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產品基本上是探索道路上必然會出現的炮灰。
電子遊戲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新興就意味著沒有前例,沒有前例就意味著需要一邊摸索一邊前進。
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摸出了一條正確的康莊大道,還是摸進了一個無底深淵。
雅達利的出現,看似偶然,但是在這種製度下,卻是必然。
風險投資的原理大概也是這個。
岸本約翰說的真沒錯。他什麼都沒有拿,隻開著車帶著林彥在矽穀裏轉了轉。找一些小廠子,說明自己的來意,說是來考察投資的,基本上就沒有受到審核阻攔,馬上就被放進去了。
一般這些小廠子,隻要不是他們的創始人在拉生意,基本上就在公司裏。
一路上看了幾個小廠子,讓林彥產生了一個感覺。這些美國人說話都利索的很,講時下流行的段子,談人生談理想,都是一把好手。林彥覺得他們這些人,就算不出來創業,就是自己搭個台子,去說相聲也是完全沒問題的。
不過,似乎搭台子說相聲,也是一種創業。
聽著別人胡吹,時間過的很快,很快就到了中午。隨便找了一家路邊的中餐館,林彥和岸本約翰在裏頭吃了起來。
美國的中餐館,說是中餐。實際上,大多數中國人來了,不會認為這東西居然是中餐。
中餐館的食物,針對美國人的口味,做了太多太多的本地化。以至於讓人看不出來,這和它老家的食物,到底還有多少血緣關係。
聽岸本約翰說,美國的中餐館很多。數量甚至比連鎖快餐巨頭,什麼肯德基、漢堡王、賽百味什麼的加在一起還要多。
林彥點了點頭,對於這個他倒是不太意外。中餐本來底子就不算是太差。它又不像是日本料理,這種走高端路線。幾乎是隨著日本經濟崛起,而風行的菜係。
中餐館靠的就是廉價,還有還算美味的味道,才能開這麼多家的。
當然,另一層原因還可能是。華裔去當工人,不會得到太好的結果的。
美國工會著名的《排華法案》,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他們之所以排華,是因為華人太勤勞了,他們一個人可以當兩個人用。他們多做工作,不就會有別的工人沒有工作麼。更重要的是,他們還不參加工會,和工廠主資本家做鬥爭。不罷工,也不遊行示威。而是好好地,安安心心的工作。
既然你和廣大的工人群體,不穿一個褲子。那麼你們就去死好了。於是,便有了《排華法案》的誕生。
相比之下,開中餐館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隻要勤勞就好了,不用考慮勤勞帶來的其它後果和隱患。
當然,現在日本普遍產品競爭力超過美國本土產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工會爭取了太多福利,從而導致企業需要承擔的成本過高,導致產品價格過高,從而導致產品沒有競爭力。
而福利這種東西,說著升簡單,噗噗地就升上去了。但是,想要讓它降下來,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