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弘殷在追擊契丹人途中被迫退兵,他雖然很不情願,也擔心兒子應付不了,不過身不由己,趙家老老小小還有十幾口子人在晉陽,讓他有所忌憚。
他這才反應過來,劉氏並不是真的想要跟清原軍結盟,而是想要借助清原軍解除函穀關的危機,趁機重返中原,入主洛陽。
趙信看著父親率領漢中軍離開,實在分辨不出自己是因為被盟軍背叛難過,還是因為自己是被父親放棄的那個而傷心。他也來不及細想,耶律德光的軍隊雖然敗了,可是主帥卻逃了。
汴梁往下遊還有不少契丹人正在跟鄴城的郭威對峙,他現在帶兵追擊,跟郭威的大軍圍剿剩下的契丹兵,以及契丹主帥。
他心裏憋著一口氣,想起九娘說過,人心都是偏的,他不能把自己陷在這種情緒裏,隻會絆住自己往前看的勇氣。
其實他心裏還有些期待。九娘雖然沒有給他一個肯定的答案,可是,他若是被家人拋棄了,她說不定會收留他。他對九娘就是有這樣的自信,她是那麼善良的一個人,隻要他纏著她,裝可憐,她一定會心軟。
耶律德光倉促東逃,跟蹲守在下遊的契丹軍彙合後,迅速集結,決定拚死一搏,從馬嶺關找機會逃出去。
趙信原以為馬嶺關一帶有郭威的兵把守,一定能把契丹兵攔在關內,他從後方突擊,跟郭威配合,一舉把這些契丹潰兵消滅。
哪知他追著契丹人到了邢台,卻發現郭威隻留了一千多人把守馬嶺關,他自己帶走所有主力去了洛陽。
很少有人能夠拒絕權力的誘惑,郭威也收到石敬瑭死的消息,竟也想圖謀那個位置,和劉氏到洛陽爭一爭。
中原士族和手握重兵的藩鎮對權力的欲望太過強烈,他們之間無休止地爭權奪利,你來我往地內鬥,這就是為什麼,北方的草原民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囂張,頻頻威懾中原。
清原軍先後被兩個盟軍背叛,孤立無援,若是選擇退軍,被契丹人有機會卷土重來,中原百姓將永無寧日。
趙信絕對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退兵。九娘最討厭戰爭,他要堅持用一場決戰結束這場戰爭。
逃到馬嶺關的耶律德光也發現關隘的防守不足,後方的追兵也明顯減少,他立即派人去探聽,得知郭威和劉氏都已經把主力轉向洛陽,心中大喜,根本沒把趙信手下的兩三千士兵放在眼裏。
在馬嶺關拿下關隘的控製之後,想起在虎牢關受到的挫敗,覺得自己不能就這麼窩窩囊囊地被人趕回草原,立即下令反攻,不為別的,隻為找回一些麵子,給趙信一個教訓。
耶律德光的反攻來的又急又猛,和清原軍迎頭撞上,兩方都用盡全力廝殺,現場損傷慘不忍睹。契丹兵雖然之前折損過半,卻還有一兩萬,清原軍根本反抗無力。
趙信沒想到耶律德光這麼快就控製了馬嶺關,他們攻下關隘之後竟然不是急著逃跑,竟還敢回頭。他率領清原軍奮力反抗,可是孤軍奮戰,兵力懸殊,很快就陷入被動,難以支撐。
幸好石守信早就聯合了幾個有實力的民間義軍組織,在劉氏和郭威雙雙背叛他們之際,民間義軍及時出手。老百姓對契丹兵恨之入骨,出手毫不猶豫。
縱使契丹兵裝備精良,騎射弓馬能力很強,可是遇上熟悉地形靈活作戰的民間義軍,他們也束手無策,隻有被挨打的份。原以為能夠給清原軍一個打擊的耶律德光沒想到趙信還能請來別的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