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信息海洋中的人類(1 / 3)

(HumanintheInformationOcean)

外星人為何如此沉默?

人類搜尋50年無果,溝通方法可能有障礙。

——《錢江晚報》2008年2月28日新聞標題

外星人與地球人溝通的困難不僅在於符號的解讀,還在於信息在巨大的宇宙空間旅行所需要的漫長時間。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牛郎星上的牛郎與織女星上的織女談情說愛,那是非常艱難的。它們之間相距約16光年,這意味著織女一個甜蜜的微笑牛郎要等待十幾年的時間才能見到。假使牛郎想打一個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能收到回電。不過同處一個地球的人類情況就不同了。在“信息社會”,我們常常用“地球村”來形容整個人類彼此間聯係的密切。網戀可以輕而易舉地讓地球兩端的人進行感情的交流。近年來又有一個重要的新概念與人類的傳播活動密切有關,這就是“地球腦”。有學者指出,網絡的發展已經把“地球村”變成了“地球腦”。人類個體的頭腦隻是新的龐大的“全球性大腦”的一個“腦細胞”,而因特網就像大腦神經把我們這些“腦細胞”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人類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已經進化為一體。這是一個“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時代。

[關鍵詞]信息;傳播;信息社會;地球村;地球腦

第一節傳播與傳播學

傳播學有句名言:“傳播質量決定生活質量。”傳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並不陌生。“眉目傳情”,“言為心聲”,傳播的威力是強大的,從個體層次上,甜言蜜語可以讓人心甘情願為你作出犧牲,惡言惡語可以導致暴力衝突,諸葛亮用計謀氣死周瑜也得益於傳播的影響力。從社會層次上,宗教的傳播帶來全球數十億的信徒,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催生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當今社會許多事情成也傳播,敗也傳播。在經濟領域有“格林斯潘效應”,(格林斯潘為美聯儲主席,所謂“格林斯潘效應”,簡單來說是指,美國經濟政治、經濟走勢、金融市場對全球的影響力。)媒介對信息的傳播放大作用可以使一個特殊人物的一番言論影響世界經濟。恐怖活動也以傳播恐怖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傳播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也是神秘莫測的現象。位高權重者“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驚喜也好、恐懼也罷,我們不得不感歎傳播的偉大力量。

一、傳播的基本內涵

對於傳播這一概念,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醫學上有疾病的傳播,物理學上有光的傳播,植物學上有花粉的傳播。因為許多研究領域都對傳播現象給予了特定角度的關注,不同的學科對傳播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定義。因此當我們談到傳播的時候,所說的是哪方麵的傳播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我們在傳播學意義上的“傳播”是如何界定的呢?

人們對傳播(Communication)的定義有廣義、中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傳播認為傳播就是通過信息進行的相互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多非生命的東西也存在著這種相互影響。整個世界的聯係是通過信息、能量和物質表現出來的。電腦之間就可以進行信息交換,這也是傳播。不過以傳播技術為主導的信息交換活動我們一般稱之為通信,如我們一般說通信工程專業,不說傳播工程專業。

中義的傳播把傳播定義為一切有人參與的信息交換活動,甚至認為人與動物、人與機器之間也可以像人類之間一樣,相互進行信息和意義的交換。

狹義的傳播把傳播隻限定在人與人之間交換思想和情感的活動,即人類以一定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換和傳遞的過程,這也就是人類傳播(HumanCommunication)。這個定義最接近於我們所說的傳播學研究的對象。

但是人類傳播活動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利用不同的媒介在各個層次發生,甚至可以是一個人的單獨行為,即自我交流。因此為了全麵了解和把握人類的傳播活動,我們在書中也會附帶論述到一些廣義和中義的傳播現象。

傳播活動和傳播過程雖然如此複雜,但它一般可以被簡單地描述為六個要點:

來源——誰發的消息

內容——傳播的東西

形式——以什麼形態

通道——通過那一渠道

對象——對誰進行傳播

效果——產生什麼後果

二、非人類傳播

1.植物傳播

植物傳播(PlantCommunication)是指在植物體內部,也就是在植物細胞內部和植物細胞之間、相同植物和相關植物之間、植物和非植物生物體之間進行的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換活動。這些交換的平衡也受到一定的“語義規則”支配——分散的植物“神經係統”。植物的傳播也可以通過揮發性的物質吸引昆蟲來幫助自己傳遞花粉、繁衍後代,這種傳播能力來自遺傳,是一種本能。

