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2(3 / 3)

十一月,因總辦慶典工程,與金簡一起,於所加二級外,再加一級。

同月,內閣學士尹壯圖參劾各地督撫逢迎上司勒派虧空、吏治廢弛等狀,觸怒乾隆,和珅親信慶成隨同前往查勘,結果,因各地官員挪移彌補並未查出虧空,尹壯圖被革職。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

四月,護軍海旺等偷竊庫銀一案,因係管庫大臣,遭照數賠補所短銀兩,交部議處。

八月,廓爾喀侵後藏,占劄什倫布等地大掠。

九月,以西藏行使廓爾喀錢,令開爐鑄錢斷禁外幣。

十一月,命福康安赴西藏督師擊廓爾喀。

同月,和珅任刻石經正總裁。護軍海旺等盜竊庫銀案發,管庫大臣和珅受降職處分。

十二月,規定西藏事務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商議辦理,禁噶布倫專擅。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

二月,京察,交部議敘。

六月,奉派偕福長安前往查勘熱河雨災。

九月,因辦理廓爾喀侵後藏完事,與大學士公阿桂,王傑、尚書福長安、董浩、慶桂一體交部議敘。同月,頒金奔巴瓶於西藏。

十月,奉命與工部尚書彭元瑞一同充日講起居注官。高宗作“十全武功記”。

弟和琳因查辦和珅保攀之人普福,據實查奏,獲賞給禦用玉搬指一個,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個。

十一月,清廷弛貧民出關就食之禁。

乾隆五十八年癸醜1793年

正月,定西藏善後章程,封安南國世子阮光纘為國王。

二月,定西藏與廓爾喀互市規程。

三月,改定達賴、班彈及大呼圖克圖呼畢勒汗選擇用金奔巴瓶抽簽法,並於北京雍和宮別頒金奔巴瓶供蒙古各地大呼圖克圖推擇之用。

四月,奉命帶管行在兵部印鑰。

五月,和珅、工部尚書彭元瑞教習庶吉士。

七月,和珅奏,欽天監監正安國寧、監副湯士選及四堂西洋人羅廣祥等十名,懇準赴園(圓明園),於該國匠役安裝貢品時,一同觀看學習。諭批:此亦甚好,多一人即多一人之心思,安國寧等既情願前往,自應聽其隨同觀看學習,尤可盡得其裝卸收拾方法,庶將來該國匠役回國後,可以拆動那移,隨時修理,更為妥善。

八月,英國所派馬戛爾尼使團到達北京,並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提出開埠、占地、減稅、駐使等項要求。乾隆派人熱情接待,但斷然拒絕其要求。所發敕書表明“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貸物以通有無”,“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劃界分疆,各有專屬”的態度。

是年,和珅另兼管太醫院、禦膳房等事務,負責接待馬戛爾尼使團。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

六月,查禁小錢,命雲南貴州停止鑄錢。令各省督撫裁革州縣衙役。

六月,奏準將圈養馬匹分與文武大臣官員拴養,所空圈地,建創官房,給予貧民居祝

七月,定大學士行走班次:阿桂居首,和珅居次,王傑居次,福康安居王傑之次,孫士毅居福康安之次。

八月,禁鹽官勒派商人供應飯食銀及雜費銀。以金川曠地給降番耕種,免賦稅。四川大寧謝天繡、湖北竹溪王占魁、陳金玉以傳習“邪教”被捕,起解途中被教徒劫走陳金玉,又捕得教首劉鬆,供出太和劉之協,於是令各省開始窮搜。白蓮教起義之爆發即源於此。

因票擬革職人員錯誤,在京大學士阿桂,及未經看出之行在大學士和珅、王傑,俱交部分別察議。

九月,石經館總裁等校勘石經將次完竣,總裁彭元瑞均專司其事,加太子少保銜,賞大緞二匹。和珅等所管事務較繁,祗能總其大綱,酌加參閱,免賞。

十一月,因劉之協被捕後在河南脫逃,革河南巡撫穆和蘭職。

是年,和珅因包庇吉林將軍恒秀侵吞幣銀降二級留用。幼子生,弟和琳轉任四川總督。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

