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空間作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離開時間的空間或離開空間的時間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在特定時空之中,人類思考時空問題總會有所側重,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側重及理解,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及理論觀點。側重時間的理論思考,以曆時性為致思理路,將事物置於曆史時間的維度進行分析考察,探尋事物生成、演進、流變與發展的規律,由此形成以時間化或曆史化為特征的理論思維模式;側重空間的理論思考則與之不同,它以空間並置為致思理路,將事物置於空間場域的維度進行分析考察,注重事物的共時性、在場性、構成性,由此形成以空間化為特征的理論思維模式。在人類思想史上,對時間與空間的關注不盡相同、有所側重,表現為時間意識相對較強,而空間意識相對較弱。尤其是進入現代曆史以來,重視曆史時間維度的探索,忽視在場空間維度的研究,已逐漸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思維定式,各門學科都離不開“史”的曆史學敘事,如哲學史、文化史、文學史、經濟史等。這種思維定式以曆史主義為核心理念,建構起具有強烈曆史學意識的現代知識體係。
在曆史學敘事的理論思維模式影響下,文學研究存在著注重時間維度而輕視空間維度的傾向,時間性、曆史性、事件性等曆時性分析成為文學理論研究的主導模式。以曆時性分析為主導模式的文學理論研究,在基本原理層麵,注重探究文學的起源、文學發展規律、文藝思潮流變等;在作家創作層麵,注重研究作家生平曆史、創作曆程、風格演進等;在文本分析層麵,注重分析情節發展、性格形成、敘事時間等。文學研究曆史時間維度的不斷強化,導致空間維度的逐漸弱化,文學與空間問題的思考逐漸遠離了文學理論研究的視線。因此,如何在時間維度的基礎上,將空間性思考引入文學研究領域,建構起一種關於文學的空間理論或“空間批評”,實現空間化(spatialization)與時間化的辯證統一,也就成為當代文學理論轉型創新的生長點。
在20世紀文化思想的震蕩轉型中,空間的理論研究突破線性的曆史時間束縛,以令人矚目的方式成為當代學術思想界備受關注的熱點題域,人們將其稱之為“空間轉向”(spatial turn)。空間轉向作為當代文化思想範式的轉型,是提問方式、言說方式和解釋方式的轉換變革,因此,它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體學術研究範式的重大改變。這種範式轉型影響波及當代哲學、社會學、地理學、文學理論、文化研究等諸多學科。隨著空間轉向對當代文藝理論和文化研究影響的不斷增強,空間或空間性越來越多地進入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視野,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空間轉向顛覆了傳統文學理論中時間性的權威壟斷地位,將空間性提升到高於時間性的地位,為文學藝術研究開啟了更為廣闊的理論空間。在空間轉向的影響下,社會理論、美學理論、文學理論與空間理論相互交叉滲透,促使文學的空間性思考在文學與空間的互動闡釋過程中得以不斷展開。美國當代學者菲利普·韋格納在《空間批評:批評的地理、空間、場所與文本性》一文中提出“空間批評”的概念。韋格納認為,全球化空間重組是文學理論重視空間研究的直接動因,對全球化曆史的空間維度的關注,將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學與空間的關係,並改變人們對文學史和當代文化實踐的思考方式。在空間理論與文學研究的互動闡釋中,“空間批評”必將“以不同的方式改變文學和文化分析”,形成並建構起一種全新的“空間化”(spatialization)的文學理論視閾。
關於文學與空間的理論思考,不僅是一個充滿誘惑、充滿生機活力的理論題域,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理論課題。目前,關於文學的空間理論或空間批評尚處於探索階段,諸多思想雜糅並置,缺少較為係統的理論體係建構。在這一既充滿誘惑又充滿挑戰的題域中,本書試圖對文學與空間問題進行較為係統的理論梳理,為建構獨具特色的“空間化”文學理論進行創新性的嚐試,並在此基礎上對具體文本進行“空間批評”的解讀分析,為文學空間理論的探索提供具有開拓性意義的理論視角。
本書以生存—實踐論視閾下的空間生產論為理論基礎,以當代西方“空間轉向”為學術資源,以中國現代小說為文本分析對象,運用跨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在文學與空間的互動闡釋中建構文學空間理論,探尋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生產方式,如何建構表征空間,並賦予空間以特定的生命意蘊和社會曆史文化內涵,揭櫫空間生產與文學表征之間的內在關聯。