2.動物傳播

動物傳播(AnimalCommunication)是指一個動物的行為影響其他動物現在和未來行為的過程。當然,人類的行為可以視為動物傳播的高級形態。動物傳播的研究稱為動物符號學(Zoosemiotics),以區別於研究人類傳播的人類符號學(Anthroposemiotics)。這種研究在動物行為學、生物社會學和動物認知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馬戲團的動物訓練中,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傳播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也包含了意義的傳播。

動物傳播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研究領域,是人類真正了解動物世界的鑰匙,這種研究有利於理解人類的許多行為,特別是人類的傳播行為。

三、人類的傳播

人類的傳播是一種社會過程,社會信息的形成、獲取、加工、傳輸、貯存都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傳播把我們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傳播使得我們這個社會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社會在傳播中體現它的存在和生命的活力。

1.人類的本能與需要

人類的傳播能力與生俱來,我們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哭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它是生存的本能,嬰兒在獲得語言能力之前必須有一種手段來表達他們的欲望和要求。哭就成為個人來到世上最原始的傳播手段,哭聲包含著饑餓、疼痛、身體不適和其他需求沒有滿足的信息。俗話說:“會哭的孩子多吃奶”,這是長期以來人類經驗的結晶。由此可見,傳播從一開始就成為人類生存的必需。雖然生命不僅僅依賴於傳播,但借助傳播人類卻使生命得以存活和延續。隨著語言能力的獲得,人類傳播的能力不斷增加。當人類擁有文字和現代傳播技術以後,傳播就有了更為廣泛和深遠的意義。人類社會因傳播而豐富,因傳播而精彩。

2.人類傳播的目的

總體上來說,人類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生活和改進人類的生活條件,通過傳播增進傳者與接收者的相互理解、相互協調,共享信息和生命的意義。

但是人類社會是非常複雜的,每個人、每個群體、每個組織的存在的目標不同,同樣的人和組織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也有不同的企圖和相應的傳播活動,因此一般來說傳播是人們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人類所有的傳播都具有目的性。傳播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有意的傳播是信息發出者自覺的、有控製的傳播,而無意傳播則是信息發出者不自覺的、沒有控製的傳播。不管何種傳播,都會得到某種結果,或者說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傳播必定要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否則就沒有傳播發生。

傳播活動產生於人類各種各樣的需要,有時傳播是愉快的,一個含情脈脈的眼神可以傳出“愛”的信息,如果兩情相悅,這種信息的傳遞可以直接帶來生命價值的提升,使人們覺得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是傳播有時也是非常痛苦的,當我們要把一個不幸的消息告訴親人,當為了一個複雜的爭端協調立場,為一樁交易進行漫長艱辛的談判時,這些過程都會給參與者帶來一些不良的體驗。從現代社會看,會議已經成為人類組織統一思想、形成決策、落實計劃、協調行動的一種最為常見的傳播形式。但是許多情況下因為不同的人觀念、立場不同,要達成共識比較困難,這個時候傳播和溝通成為沉重的負擔。難怪曾經有人開玩笑說:“要讓一個人變為好人,不要告訴他地獄的各種酷刑,而應該告訴他在地獄裏有沒完沒了的會議。”可見尋求愉快的溝通過程和高效的傳播效果是多麼重要,而這正是傳播學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由於傳播過程中傳者與受者出發點和利用信息的目的不同,對效果的理解和體驗也不同。有時在社會不同群體中還會因為傳播而產生利益衝突,這樣就出現了信息的不同價值標準和傳播的社會控製,以平衡各方利益。而社會控製是社會總體目的的體現和要求,或者說,是掌握社會控製權的利益集團的意誌體現。因為有了價值標準和社會控製,就出現了傳播的倫理與法規,也有了傳播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

