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2)(1 / 3)

由於10年臥薪嚐膽、艱苦奮鬥的努力,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麵對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善意的宣傳,我們是否會沾沾自喜,在我們的隊伍中是否會滋生一些不良的淺薄的習氣?華為人的自豪是否會掛在臉上?憑什麼自豪?華為人能否持續自豪?我們前進的道路是越來越寬廣,還是越來越困難?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我們越發展,競爭對手實力越強,競爭就越困難。我們要有長期在思想上艱苦奮鬥的準備。持續不斷地與困難鬥爭之後,會是一場迅猛的發展,這種迅猛的發展,會不會使我們的管理斷裂?會不會使意滿誌得的華為人手忙腳亂,不能冷靜係統地處理重大問題,從而導致公司的滅亡?事實上,擺在我們麵前的任務和使命,比以前我們重技術、重銷售的時代更加重大而艱難,要全麵地建設和管理我們的事業的艱難度要遠遠大於以前的艱難度,這就要求我們幹部更快地成熟起來。

——摘自《不做曇花一現的英雄》

背景分析

任正非曾經說過:“在任何榮耀與失敗麵前,都要平靜得像一湖水。”這也是任正非所認為的,華為人對於華為現今所取得的成就應有的態度的概括。華為已經取得了為世人所矚目的成就,為此華為人可以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滿足於現有的成績、沾沾自喜,不能把眼光放在更遠的地方,企業的發展勢必會停步甚至後退。

沾沾自喜是很多中小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中小企業取得了一定成就後,很容易得到輿論和媒體的關注,人們知曉中小企業獲取成功的不易,於是不吝褒獎之詞。在一片誇讚聲中,很多中小企業就此安於現狀,失去了艱苦奮鬥、拚搏進取的信念。華為此時正是處於輿論關注的焦點中,能否在讚揚中保持華為傳統的艱苦奮鬥精神,不自我滿足,是華為繼續發展下去的關鍵。

此外,中小企業多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東方不亮西方亮,這行不賺錢馬上改行,依靠船小好掉頭、機動靈活而獲取利潤。但隨著企業越做越大,這樣以投機的心態做企業,必然要麵臨企業發展的瓶頸,沒有長期的戰略規劃企業必然無法做大做強。但著眼長遠,就要做出痛苦的選擇,割舍一些眼前的利益,放棄一些機會,這對於靠機會起家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很痛苦的;但沒有宏圖大誌、長遠規劃,小企業將永遠在小企業陣營中徘徊。華為已經成長為國際性的大企業,不能為眼前的小成就所滿足,而是應該有更加長遠的目標,這是任正非所要傳達給員工的思想。

拓展透析

自滿往往是企業危機的開始,因此管理者要時刻有憂患意識。

1999年,陳天橋靠他借來的50萬元開始了創業之路。2005年,32歲的他就成為全球最佳企業家。短短6年間,他一手創建的“盛大網絡”資產已逾百億元。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盛大實現了第11個季度的穩健增長,而且超出行業第二名1.4倍。

盛大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憂患意識是它最好的利器。在外人看來,盛大似乎有花不完的錢,它的財務狀況足夠健康。按照陳天橋的描述,盛大沒有銀行貸款,沒有應收賬款,每天的現金收入超百萬元。但陳天橋的心裏一直都認同比爾·蓋茨的那句話:“微軟距離倒閉永遠隻有14天。”微軟帝國尚且如此,何況他的盛大呢!

陳天橋曾說:“在2001年之前,盛大每天都可能死去;在2002年,盛大每個月都可能死去;在2003年,盛大每個季度都可能死去。”在盛大的發展過程中,陳天橋說自己每一年都承擔了別人10年的風險。遭遇過與合作夥伴對簿公堂,遭遇過投資方突然撤資,遭遇過黑客的大規模襲擊,也遭遇過競爭對手“舉報”所謂的偷漏稅……政策、業務、技術風險,盛大始終覺得自己“危機重重”。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陳天橋始終是直麵現實又憧憬夢想的清醒者,憂患意識是他的清醒劑。在身處的領域中,新的技術每天以加速度變化著。盛大每天在追求機遇的過程中麵臨著新的危機,同時又在不斷解決危機中抓住新的機遇。這就是“盛大”旺盛的生命力。

所謂高人,往往是比常人多看到三兩步,多做了三兩手準備而已。正如陳天橋所說的:“變是常態,不變是非常態。”在陳天橋看來,一家企業如果不能在快速競爭的市場中,始終保持小步快跑的速度,就會被市場所淘汰。也正是這樣的危機意識,使陳天橋帶領盛大一次次跨越死亡線,成為國內最大的遊戲運營商、最受人尊敬的IT企業。

危機的到來是不知不覺的

IT業的冬天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華為就是冬天。華為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一些。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公司經過10年的順利發展沒有經曆過挫折,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確道路。磨難是一筆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我們完全沒有不發展的心理準備與技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