運用當代空間理論的思想資源,對文學與空間的問題進行探索研究,有助於擺脫傳統曆史時間性研究的局限,改變傳統文學理論的思維模式,為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範式轉型提供嶄新的理論視閾。與諸多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在曆史決定論的強勢話語統治下,傳統文學研究同樣也存在著注重時間維度而輕視空間維度的傾向,人們更多地關注文本中的情節結構、性格發展、敘事因果、故事邏輯等曆時性因素,空間因此成為時間性事件情節的表演舞台,成為等待事件發生和來臨的場所,成為了無生機且有待意義填充的空洞容器。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加速度推進,都市日常生活、都市空間經驗、都市景觀及都市問題等進入文學藝術創作和研究的視閾,文學的空間性思考由此被提升到文藝理論的議事日程。都市化進程使當代空間問題日益複雜多變,傳統的曆史時間敘述不僅難以解釋當代空間生產的複雜多變性,反而遮蔽了空間反思的視線。因此,建構一種空間化的文學理論思考方式,對於認識、理解當代空間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考察中國進入現代性曆史以來文學表征空間與社會曆史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闡釋中國現代小說在現代性空間重組重構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構成空間與文學研究的中國問題意識。本書凸顯空間研究的中國問題意識,為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學現代性問題提供一個嶄新的理論視角,對於思考和解讀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所麵臨的諸多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進入現代性曆史以來,在殖民化、商業化、城市化、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的空間生產與重組始終麵臨著一係列錯綜複雜的問題。本書以中國現代性空間的重組重構為考察重點,解讀文學與民族國家空間、文學與都市景觀空間、文學與日常生活空間、文學與政治權力空間、文學與身體空間所構成的錯綜複雜的內在關聯,探究空間生產背後所隱匿的政治權力、意識形態、身體規訓等文化政治關係,以及它對人類的行為方式、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及道德價值取向所產生的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對文學與空間的關係進行文化政治學的反思,不僅意味著對同質化空間權力統製所造成的異化現象的批判,同時也意味著抵抗壓迫空間進而改變空間、尋求自由解放的多樣差異空間的可能性。
在文學與空間之間展開互動闡釋,需要跨學科的交叉融合。這種跨學科交叉互動的研究進路勢必關涉哲學、社會學、地理學、城市學、文化研究及文學理論等諸多學科。因此,廣泛地涉獵國內外不同學科的相關學術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梳理整合,是文學空間研究得以順利展開與實施的前提基礎。
當代國外的空間理論研究始於20世紀中後期。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化思想界興起發動的空間理論轉向,將空間問題的反思從文化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學的層麵提升到哲學理論的高度,對當代西方社會生活、文化政治和學術思想產生重大影響。其中,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出版的《空間的生產》(1974)與米歇爾·福柯發表的《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1984)為空間問題的深入思考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福柯宣告當今時代已進入到空間的紀元,他確信:“我們時代的焦慮與空間有著根本的關係,比之時間的關係更甚。”兩位思想家不約而同地對空間問題表示極大的關注,標誌著“空間轉向”成為當代哲學關注的熱點問題。
列斐伏爾以馬克思的實踐生產理論為基礎,將空間問題的思考與當代政治問題的反思緊密聯係在一起,開創了空間政治學。在其影響下,曼紐爾·卡斯特爾、大衛·哈維、愛德華·索亞等人將結構主義、社會批判理論與後現代主義相結合,進一步發展壯大了社會空間理論。作為列斐伏爾的學生和同事,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卡斯特爾發表的《城市問題:馬克思主義方法》在城市社會學領域產生廣泛的影響。1973年,美國後現代地理學家哈維出版的《社會正義與城市》,力圖將城市與空間的問題納入社會批判的理論框架,其隨後出版的《後現代的狀況》、《正義、自然和差異的地理學》和《希望的空間》進一步將社會批判理論與後現代研究融合,拓展了後現代地理學的政治經濟批判維度。與哈維的理論旨趣相投,美國著名後現代地理學家索亞將社會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與地理學研究結合為一體,建立起社會批判的空間理論,恢複了後現代地理學中的馬克思政治學批判傳統。索亞先後推出“空間三部曲”——《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和《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使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獲得闡釋當代空間問題的嶄新活力。隨著空間理論研究的興起與發展,圍繞空間這一理論題域,形成了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建構出文化地理學等新學科,圖繪著當代思想的文化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