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村位於山南市東北部,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因為背靠青龍山而得名。村口有一條河,喚作青龍河。沿著青龍河的公路一直走,走個十來裏路,就是三溪鎮。

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青龍村山不高,水又不深,一大村子人就靠著村口那幾畝水田,以及開荒出來的山地,日子過得很是艱苦。

改革開放以後,和外麵的世界有了更多交流之後,村裏人才意識到,唯一的出路便是沿著青龍河,勇敢地走出去,去外麵的世界闖蕩。

但是,對於在這偏僻的大山裏生活了一輩子的人來說,真的走出去又談何容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輩子去過的最遠的地方,就是十裏開外的三溪鎮。

趙江海的父親趙大勇,是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剛剛結束大鍋飯時代。隻是,村裏的田地本就不多,分到每家就更少。

趙江海還有兩個姐姐,一家五口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趙大勇不知道從哪裏聽說南方能掙錢,他用尼龍袋提著一床破棉被,孤身一人去了羊城。

僅僅一年時間,人高馬大的趙大勇憑借著一身蠻力,還有那豪爽的性格,被一個大包工頭看中,搖身一變,他也成了包工頭。

趙大勇西裝革履,意氣風發地回到青龍村,引起了整個村子的轟動。

在他回來之前,村裏那是風言風語。有的說他死在了外麵,有的說他拋棄了一大家子人,再也不回這個窮山溝了。

隨著趙大勇的回歸,這些無中生有的傳言也馬上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外麵的世界多麼多麼好,遍地是黃金,隻要走出去,每個人都能過上頓頓有肉吃的日子。

村裏下至十六歲,上至五十歲的男人,眼睛裏都散發著熾熱的光芒,都跟著他去了羊城。

對於沒有見過世麵的青龍村人而言,以前辛辛苦苦一年,還存不下千兒八百塊錢,現在隻需要一個月,就能輕鬆存下一千塊錢,確實稱得上好日子。

慢慢的,不分男女,村裏的青壯年幾乎都去了羊城。男人在工地上幹活,女人就在附近的工廠工作,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

長大了南下打工,已經成了村裏的一股風氣,也成了每個孩子的夢想。

趙江海同齡的這一批孩子,除了考上重點初中的他和周玉,其他的人都是在私立中學混了兩年時間,十六歲一到,就迫不及待地去南方打工。

過去幾十年,似乎成為了青龍村人無法逃避的宿命。他們像是被命運之手緊緊扼住咽喉的鳥兒,想要衝破這看不見的牢籠,去南方打工似乎就是那唯一打開的窗口。

趙江海卻不這麼認為。

上小學之前,他跟著父母去羊城待了一年,看著外麵的花花世界,他也夢想著有一天能生活在那些高樓大廈裏。

隻不過,那個時候的他,並沒有想到依靠讀書走出去。或許至始至終,他都沒有這個覺悟。

如果不是因為聰明,他可能也和村裏其他的小夥伴一樣,早早的輟學出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