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未來家庭與婚姻的最終不同歸宿(1 / 3)

人類的思維是有極限的,對於未來的思考也是有極限的,預測未來需要一個時間極限——時間頂點。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人類社會未來必將走向共產主義社會。那麼,我們對人類家庭未來的預測,其時間頂點就是共產主義社會。

(一)家庭未來發展的中間價態與消亡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美好的大同世界——共產主義社會。那個時候,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達到了可以滿足整個社會及其成員需要的程度;經濟所有製徹底擺脫了私有製的束縛,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全社會公共所有;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階級、階級差別、勞動差別完全消滅;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等等。在這樣的社會中,家庭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回答是肯定的:沒有。

家庭的職能是家庭得以存在的理由和根據,是家庭的生命。未來社會中,隨著家庭功能的逐步外移而由社會來承擔,家庭首先走向多元化;一旦家庭的所有功能為社會來承擔,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等一切需要都有社會來滿足,家庭必然走向解體。總有一天,人們會覺得社會比家庭更溫暖,更方便,更能充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家庭的曆史使命也就在那一天完結。當今,我國大多數學者基本認同家庭功能的社會化趨勢,對於在未來社會中家庭的大多數功能進一步外移且由社會來承擔也沒有太多異議,但是在心理功能是否外移的問題上卻存在很大分歧。這個分歧突出表現在:很多學者認為家庭的愛——主要是指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親情、與婚姻結合在一起的愛情將永遠存在;其中親情是家庭的根,如果親情永續,家庭就會永恒。

關於愛情是不是永恒,我們下文進行論述,首先講親情的問題:在遙遠的未來社會中親情是不是能永遠存在,或者親情是不是能被取代?

親情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性,親情的自然基礎是血緣關係,所以親情是一種血緣之愛。絕大多數現代人看來,親情建立在血緣基礎之上,是人類的天性。隻要有性繁殖存在,親情就不會消失。也就是說,隻要人類繁育後代主要通過男女兩性結合的方式,親情就會普遍且永久存在。有的學者根據現代醫學、生物遺傳技術的發展趨勢認為,從1978年第一例試管嬰兒的誕生後,人類對於無性繁殖的研究又開始撞擊著生育工廠的大門,甚至有的生物學家主要根據克隆技術的發展態勢認為,人類在將來可能進化為無性繁殖的物種。如果真的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是以無性繁殖為主,現有的母愛與父愛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也就會逐漸蕩然無存。但是未來人類的生殖方式是以有性繁殖為主、還是無性繁殖為主,或者兩者同時存在,還難以預測。我們隻能從現有的人類生殖方式——男女兩性結合為基點對親情的未來走向進行預測。

!試管嬰兒是指利用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術產生的嬰兒,也就是把卵子和精子都拿到體外來,讓它們在體外人工控製的環境中完成受精過程,然後把早期胚胎移植到女性的子宮中,在子宮中孕育成為孩子。

!克隆是英文clone的晉譯,直譯為複製、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複製品。在生物遺傳學中,克隆是指利用無性生殖技術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後代的過程,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生殖方式。

眾所周知,親情中最為深厚的愛莫過於親子之愛,重點指的是父愛與母愛,這種愛常常是一種無償的給予。其中又以母愛表現最為突出,是親子之愛的極端形式,即無償給予性最強。從古至今,當大多數人在盡情謳歌親子之愛、尤其是母愛是世間最無私的情感的境況下,幾乎沒有多少人敢於對親子之愛的無私無償性提出異議。但是,親子之愛真的是徹底無私的嗎?

