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成的。獲得博士學位後,我來到美國波士頓訪學。這座繁華、現代的大都市竟然有著古典優雅的另一副麵孔,處處散發著質樸厚重的文化氣息,在這裏,我切身體驗著現代都市空間的駁雜異質性,感受著“時空分延”所帶來的思維差異與張力,這些進一步增強了我對空間研究的興趣和對個性化、多樣化的差異性空間的向往。如何建構一個適合人類自由生存的、包容多樣的生活空間,再次成為我學術思考的興趣點。緊張的訪學之餘,我抽出時間在哈佛大學圖書館查閱資料,修改論文,並得到了很多學者的無私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回想起當初選擇文學與空間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時,麵對“是否有空間理論?”的質疑,我極度沮喪失望,幾乎喪失了繼續研究下去的信心。沒有想到,在東西方文化的縫隙處,我居然能再度重新找回學術研究的自信心,這應該是我這次赴美訪學進修的最大收獲。異國他鄉的生活,更讓我懷念在國內完成博士論文寫作的時日和那些曾經給我以巨大精神支持的人。在此,我想以博士論文中的“致謝”作為本書的後記,以記念那段難忘的時光:
當我為論文畫上最後一個句號的時候,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空氣中彌散著香甜的味道。這個春天特別的短暫,絢爛的瞬間讓人來不及駐足,就已彈指而去。風景,隻能從記憶中尋找。回想起過往的幾百個日日夜夜、春夏寒暑,盡管與我夢想中“綠林野屋”、“人淡如菊”的詩意生活相去甚遠,但無數的關愛璨若星河,為我照亮這段灰暗的日子,讓我勇敢前行、不曾放棄。
我自不量力,選擇了文學空間研究這個熬人心血的苦差,承受著西緒福斯式的精神痛苦,亦難得正果。所幸導師高凱征教授在我寫作最艱苦、最彷徨的階段,給了我莫大的支持與幫助。沒有他一次次啟人心智的教誨、一遍遍字斟句酌的修訂,我的論文將難以順利完成,更不可能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和遼寧省社科基金的資助。我的論文傾注著他的心血和汗水,感謝我的導師高凱征教授!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會老去,隻有師恩永存!
感謝王春榮教授、趙淩河教授。十一年前,我第一次走進二位先生的課堂,聆聽她們的教誨。這十一年來,她們以博大的情懷、慈母般的關愛,嗬護我成長歲月的每一個階段,教會我如何麵對生活。沒有她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感謝王純菲教授、宋偉教授,是他們為我分擔難以承受的精神壓力,幫助我度過學習生活中一個又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在我的心目中,他們既是我的老師,更像是我的家人,感謝他們給予我的關愛、理解與支持。
特別感謝我的家人,是他們一直包容著我的壞脾氣,默默地守候在我身邊,無怨無悔、無盡無限地付出。他們讓我的生命沐浴在愛的光輝裏,他們教會我寬容與感恩,更給我一個永遠的家。無論經曆多少艱難困苦,無論承受多少誤解委屈,他們對我的愛從未改變。這份愛,偉大而平凡,是我生命中流淌的河。感謝我的兒子蟲蟲,他燦爛的笑臉,讓我所有的沮喪、無奈、痛苦、失落,頃刻間化為烏有。有他的日子,天空沒有陰霾,我覺得生命清澈透明。因為他,我覺得自己的堅持有了意義,自己的努力有了方向。
花落無言,這是一段怎樣令我難以忘懷的日子啊!
謝納寫於波士頓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