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民俗民情(3)(1 / 3)

隨著社會的進步,商品經濟偏於係統化;寺廟疏於管理,逐漸坍塌廢棄或改為它用,昔日的廟會已成為曆史,帶之而起的是林立的商店、農貿市場和物資交流會。新的物資交流方法、服務方式、文娛活動,較之過去的廟會更科學、更方便。廟會這種文化形式逐漸消失。但那是一段曆史,一種文化,一種曆史與文化的過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還是懷念和尋找那些古老的文化帶給人們的感受與驚奇,每逢佳節,在北京的天壇、地壇、龍潭湖、白雲觀等均舉行盛大的廟會。昌平也在逢年過節時組織花會,以紀念傳承幾千年來的古老的民間文化。這幾千年曆史帶給人們的古樸風韻猶存的情懷,給今天的新文化理念鍍上了一層美妙的光環。人們懷念古老的中華文明,懷念中國所走過的苦難與輝煌,懷念它給社會的進步帶來的參照與啟示。是過去承載了今天的繁榮與進步,是過去古老的文化造就了今日的中國文化的燦爛與輝煌。

魯班廟和齊行會

人們總在追憶祖先留下的精神遺產,那是一種財富,一種文化與精神的財富。

在昌平城鼓樓後北大街路東,有一座魯班廟。它占地大約三畝,坐北朝南,隻有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山門一座,門外古槐四株。

魯班的傳說,民間傳說由來已久。他是春秋末期魯國的一位民間能工巧匠,生於魯定公三年(前507年)或魯哀公元年(前494年)左右,大約活了六七十歲。他本姓公輸,名班,故稱魯班。據說,他發明了木工用的直角尺、鋸、刨、鏟、鑽等工具,首先鑿出了磨麵用的石磨,還造了木人駕駛的馬車,能飛上天空,三日不落的木鳥。因此,被建築業稱為祖師爺,曆代不少地方為他修廟塑像,受到了神一樣的尊敬。

昌平城關的魯班廟,州誌並無記載,估計修於清末。魯班廟不屬佛,不屬道,是個民間行業廟宇,平時很少香火隻有到了每年農曆五月初七,魯班的祭祀之日,才熱鬧一番。這一天,全城木工、泥瓦匠、石匠、架子工、席箔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一切與建築有關的行業的手工業工人,都要自動休假,穿戴整齊,早早來到廟內,互道辛苦問好,上供、焚香、參拜祖師,舉行祭祀活動。這是一般年份的情況,如遇風調雨順、比較太平年月,祭祀之外,還要舉行慶祝和聯歡活動。

民國初年到抗日戰爭前,五行八作收入比較穩定,幾乎每年都舉行慶祝活動,活動內容是參拜祖師後,還舉行集體收徒拜師儀式,而後大擺酒席,開懷暢飲,並進行聯歡,吹拉彈唱,自娛自樂;活動由臨時推舉的班子負責主持,費用由各行的工匠自願捐助。

魯班廟除每年定期的祭祀活動,還有一項活動也在這裏舉行,這就是“齊行會”,一個手工業工人為維護自身利益,自發的形成的組織,眾人推舉一個組織者,義務做召集、組織工作,平時沒有任何活動,也不需交會費。遇到物價上漲,工價與物價差異太大時,組織者才把大家集中到廟裏來,舉行齊行會,商討需提高工價、何時提、提多少,使大家行動一致,以避免各行業之間的矛盾和雇主的不滿。這一點既保護了工友們的利益,又平衡了社會的矛盾。

抗日戰爭以後,連年的戰爭造成經濟的蕭條,物價一日三漲,買幾斤麵需抱著一大捆票子,有時還買不上。齊行會召開的次數大大增加。勞動者勤勞、樸實,他們在商討中,從不亂抬工價,能達到掙錢吃得上飯為原則,要讓貧窮的人也雇的起,價錢能接受,貧窮與民風鑄造了他們憨厚、純樸的性格,這也正是勞動人民偉大的一麵。

到了四十年代末,魯班廟年久失修,人們的經濟也十分拮據,沒有經濟力量和能力來修繕,正殿已倒塌,兩廂房已倒塌無存。解放戰爭時期,廟內住上了保安團,疏於修繕,又遭到了進一步的破壞。五十年代又成了生產隊的公房,殘破的舊址保留了一段時間。以後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被徹底拆掉,舊址蓋起了居民用房,遺址已無蹤跡。魯班廟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淡忘,魯班的名字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裏。

風味甜點

北京的風味小吃,諸如糖耳朵、油酥燒餅、糯米炸糕、薩琪瑪、老豆腐、豆汁、豌豆黃、驢打滾、艾窩窩等享譽天下,其中昌平地區幾種久不麵世的甜點,卻令人十分懷念。

什錦南糖,簡稱南糖。由東街清真糕點鋪同興齋自產自銷。這種什錦南糖與今市場銷售的南糖外觀相似,但絕非芝麻南糖可比,它鬆軟易化,綿潤可口,它是用黃米麥芽糖作為輔料,加以炒熟的黑、白芝麻,選料十分考究。方法是,先將麥芽糖放入銅鍋內熬好,攪勻拔白,加入各種配料,再經過揉、擀、壓、卷、包、切等工序,分別製成雞骨、寸金、麻片、馬眼、麻墩、皮糖等多種花色,形態不一,口味各異,甜而不膩,綿潤可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