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積極心理學與社交:情感關係的建立與培養(4)(1 / 2)

(1)要溝通。溝通越有效,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良好的溝通能夠傳達給對方合作的意向,消減彼此的競爭心理。

(2)注意挑選合作的對象。因為一個人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采取合作還是競爭的態度。通常情況下,成就動機高、好強的人更容易選擇競爭,而交往動機強、謙虛的人更傾向於合作。

(3)要推崇雙贏。合作的目的就是雙贏,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得到成功。推崇雙贏能夠很好減少“競爭優勢效應”帶來的負麵影響。

要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消極作用,就要努力促成合作,推崇雙贏理論。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指出,我+我們=完整的我,絕對的我是不存在的,隻有融入“我們”的“我”才是“完整的我”。是的,合作能夠使我們擁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擁有更高的成功幾率。因此,與人合作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一個能力。

心理啟示錄

那些成功而幸福的、深諳積極心理學智慧的人是善於與人合作的,然而“競爭優勢”在人的心理上是客觀存在的。為了避免倆敗局傷的消極結果,我們需要合作,選擇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交往對象、保證彼此間的充分溝通則是促成合作的有效方法。

是對手讓你更優秀

擁有“金融暴君”之稱的唐納德·托馬斯·裏甘將競爭對手的存在看得和愛人同等重要,因為這兩者都能夠緩解人生的寂寞,促進人生的成功。

裏甘認為,愛人帶給人期望,對手帶給人威脅,但他們都是事業成功的催化劑。一方麵,對手帶來的壓力能夠催促人不斷進步。另一方麵,與對手的良性競爭可以促成彼此的合作,以便擁有取得更大成功的可能。例如,在白宮期間,裏甘與其對手斯托克曼便在良性競爭中成就了彼此,而裏根總統更是不無驕傲地稱他們為白宮事務中的“左膀右臂”。

是的,裏甘說得很對,對手的存在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發展。在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鯰魚效應”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在挪威,沙丁魚是人們的摯愛,因此沙丁魚非常暢銷,尤其是活蹦亂跳的沙丁魚往往能比那些死魚多賣好幾倍的價錢。遺憾的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大多在返航的途中就已經死了。為了能使它們活著到達碼頭,漁民們嚐試了許多辦法都沒有成功。

後來,人們發現將一條鯰魚放進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就能夠解決問題了。原來,由於鯰魚對周圍環境很敏感,把它裝入魚槽後,它會不安地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個緊張的四處遊動的家夥後,也會不安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能活著抵達碼頭了。

這種現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激發群體中其他個體的競爭意識,從而大大地提高群體效率。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鯰魚效應”的存在,並將它運用到養馬的過程中。古人們在馬廄中養猴,這樣就能夠有效趨避馬瘟。猴子天性好動,每當這些馬鬆懈倦怠的時候,猴子就會去激惹它們,這樣就使馬時刻保持憂患心理,並且還得到了一定的訓練,從而提高馬對吸血蟲病的抵抗能力。

在馬廄中養猴,可以使馬匹更加健康,由於猴子有“弼馬溫”之稱,所以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弼馬溫效應”,而弼馬溫效應和鯰魚效應說的實際上是一回事。

鯰魚效應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動物學家們發現,鹿群如果離開了狼等天敵,其身體素質和整體的繁衍能力就會呈下降趨勢。事實上,沒有對手,失去競爭意識,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了對手,才有危機感,才有競爭力。有了對手,才有動力去奮發圖強,去革故鼎新,去銳意進取。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這樣的話,唯一的命運就是被吞並,被替代,被淘汰。鯰魚效應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為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這樣更有利於我們的發展。

在田徑賽場上,槍聲一響,眾人齊發,難分先後。但有一個策略卻是常用的:選手們會跟上某位對手,然後在恰當的時機突然加速超越,接著尋找另一位對手,跟上他,超越他……如此重複交替,一直衝至終點。

長跑,尤其是馬拉鬆比賽,是一場體力和意誌力的角逐,尤其是意誌力。有人就因為意誌力不足,而在體力達到極限之前就退出了比賽;也有人本來領先,但卻因為沒有短期目標而在不知不覺間慢了下來,被後麵的選手趕上。如果我們能跟住某位對手,就可以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一方麵,對手可以激勵我們:“不能被他甩開,別慢了下來,要跟住!”另一方麵,對手也可以提醒我們:“路還很長,要保存好體力,別衝得太快!”馬拉鬆比賽中,所有參賽選手往往先是形成一個個小集團,然後再分散成兩人或三人的小組,過了中點後,才慢慢出現領先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