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裏,胡龍帶著王曉曉在錦城以及周邊好好逛了一下,臘月二十三這天,他們才跟何亮一家四口開著兩輛車回了村裏。
近年來,鵝城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城區的建設日新月異,變得愈發美麗動人,隨處可見正在修建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這些大廈讓人感覺很新穎,現代化的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繁華都市的壯麗畫卷。
而黃家鎮同樣不甘示弱,其變化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鎮上湧現出了數十家工廠,包括酒廠、玻璃瓶子廠、紙板包裝廠、氣礦,還有飲料廠和服裝廠等等。
如今的黃家鎮已與往昔大不相同,展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王曉曉不禁發出由衷的感歎:“我原以為你們西川這裏會非常貧困落後呢,沒想到竟然比我的家鄉還要出色許多啊!”
胡龍則麵帶微笑,樂嗬嗬地回應道:“這可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呀,讓咱們趕上了發展的機遇,所以大家都鼓足幹勁,想要拚搏一番!”
不僅如此,從鎮上通往各個村莊的道路也得到了全麵修繕。這條道路按照高標準打造而成,是一條寬闊的雙向四車道,並配有專門的人行道。
當小汽車疾馳而過時,道路兩旁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上,那一片片翠綠的葉子便會被風卷起,唰唰作響地紛紛飄落下來,仿佛下起了一場綠色的葉雨。
待一行人回到村裏,他們驚喜地發現,村子裏家家戶戶門前都鋪上了平坦的公路,真正實現了村村通工程。
要知道,這項便民利民的舉措能夠如此迅速地得以落實,背後離不開胡龍的默默付出。
雖然修路所需的資金實際上是由胡龍慷慨解囊,但他卻選擇低調行事,委托村裏一位從事建築行業的老板負責具體施工事宜。
於是乎,在眾人眼中,那位老板就成為了捐資修路的大善人。
胡龍對於所謂的名譽毫不在意,這些東西對他來說毫無意義,他壓根兒就不需要。
他之所以願意自掏腰包來修築這條道路,其實並沒有什麼高尚偉大的動機,僅僅隻是為了讓自己每次歸家之時能夠更加便捷一些罷了。
想當年,村裏尚未修建道路之際,若要前往鎮上辦事購物,那就隻能依靠那條長達六七裏的蜿蜒曲折的小路了。
每逢遭遇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那條原本就崎嶇不平的鄉間小道更是變得麵目全非、難以通行。
道路之上滿是泥濘,簡直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而且,路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泥水坑,一個不小心踩到其中,整個人便會瞬間被泥水濺濕全身。
若是在炎熱的夏季倒還好說,大不了就是回家更換一身幹淨衣物即可。
然而一旦進入寒冷刺骨的冬季,情況可就大為不妙了。
冬日的嚴寒本就讓人難以忍受,再加上渾身濕漉漉的,那份寒意直透骨髓,當真是苦不堪言呐!
好在三年之前,這條道路終於竣工通車。
自此以後,臨河村以及周邊好幾個村莊的村民們在日常出行方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告別了往昔那段與泥濘為伴的艱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