四、傳播學

1.傳播學研究的對象

傳播學(CommunicationScience)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類傳播現象的學問。傳播學研究的對象包含了人類社會的一切傳播活動。但是因為這個詞隱含了實證的科學方法論意義,因此準確的翻譯是“傳播科學”。隨著傳播學的發展,一些傳播學者開始引進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實證研究一統天下的局麵。傳播學研究方法開始多元化,除了定量研究也開始大量采用定性的研究。正因為如此,傳播學至今在英文中有時還與communication同義。其實傳播學就像新聞學(Journalism)、廣告學(Advertising)一樣,“學”是我們出於需要和在學術研究中為了準確表達加上去的。英文中之所以沒有專門的傳播學詞語,是因為作為學科,它們的發展程度還不足以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發展比較成熟的學科相提並論。事實上用CommunicationScience表示傳播學會產生歧義,因為在英文中這個詞更多的是指技術學科意義上的傳播學,也就是通信科學。對應於英文,傳播理論(CommunicationTheory)更接近於我們所說的傳播學本義。

那麼什麼是傳播學呢?所謂傳播學就是通過分析人類的傳播現象,總結人類傳播活動的規律,並從理論上給予歸納所得出的一係列具有認識和預見價值的結論。

2.傳播學來源

傳播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傳播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至今不過50至60年。傳播學來源是多源的,從哲學層麵來說它來自信息論、控製論和係統論;從社會科學層麵來說它主要來自政治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從人文學科看,它離不開修辭學和人文主義的文化批判;從藝術的角度看,它離不開平麵設計藝術、影視藝術和文學藝術等各種形態。從技術角度看,它與一切傳播媒介,特別是大眾傳播媒介技術和以數字媒介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技術緊密聯係在一起。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把傳播學歸為社會科學領域的一門學科。在國家社會科學基礎分類中,傳播學被劃為新聞學一級學科下麵的二級學科,與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業務、新聞事業經營管理、廣播與電視、新聞學與傳播學其他學科等二級學科並列。在研究生教育歸類中,傳播學專業被放置在文學類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麵的二級學科。

傳播學最大的特點是學科的交叉性、綜合性、滲透性以及應用的廣泛性。傳播學的發展是一個博采眾長的過程,傳播學者們在長期的研究中融合了各個學科、各個研究領域有關傳播現象的研究成果,逐漸發展並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一過程的完成,威爾伯·施拉姆功不可沒。他也因此被稱為“傳播學的集大成者”,享有“傳播學之父”的榮譽。

3.傳播學分支

傳播學的發展既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分化的過程。傳播學的分支學科最近幾年發展非常快,這與現代社會人類傳播活動的重要性程度不斷增加有密切的關係。有人把傳播與特定的領域結合,從而產生了政治傳播、經濟傳播、文化傳播、科學傳播、宗教傳播、軍事傳播、衛生傳播、教育傳播、體育傳播,甚至還有農業傳播等特定的研究分支。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表述的傳播學分支研究,如傳播倫理學、傳播法學、傳播政治經濟學、傳播心理學等,近十年來又出現了注意力經濟學。這些學科既是其他相應學科如倫理學、法學、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也是傳播學的分支和邊緣學科。

與職業聯係在一起的比較成熟的分支學科有廣告學、公共關係學、媒介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廣播電視學、視覺傳達等。廣告學是傳播學與市場營銷學結合的產物;公共關係學是傳播學與管理學結合的產物;媒介經濟學是傳播學與經濟學結合的產物;新聞傳播學是新聞學與傳播學結合的產物;廣播電視學是廣播電視藝術與傳播學結合的產物;視覺傳達是平麵設計藝術與傳播學結合的產物。當然也有一些不具備明顯職業導向的研究領域,如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公眾傳播、大眾傳播、跨文化傳播、網絡傳播等等。

4.傳播學教育

1908年,美國密蘇裏哥倫比亞大學新聞係成立,標誌著現代傳播學教育在這個世界的誕生。1988年美國就有13797名在讀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本科生。今天,美國有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的學院與大學近500家,專業領域的特殊課程包括廣告、廣播、影視、報紙、雜誌及公共關係等等。根據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AEJMC)的調查,在1998—1999學年,估計有35000名學生獲得學士學位,3000名學生獲得碩士研究生學位,1000名學生在攻讀博士學位。截至2000年美國已經有72所新聞與傳播學院設有傳播學博士點。