正月,貴州鬆桃苗民石柳那、湖南永綏苗民石三保等起義。

二月,清廷派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會同湖廣督撫率兵鎮壓苗民起義。

三月,台灣陳周全起義,旋失敗。

四月,奉命與大學士王傑、吏部尚書劉墉、戶部尚書董浩、禮部尚書紀昀、吏部侍郎金士鬆、禮部侍郎鐵保、工部侍郎吳省欽同為殿試讀卷官。

五月,與工部尚書彭元瑞教習庶吉士。因瞞報台吉圖巴紮布凶殺案殿試武舉發策“掩過飾非”被降三級留用。

六月,命福建浙江會剿洋盜。福建虧空案發,總督伍拉納、巡撫浦霖被斬,道府州縣官獲罪者甚多。

九月,高宗公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明年元旦為皇帝,改元嘉慶,並輪免各省錢糧。

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

正月初一,清廷舉行授受大典,高宗弘曆退位為太上皇,仁宗永琰繼位,改年號嘉慶,鑄嘉慶通寶錢。初三日於寧壽全宮再舉千叟宴,與宴者四千餘人。

是月,白蓮教徒聶人傑等於湖北枝江、宜都起義,清軍前往鎮壓。二月,聶人傑被俘死,姚之富等繼續鬥爭。

四月,與吏部尚書劉墉、戶部尚書董浩、工部尚書彭元瑞、吏部左侍郎沈初、右侍郎胡高望、兵部左侍郎玉保,內閣學士吳省蘭同為殿試讀卷官。

五月,與工部尚書彭元瑞同為教習庶吉士。調正黃旗領侍衛大臣。

和琳病死軍中,和珅幼子病死,豐紳殷德到湘黔視軍。

嘉慶二年丁已1797年

三月,調為鑲黃旗滿洲都統。

八月,始管理刑部,不再兼管戶部;任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尋仍兼理戶部。

本年,和珅任刑部尚書,兼管戶部,負責軍需報銷事務。大學士阿桂去世後,繼為首席軍機大臣。

嘉慶三年戊午1898年

八月,平定黔苗,因襄讚機宜,承旨書諭,一手經理,夙夜宣勞,晉封等公爵,照例承襲。

是年,乾隆皇帝預派與大學士王傑、蘇淩阿、劉墉、尚書福長安、彭元瑞總辦庚申年九旬萬萬壽巨典。

是年,妻馮氏病死。

嘉慶四年己未1799年

正月初三,乾隆帝死於養心殿(有說為乾清宮,誤,此據實錄及清鑒)。次日,和珅被奪軍機大臣、九門捉督等職,命與福康安晝夜守直殯殿,旋下獄,正月十八日以二十大罪賜死,其黨羽貶降有差。

四、清朝的官製

(文中描述了許多清朝的官製情況,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特將其作一簡要說明)大清朝在入關之前,官職世代承襲,由小到大分備禦(原為牛錄額真,天聰八年改為牛錄章京)、遊擊(天聰八年改為甲喇章京)、副將(天聰八年改為梅勒章京)、總兵(天聰八年改為昂邦章京)5級。後麵4種世職又各分3級。

入關後,清代官職有九品,每品有正有從,9×2=18,共18等。稱為“九品十八階”。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太帥、太保、太傅、光祿大夫、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睜掌鑾儀衛事大臣。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書、總督(加尚書銜)、左右都禦史、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左右侍郎、各省總督、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將。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宗人府丞、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簡銳營翼長、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城守衛、參將、指揮史。

從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包衣護軍參領、王府一等護衛、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通政司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鴻臚寺卿、都察院六課掌院給事中、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各省守巡道員、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統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防守使、佐領、都司、宣慰使司同知、管帶官。

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同知、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宣撫使司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郎中、宗人府理事官、太醫院院使、同知、土同知、直隸知州、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分管佐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禦史、各部員外郎、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務章京、三等護衛、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曆、大理寺左左寺丞、宗人府經曆、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太醫院院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世、道錄司左右正一、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左右春坊讚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布政司經曆、理問、運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簿、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讚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讚、京縣縣遠、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曆、教授、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把總、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翰林院檢討、蠻儀衛經曆、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簿、光祿寺署丞、典簿、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祠祭署奉把、和聲署署丞、京府經曆、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曆、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七品典儀、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止、學錄、欽天監主簿、太醫院禦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司左右至靈、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曆、縣丞、士縣遠、四氏學學錄、州學正、教諭、外委千總。

從八品:翰林院典簿、國子監典簿、鴻臚寺主簿、祠祭署祀丞、神樂署署遠、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救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正九品: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讚禮郎、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簿、各營蘭翎長、外委把總。

從九品: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館序班、國子監典簿、鴻臚寺漢鳴讚、序斑、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額外外委。

未入流: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道縣倉大使、百長、土舍、土目。

清朝官員品級十分複雜,以上僅是品級舉例,晚清官級沒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