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到底是誰瘋了(1 / 3)

“很多時候,人各有命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許多原本看似各方麵條件都相似的兩個人,往往最後的發展讓人瞠目結舌,一個人或許登上了雲端,而另一個人很可能沉入了地底。

對於電子遊戲玩家來說,就有幾個值得懷念的人。按照道理將,許多電子遊戲行業的從業者,一些製作人,都能稱得上是天才的名號。

像是鬆野太紀和小島秀夫就很相似,他們都是天才製作人,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沒有駕馭不了的遊戲類型,哪怕不是自己的核心大作,他們都能操控的遊刃有餘。

像是鬆野之於《最終幻想》、《放浪漫險譚》。

像是小島秀夫之於《寂靜嶺》、《終極地帶》。

他們似乎領悟了遊戲製作的至理,能夠重新定義任何自己經手的遊戲。但是,時至今日,大家都隻記得小島,可卻沒有幾個人記得鬆野了。

略帶悲情和命途不揣似乎成了日係遊戲製作人的宿命。

無法再製作《皇家騎士團》,《最終幻想戰略版》的續作、以及半途而廢的《最終幻想十二》。

這是無數日係遊戲玩家最大的歎息。”

“鬆野泰己是一名像是超新星一樣的遊戲製作人,在他巔峰的時候,幾乎其他所有人都要被它的光芒掩蓋,然而他黯淡無光的速度,遠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得多

關於遊戲製作人的作用,遊戲圈裏有太多爭論。

有一派玩家就鑒定的認為,遊戲製作人的作用沒有那麼重要,關鍵還是團隊。

現在之所以日本有那麼多明星製作人,都是炒起來的,是商業產物。

但是,當這些玩家遇到換製作人導致作品水平大跌的時候,他們噴製作人比誰都來勁。

鬆野就是充分證明遊戲製作人重要性的而一個例子,他中操起的團隊在同時代隻能算是優秀而已。與千葉遊戲最頂尖的團隊相比,相去甚遠。

但是,他製作的那些作品,確實任何人都難以模仿的劃時代傑作。

反而是他後來統領了最強的製作團隊之後,由於他心不在焉,製作出來的遊戲反而難以入目。

他在遊戲係統設計方麵很有些想法,但是他做的係統,卻都是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就像是一塊璞玉,如果細致打磨,必將會成為一塊精品。

但明顯他的隻想不在於此。最具革命性的《最終幻想十二》的戰鬥係統,不是他,而是伊藤與設計的。

鬆野的強項在於編劇。他不像是《女神異聞錄》係列又很多前衛的概念,也不想《異度傳說》那樣搞的無比複雜故弄玄虛。他的文字,都是很老式的文字,但是其現實性和殘酷性,就已經完全超過了當時遊戲業的嚐試。

打個比方,大多數人還在看《綠野仙蹤》、《哈利波特》,少數高端讀者在看《魔戒》,這時候鬆野突然寫出來一套《冰與火之歌》,這簡直太刺激了又沒有。

《最終幻想戰略版》和《皇家騎士團二》裏的許多情節都在《冰與火之歌》中出現過,看看現在的美劇觀眾是如何打滾的,就知道當年的玩家是個什麼感想。

《皇家騎士團二》當中采用的演出手法,已經達到了當時技術水平下的極限。即使放在現在看也相當震撼,劇情過場的水準,也僅次於業界最強導演小島秀夫。

但就是這樣,《最終幻想十二》失敗後,鬆野被黑的格外的殘。這就像大家期待的是《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結果最後拿到手卻發現是《星球大戰十》,不暴動就怪了。

這遊戲預告早就在二十世紀就公布了,搞了流年才出,無論這期間他們公司內部發生了怎樣的權力鬥爭,就算是劇本真的是秋山純寫的。

鬆野對於這個遊戲的責任,也是不能減輕的。簡單地說,既然你是十-八-禁的小皇叔大師,就不要寫全年齡的故事,不行就是不行。”

時值《最終幻想十二》發布後的一個月,互聯網論壇上,各種論調甚囂塵上。

《最終幻想十二》這款遊戲仆街了,所有這個係列的玩家全都不認可這個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