不僅在美國,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傳播學教育都比較發達,如歐洲也是較早研究傳播學的地區之一,是傳播學中批判學派的策源地。他們以對社會的文化批判見長,思想深刻。在這裏傳播學專業的教育也有明顯的這種思想烙印。英國、德國和法國都有一些以新聞與傳播教育見長的院校。此外如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有自己的教育特色。這些國家的傳播教育之所以繁榮,與這些國家的傳播產業發展程度密切有關。(唐世鼎、黎斌主編:《世界傳媒院校》,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傳播學”在中國完全是“舶來品”,傳播學在中國內地的引入可分為兩次。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的早期引入,一些早期從事新聞教育的學者、教授在教學及研究中都曾運用和傳授過傳播學的相關知識。但由於當時的政治背景與隨後爆發的文化大革命,傳播學尚未對我國產生多少影響就很快中斷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開始重新關注傳播學,1978年複旦大學開始開設傳播學課程。(袁軍等:要從紮紮實實的研究做起——訪《新民周刊》副主編裘正義,《傳播學在中國——傳播學者訪談》,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頁。)該校新聞係創辦的一本內部刊物《外國新聞事業資料》上也介紹了傳播學的一些情況。據統計,從1979年到1983年,我國翻譯出版西方學者的新聞著作近20種。其中包括《報刊的四種理論》(1980年)、《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年)、《傳播媒介的壟斷》(1983年)等。1983年,《傳播學(簡介)》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內地第一部關於傳播學的著作。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具規模的譯介是中國大陸傳播學研究的真正起步。從這個時間算起,傳播學在中國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曆史。傳播學在剛剛引進中國的十多年時間裏,隻是屬於新聞學的一個研究方向。20世紀90年代以後,基於傳媒、廣告、公關等行業的需求,也得益於十幾年來國內學者的努力和學術積累,傳播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97年傳播學升格為二級學科,標誌著我國政府部門開始正式承認傳播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存在。1999年以後,隨著高校的擴招,傳播學相關專業的教育也迅速發展起來。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係中,在本科層次與傳播學密切相關的專業有廣告學、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公共關係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等等。近幾年,這些專業發展勢頭很猛,以廣告專業為例,1983年隻有廈門大學設立廣告專業,1992年之前也隻有6家院校擁有廣告專業,而到了2003年,中國(大陸)設立廣告專業的就有144所高校。新聞和其他專業發展的速度雖然比不上廣告專業,但1999年以後,各個專業的規模和人數也都有大的發展,廣告專業發展之所以規模上領先於其他專業,是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商業傳播人才。為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公共關係專業也在更多的院校鋪開,一些新發展的學校則在本科層次開設了傳播學專業。

也是因為社會的需要,高層次的傳播學研究生教育發展得到了有力的推進。2001年複旦大學授予了我國第一批傳播學博士學位。至2007年,國內共有14家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其中,一級學科點6家,分別是:複旦大學、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傳播學二級點5家,分別是:清華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新聞學二級點4家,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暨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傳播學碩士點更多,憑借幾年來的傳播學辦學積累,一些地方高校如浙江工業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也開始擁有自己的傳播學碩士點。21世紀的中國,傳播相關專業在規模和層次兩個方麵同時得到迅速的擴展和提升。可以預見,隨著傳播業的發展,傳播教育將迎來一個空前的全盛時期。

5.傳播學應用

學習是為了應用,這種說法似乎有些功利主義的色彩。我們不能否認,傳播學學習從最高的意義上說,是為了使生命更有質量。按照古人的說法,讀書的好處在於“上可以至聖賢,中可以立功名,下可以取富貴”,但是也應該承認,對多數人來說學習的目的還是為了應用。傳播學就其理論的源頭而言,絕大部分也都是因為現實的需要,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產生的。

對傳播學的應用研究,無論是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各個領域都非常重視。當然,在一個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傳播學價值首先是來自商業的關注,不管你在什麼類型的企業工作,無論公司的大小,甚至是一個“家庭作坊”式的企業,有效的傳播技巧都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如何利用有效的傳播工具,以最佳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是傳播學,特別是應用傳播學解決的問題。作為傳者,通過傳播學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實現有效的傳播。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有一個如何通過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圖形傳播等等形式來達到傳播目的的問題。另外一方麵,作為受者,或者更為準確地說作為信息的使用者,如何正確認識傳播現象,從而有效利用信息,也是我們學習傳播學的目的所在。

總之,在一個媒介高度發達的社會,現實的許多問題都已經演化為傳播問題。學習傳播學,掌握傳播學理論知識,能夠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當前這個信息社會特征,從而有利於我們把握時代脈搏,贏得生存和發展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