其實,在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中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父愛與母愛有著特定的對象——自己親生的兒女,而不是別人的子女。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當自己的兒女受到侵害或遇到危險時候,往往不計個人得失與安危便挺身而出,這種愛的無私與大無畏得以充分表現;而當他人的兒女受到侵害或遇到危險,常常是另外一種情形——出手相助的人是少數,冒著生命危險、不計個人安危便挺身而出者更是鳳毛麟角。父愛與母愛的無私無畏一方麵在自己兒女的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另一方麵在他人兒女麵前往往顯得極其卑微和狹隘,甚至可以說是自私的,這就是父母的親子之愛的兩麵性。

一些學者從另一方麵也對親子之愛的無償給予性提出了質疑:在父母與自已的子女之間,父母的親子之愛不注重回報,但是並不代表不企望有回報,更不代表真的沒有回報。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親子之愛與撫育兒女的行為緊密融合在一起,親子之愛通過撫育兒女的行為來實現;兩者是表裏的統一,撫育兒女是表,親子之愛是裏.撫育兒女和親子之愛固然以人類本性驅使為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否認其中包含滿足父母某種生活或是精神需要、實現父母期望的因素。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養兒防老、傳宗接代、光宗耀祖觀念延續了幾千年,至今仍然有著一定的影響,當今一些父母並沒有徹底擺脫這種觀念的影響。這種傳統的育子觀和養育子女行為可以用現代的社會交換理論來解釋——人類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或明或暗、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由此可以認為,在傳統社會中父母的親子之愛有著較強的目的性:或是延續家庭家族香火,或是在自己年老體衰之後由兒女贍養自己,或是繼承祖業、光耀門庭。

(相關鏈接Q:社會交換理論,本書第266頁)

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當代社會中,大多數父母養育兒女和親子之愛並不是為了養兒防老,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父母個人的私欲或私利嗎?學者徐蘇明采用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認為,人類交換行為可以區分為四種類型:利他型、利己型、合作性、衝突型;母子、近親、密友等角色關係屬於典型的利他型交換行為,這類行為的行動者對行為的估價和決斷受到一種普遍而又抽象的慷慨大度原則支配,或者由奉獻精神所確立。利他型交換行為中,行動者獲得的回報的物品和服務既無時間、空間原則,也沒有數量和質量的限製,很難係統地準確地計算得與失,目的在於獲得或保持一定意義上的自我價值,當社會對行動者的行為給予較高評價時更是如此;在行動者心目中,投身這類互動是想通過對他人的關心和奉獻得到展示自我的機會,或得到展示自我奉行準則的機會;行動者是為了鞏固並加強現存的角色關係,因為社會交換行為是鞏固一定的角色關係的途徑。?由此可以認為,親子之愛雖然具有極強的無私性,但是也摻雜了少量的個人私欲、或私利、或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分。

親子之愛之所以具有兩麵性,之所以摻雜了少量的個人私欲或私利的成分,主要是因為:它雖然受到本能的驅使,有著自然屬性,但是它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製度、社會文化及倫理道德之上。親子之愛是偉大的,但是它是一種私愛.

之所以很多中國學者認為親情不會消亡,與他們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深刻影響有關。在儒家的倫理思想中,血緣親情是其他各種情感的來源,是世間一切愛之根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有著親疏差別的,親情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他一切情感都必須依附於、從屬於親情。但是,儒家思想並沒有單一強調親情的至高無上,同時也在宣教仁愛的理念,把仁愛作為儒家倫理的基本規範之一,努力倡導推己及人、一視同仁的倫理道德要求,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理想。事實上,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中的親情至上和仁愛是有著衝突的,它往往依據血緣親情的本根之至上性,將特殊血親關係淩駕於普遍性人際關係之上,允許人們在特殊性的血緣親情中排斥那些普遍性的道德性原則,奉行‘內外有別’的多重道德標準。從親情至上到仁愛,從狹隘的私愛到廣博的大愛,需要社會經濟提供足夠的物質財富,需要人類撫育後代模式的根本變革,需要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大跨越,而人類的倫理道德不斷發展與進步是曆史的必然。當然這個過程一定很漫長,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親情跨越血緣是人類情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如果人類不能擺脫親情的自私與狹隘,共產主義道德覺悟又從何而來呢?共產主義社會不就成為一種空想了嗎?家庭在走向終極歸宿——消失的過程將是極其漫長的‘在未來相當長的曆史階段中’家庭仍將作為人類最為普遍的生活組織而存在並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多樣化是重要的中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