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成功(1 / 2)

2011年初春,離24歲生日還有50天,我的兒子背起行囊奔向萬裏之外的南太平洋,踏上了他人生一段新的征程。

把兒子送到機場那一刻,沒有更多的叮囑,沒有離別的淚水,我們在大廳裏信步閑聊,一如兒子往日離家重回大學校園的情景。告別時刻,兒子給了我一個最真摯的擁抱,而後轉身邁著堅定的步伐朝前方走去。至此,我擔當了24年的“家庭教師”角色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漫漫人生長路,後麵的都要由他自己去上下求索。

望著兒子遠去的身影,我心中真的是感慨萬端。從一個體弱、膽怯的無知孩童到一個健康、勇敢的小男子漢;從一個人見人誇的優秀學生到一個讓班主任老師頭痛的“扯後腿”考生;從一個癡迷網遊並且早戀的叛逆少年到一個以研究遊戲為事業的專業人士,我的兒子成長中的許多經曆在眾多同齡孩子中堪稱另類,為此讓我這個母親也曾費心勞神不少。然而令我欣慰的是,由於長期堅持民主教育與心理調節,兒子最終變得內心堅強,並且能夠以陽光的心態和不懈努力麵對人生路途中的每一次溝溝坎坎。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再到心靈回歸學有所獲,在兒子螺旋式的成長過程中,恰如其分的引導使他從沒有放棄對知識探索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這才是我這個母親此時感到最為放心和驕傲的。

漫漫育兒長路,艱辛、喜悅、痛苦、操心、感慨……當所有的一切都體驗之後,我看到一個快樂融入社會的有責任感的兒子,這是一個母親的自豪與幸福。

感謝那些發明了計算機、發明了網絡、發明了視頻的科學達人,是他們的成果縮短了我和兒子的空間距離,每天近在咫尺般的問候和隨時可以討論問題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個內容,那種亦親亦友的情感透過一串串字符反射出來。有時我們會各自捧著一杯濃香的咖啡坐在書桌前視頻聊天,那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快樂。

在快樂與享受中,我認識熟悉了兒子的一些新朋友。

和兒子的房東視頻聊天,老阿婆提起兒子即讚不絕口,她屢屢問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語調中透著真誠與羨慕。老阿婆是個閱曆頗豐的上海人,移居海外已經許多年,在她家住過的房客中不乏博士和博士後。但是據她說,刻苦學習禮貌待人的孩子所見多多,但像我兒子那樣陽光、自信而且能夠把各類家務料理得“清清爽爽”的年輕房客她還是第一次遇到。“你把兒子教育得相當成功喲”,老阿婆不止一次地慨歎,這既令我欣慰,也令我反思。

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成功?不同時代、不同價值觀的父母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們的祖父輩年代,孩子能夠學門手藝有個吃飯的營生或是混到家有三五畝地一頭牛,一年四季吃不愁就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了;在我們父輩那一代,孩子能讀個大學或者有個穩定的工作,那也應該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在財富、權力、競爭這些詞彙的襯托下,大眾意義上的成功標準陡然被提高了許多,早讀書、好孩子、高分數、讀名校、高學位和好工作則被定義為籠罩“成功”光環最不可或缺的幾項條件。於是,從社會到學校,年年高考後的關注重點是那些得了高分的孩子,被報道、獲獎金、上電視的都是那些上了名校的孩子,這無形中給許多為人父母者施加了壓力,也使他們對“什麼是成功的孩子”這一理念的理解產生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