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日常保健(1 / 2)

第一節頭麵部的保健按摩:

頭部的自我保健按摩,具有健腦寧神、開竅鎮痛、聰耳明目的功效,對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等症有較好的保健治療作用。

點按風池:

用雙手示指螺紋麵分別點按兩側風池穴20次左右,以有酸痛感為宜。該手法有醒腦開竅的作用,可防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鳴、中風、頸項強痛等病症。

指叩頭部雙手五指自然彎曲成鉤狀,手指之間自然分開,雙手交替從頭的前發際處叩點至後發際處,反複點叩3~5遍。其作用和防治的疾病與點按風池穴相同。

分抹前額:

以雙手示指屈曲成弓狀,用第二指節的橈側麵從前額正中向兩側分抹至鬢角發際處,共做20次。該手法有醒腦安神、潤澤額部皮膚、增強額部皮膚的張力、防止額前出現皺紋的作用,常用於美容和防治頭痛、頭暈、失眠等病症。

按揉四白:

用兩手的拇指螺紋麵分別按揉兩側的四白穴20次,以酸脹為度。該手法可用來防治目赤痛癢、眼瞼瞤動、目翳等病症。

點按攢竹:

用兩手的拇指指端對置於兩眉的眉頭攢竹穴處,稍用力向下點按30次,以酸脹為度。該手法有醒腦明目、疏風清熱的作用,常用來防治頭痛、頭暈和各種眼病。

按揉太陽:

用兩手的拇指分別按揉兩側的太陽穴共30次,以酸脹為度。該手法常用於防治各種頭痛、頭暈、眼病、感冒等病症。另外,還可增強眼外角皮膚的張力,防止和減緩眼外角出現皺紋。

搓手浴麵:

先將兩手搓熱,然後兩手掌心緊貼前額,用力由上向下擦到下頜為止,反複操作10次。該手法有清利頭目、潤澤皮膚的作用,可使麵色紅潤、麵部皮膚柔嫩,常用來防治麵癱、麵部容顏衰老等症。

揉捏耳部:

以拇指、示指分別置於耳郭前後,自耳尖起沿耳輪揉捏至耳垂止,反複揉捏3~5遍。該手法有開竅益聰、強身健體的作用,常用於防治耳聾、耳鳴、頭暈、腦脹等病症。

捏拉耳垂:

用兩手的拇指和示指分別捏住兩耳的耳垂,先進行揉捏10次後,再稍用力向下牽拉10次。該手法有開竅益聰、瀉肝明目、滋腎降火的作用,常用於防治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耳癢等病症。

按揉頰車:

坐位或仰臥位,用兩手的示指和中指並攏,分別按揉兩側頰車穴30次,以酸脹為度。該手法常用於防治牙痛、口眼瞤斜、頰腫、口噤不語等病症。

第二節胸腹部的保健按摩:

胸腹部的保健按摩是通過某些穴位或部位上的按摩,從而達到寬胸理氣、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保健養生作用,可以防治胸悶、胸痛、心悸、咳嗽、哮喘、呃逆、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納呆、便秘、腹瀉等病症。

擦脅肋骨:

以兩手掌根緊貼兩側脅肋部,作前後往返的快速擦動,透熱為度。該手法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對肝氣鬱結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掌推腹部:

以一手掌根置於劍突下,由上向下經胃脘部推動至臍下關元穴止,反複操作20次。該手法常用於防治腹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和腹部減肥。

分摩腹部:

坐位或仰臥位,以兩手四指分別置於劍突下,自內向外下方沿季肋下緣分摩20次。該手法有疏肝解鬱、健脾和胃的作用,常用於防治胸悶、脅脹、噯氣、善太息、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

指點天突:

坐位或仰臥位,以拇指的指端置於天突穴處,沿氣管的方向向下點按10次,點按時局部有酸脹感,並沿氣管向下放散。

該手法可通調氣道、清熱平喘。常用於防治咳嗽、喘促、胸痛、咽喉腫痛、梅核氣等病症。

按揉膻中:

用右手或左手的中指按揉膻中穴20次。該手法有寬胸解鬱、行氣活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胸痛、咳嗽、氣喘、心悸等病症。

按揉中脘:

用一手的示指、中指的螺紋麵按揉中脘穴,用力要柔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1分鍾。該手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常用於防治腹脹、腹瀉、胃痛、嘔吐等病症。

按揉臍部:

雙手疊掌,以一手掌心置於臍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1分鍾,用力要柔和。該手法常用於防治腹瀉、腹痛、消化不良、脫肛等病症。

指按天樞:

以一手的拇指的螺紋麵分別置於腹部臍兩旁的天樞穴,用力指按1分鍾,然後換對側。指按用力要由輕到重,以能忍受為度,兩指用力要均勻一致。該手法有理氣健脾、澀腸止痛的作用,常用於防治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