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雜交水稻的成功,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來說: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有知識是很重要的;有了知識,又發奮努力,才會有靈感;再加上好的機遇,才有可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如果沒有平常日積月累的知識,即使流再多的汗水,在科學上也出不了靈感:即使機遇再好,也可能視而不見。——袁隆平
在上世紀60年代,許多人認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幾乎不可能。但玉米、高梁能實現雜種優勢利用,為什麼水稻不能搞?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選育水稻雄性不育係是關鍵,袁先生從大田中苦心尋找,終於找到了無花粉型、敗育型、花粉退化型等一批雄性不育材料供研究。——(雜交水稻專家)羅孝和描繪解題藍圖
水稻的祖籍在我國南方,遠古的河姆渡人就已經種植水稻了。
後來,水稻的種植不斷向北和向高海拔發展,使原來生長在南方的秈稻不斷分化,形成現在眾多的水稻品種。按稻種來分,有秈稻、粳稻;按米質黏性來分,有秈稻、糯稻;按生育期長短來分,有早稻、中稻、晚稻;按栽培製度分,有單季稻、雙季稻、再生稻等。
袁隆平從那株穗大粒多的“天然雜交稻”看到了雜交的優勢,國外對雜交玉米、雜交高梁的成功試驗,堅定了他緊緊抓住“雜交水稻”研究課題不放鬆的決心。
他一心想著攻克雜交水稻的科研難題,查找資料,田間調查,日思夜想,有天晚上居然夢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了,為農民帶來了大豐收。
作為嚴謹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知道要把夢想變成現實,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他不是那種隻有夢想的人,更是一個要把夢想變成現實的實幹家。
經過精心設計,攻克雜交水稻的藍圖在他的腦子裏漸漸清晰起來,形成了解答這道世界難題的具體方案;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進而培育出不育係、保持係和恢複係,通過“三係”配套的方法,代替人工去雄雜交,來產生大量的雜交種子。
這種“三係”雜交水稻,不育係、保持係和恢複係缺一不可,必須互相配套,珠聯璧合,才能達到成功培養雜交水稻的目的。
他設計的“三係”在生產中的應用關係圖示如下:
A為雄性不育係;B為雄性不育保持係;R為雄性不育恢複係;F為雜交一代,保持係和恢複係另設專門種子田。
為了實現“三係”配套,他進一步設計了分三步走的具體行動方案:
第一步:尋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植株”。他認為,雄性不育係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雜交高梁的研究也是從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開始的。他由此推斷,水稻也可能存在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這一步是培育不育係的基礎。
第二步:篩選和培育保持係。即必須尋找和培育出一種和雄性不育係雜交,使其後代永遠能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以解決雄性不育係傳宗接代的問題。
第三步:篩選和培育恢複係。即還要尋找和培育一種和雄性不育係雜交,使它們的雜種第一代恢複雄性可育的能力,能自交結實,隻要它們的優勢強,就可以將它們利用於大田生產。
這就是他設想的“三係法”雜交水稻。
尋找和培育出了符合生產要求的“三係”以後,利用“三係”進行循環雜交,就能完成不育係繁殖、雜交稻製種和大田生產應用這樣一整套“三係”雜交水稻生產的程序了。
以上就是袁隆平首創的雜交水稻“三係法”理論設計和解題方案。
按照這個思路,首先就要在自然界找到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作為新的育種材料。他認定,雄性不育係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
怎樣才能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呢?這個“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從沒看過,中外資料上也從來沒有報道和介紹過,要在成千上萬畝水稻田裏找這麼一株特殊的稻穗,無異於大海撈針。
袁隆平下決心要把它找出來。他走進茫茫綠海的水稻王國,開始了艱辛的尋找。
一個驚喜的發現
又一個稻穗揚花的季節到了。
這是1964年的夏天,驕陽似火。安江農校的水稻田裏,早稻正在陽光的照射下吐穗揚花。
袁隆平走在稻田裏,一壟一壟、一行一行地尋找著。他一手拿著鑷子,一手握著放大鏡,不時地停下來,用放大鏡觀察揚花的稻穗。
看到的所有稻穗,都是正常的。他要找的雄性不育株偏偏是不正常的稻穗,也就是一種開著病態的雄花的稻穗。
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他還是一無所獲。
汗水浸濕了衣服,太陽曬脫了皮,他仍然尋找著。
到了第八天,他改變了尋找的戰術,決定一穗一穗地觀察。這樣,勞動強度更大了。他心裏清楚,稻穗揚花就那麼十多天的時間,錯過了這個季節,又要等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