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靜下來積累,最珍貴的財富就在不遠處(2)(2 / 2)

其實,很多人也希望自己內心能得到放鬆和解脫,可就是不願意舍下那根物質財富的繩索,總是死死攥著,結果是累了身,也累了心。想想又是何苦?親情、愛情、友情、健康、快樂……這些都不是物質財富可以衡量的,一個聰明的人不會計算著物質財富的多少去對待自己的家人、愛人、友人、身體、內心,或者說不會去衡量值不值得擁有親情、愛情、友情、健康、快樂。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不能為了他們,放下對物質財富的癡迷和追逐呢?讓自己在獲得優越的生活的同時,心靈也得到慰藉。所以,沒有了物質財富的牽絆,什麼都會有它的精彩之處和動人之處,你也能從中收獲到身心的愉悅,人格也就此升華。

(2)慈善事業讓富人更富有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公益事業的繁榮,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富人意識到財富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不是真正的財富,而是要用到實處,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所以他們投身到慈善和公益事業中去,惠及世人。這才是真正的富裕者,他們的精神會因奉獻和布施而更加充實,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眾所周知,李嘉誠是香港首富,但他一直堅守"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的理念,將其三分之一的資產用作慈善事業。李嘉誠認為:"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所以我就這樣想,你的富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這個是內心的財富。這個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是真財富。因為金錢的財富,你今天可能漲了,身價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財富可以一夜之間變為一半。隻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事情,這個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走。"

是的,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當你擁有財富的時候,你要利用它幫助世界上更多不幸的人,這樣人生才會有意義,而這也是一個富翁的價值所在。李嘉誠是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富翁,相比那些為富不仁的人,他的人生更充實,更加快樂。

比爾·蓋茨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他之所以獲得世人的尊敬,不僅是微軟產品所獲得的口碑,以及他對於IT發展的洞察力,而是他對慈善事業的熱衷以及對財富的淡泊。他在接受《財富》雜誌的采訪時這樣說道:"當你擁有資源,而這資源得以創造巨大影響力時,你不能置身事外地對自己說,"好吧,等我60歲時再來做善事,先等等吧。"而是要及時在慈善之路上身體力行。"蓋茨為慈善事業奔走的腳步從未停歇過,早在1994年,他就以父親威廉·蓋茨的名義創立了基金會,1997年又創立了蓋茨圖書館基金會。2001年,他將這兩個基金會合並,投入了近半家產,與妻子共同創辦了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慈善基金組織。2005年,蓋茨夫婦就捐出60億美元,刷新人類史上捐款的紀錄,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開銷不相上下。其中大部分用於預防和治療危害人類的疾病以及援助貧窮地區提升教育水平。

如果比爾·蓋茨不舍得手中的財富,那麼他就不能創造更大的財富,也不能獲取世人的尊敬。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富人隻是占很小的一部分,他們如果不懂得跟世人分享財富,就會使自己處於孤立的境地,從而失去更多。慈善事業,不僅體現了富人的愛心,而且是對社會的一種感恩之心。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依靠個人的努力能達到的,因此當你成功了以後,應該報效社會,投身公益和慈善事業。

目的地隻有獎品,沿途的才是財富

富蘭克林說過一句經典的語:"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早已成為眾多奮鬥者的人生指南。他們追求,但推崇的是馬不停蹄的追求;他們生活,但追求快節奏的生活;他們享受,卻是快餐式的享受。他們就這樣行色匆匆地奔跑著,當有一天驀然回首時會發現因為奔跑得太拚命,把健康、安寧、快樂等生活中最珍貴的財富給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