可進那化龍池,得證金身。’眾仙不語,那雷獸卻也不願隨其而去,便封了個八部真雷司的神君,在天界修行渡劫,但凡三萬年一至,便要回到人間,涅槃重生。”
唐羨聽完,不由歎道:“好一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自古以來,功高震主者皆是這般下場,若非他乃天地生成,不死不滅之體,恐怕這仙人也要殺之而後快了。那佛門教主,也是心懷叵測,以利誘之,那眾仙家也不是傻子,自然不願他入了佛門,此等勾心鬥角,又與人間何異?”說完不由得又長歎一聲,摸出一兩散銀,扔了過去,回過頭揚長而去。眾人聽他所言,也不禁唏噓。那先生心道:“此子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識,可謂難得,隻是早熟至斯,隻怕將來亦是坎坷頗多。”
唐羨出了書館,隻見天色將晚,急急到集市上賣了香蠟紙燭,又嫌雞鴨難攜,心想漣翠峰山腳下正好有幾戶農家,且去此處買,也省了些力氣。於是出了城,駕起法器,緩緩而行。
他一邊行來一邊胡思亂想,想到太白居一事,不覺有些得意,又想到白連一行人,心中又頗有些疑惑,想起她那妙目盯著自己脖頸,不覺有些犯癢,便撓了撓,這一撓,便摸到了那根藤條,心道:“難道是她識得此物?”這根藤條是裴潛給他的,隻說當年之事緊急萬分,他父母也來不及留給他什麼念想,隻他母親匆忙間從頸中取下,塞在了繈褓之中。裴潛謹慎萬分,隻怕是甚麼鼎鼎有名的法寶一類,研究了數月,隻發覺略略有些清神靜氣的功效,這才放下心來,給了唐羨,卻不知此物這般大來頭。
唐羨想到此處,心下才有些釋然,又想他們如此看重此物,恐怕不會輕易幹休,以對方的修為,若是跟蹤於他,他也絲毫察覺不了,若是就此大大咧咧回了漣翠峰,豈不是引狼入室,若是傳到仇家耳中,那便大事不好。裴潛雖說此物普通,但看今日白連火熱眼神,隻怕其中還有關節,他母親所屬,乃是四大世家的南宮一家,保不準有人識得,這可如何是好?
正待調轉個方向,往那偏僻之所行去,又覺不妥,隻怕對方看他人單影隻,衝將上來,一頓嚴刑拷打,恐怕是承受不住,到時候豈不是辱沒了父母的名頭?若是就此回了漣翠峰,對方肯定不會跟來,早回去通風報信去了,為今之計,也隻有行那緩兵之計了,先去那農家購置雞鴨,雖說是凡人,好歹也可壯個膽,待得晚間,裴潛見他不回,多半便要尋來,到時來人若在,以裴潛修為,打發也是小事,隻期望那賊人晚些下手,一時間阿彌陀佛,菩薩保佑念個不停。念及此處,便駕著法器往漣翠峰外圍而來。早早降到地上,隻見遠處寥寥幾點燈火,又遠遠聞得人聲朦朧。到得近處,隻見約莫十來個人,皆都圍成一團,不停指指點點地談論著,走過去一看,原來都是居於此地的農家。其中一個老者道:“這天呈異象,恐怕是有大災將臨,我等凡夫俗子,哪裏又能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