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欣賞與嫉妒》自我安慰
在“一線”時,類似“槽複辟”,糾正某些人的“技術改革成果”或者否定領導“指示”,這樣的事情,我幹過一些,難免得罪人,包括有的領導,所以,“進步”當然難。不過,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有失也有得。比如,我55歲“退二線”後,把有的事情,寫成了論文,在雜誌發表;把821廠有記錄的事故作了全麵整理、分析,編撰成教材。《中國安全生產報》剛開張那會兒,幾乎每期都有我的事故案例分析文章。全國,比較有些名氣的安全生產類報刊、雜誌,幾乎都發表過我的文章。取稿費時,不但郵局那些職業美女們羨慕,甚至感歎“哦約,您每月的稿費比我們的工資都要多也!”而且,在那裏替丈夫寄“版麵費”的美女們,也羨慕得不得了,有人就曾經開玩笑說:“多麼不公平哦,我們發表論文要掏錢買版麵,您發表論文卻掙錢!”其實,我發表文章,包括學術論文,不但掙稿費,還獲獎勵,比如,1997年,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核工業好新聞大賽,我1996年在《中國有色金屬報》發表的文章《發展憑雙翼科技是引擎》,獲得三等獎第一名,前麵的一、二等獎,都是國家大報記者的。比獲獎還值得“牛逼”的是,我的關於821廠一次普通的安全例會報道,竟然給刊登在1995年7月19日四川《勞動導報》(周刊)2版頭條。您以為我與編輯有什麼“潛規則”?NO!我們根本不相識,完全憑文章質量。那篇文章強調,抓安全先“抓人”——以人為本抓人的素質提高。編輯老先生對文章一字未改。
自吹自擂寫了這麼多,可能讀者有點煩了,就打住吧——適可而止;用十多年前發表的一篇散文,作為回憶錄的結尾,文章標題是《欣賞與嫉妒》:
【我誠心誠意地希望世界變得更美好,人人都學好,讓優點發揚光大,所以總是努力去尋找並且欣賞周圍各類人的閃光點,並且寫成文稿在報刊發表,也寫些散文雜文之類,寄托自己的希冀和主張。不照顧“關係”,不搞平衡,與主題無關的都“靠邊”,由是就應了著名作家孫犁在《序的教訓》那篇散文中所言:“多言多敗,文章寫多了,是非也必多。”
那年,一篇紀實散文在《四川日報》發表,被我廠兩位在某地為難解難分的官司頭疼的同誌猛然讀到,狂喜,拿著報紙就去找法官。凱旋後,見到我老遠就興高采烈地說:“您那文章幫了我們大忙了!”可是,卻有人“看法不同”,說是埋沒了許多功臣,竟然有人因此而耿耿於懷,甚至說我討好上司。
實際上,我欣賞並“討好”了許多工人和普通幹部,為他們樹碑立傳。但是這也有人說怪話,拿著放大鏡在這些人身上挑毛病,甚至顛倒黑白在背地裏亂說一通。
根源在哪?嫉妒!大哲學家早就說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以基督教為主流核心的西方文化,認為嫉妒是萬惡之源,用“上天堂”、“下地獄”的因果報應觀企圖引導人們拋棄嫉妒。東方文化認為,嫉妒乃人類最為普遍的情感之一,他製造了罪惡,激化了眾多的悲劇,實在該遭受譴責、批判甚至詛咒。但嫉妒既是人性情感難免的,那麼,就應該予以引導;引導得好,可以“你行我要更行”,這就為人際競爭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礎。但是,若搞“你行我要想法讓你不行”,這就為罪惡、損人利己、坑蒙拐騙等埋下禍根。
由於人際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在個人才能、智力、經驗相近似甚至更高的條件下,“關係”不“通”或不“硬”者,往往成為競爭失敗者;若有點嫉妒,值得諒解、寬容甚至同情。若是在大街上看見開行的汽車上掉下一地鈔票,別人搶去占為自己所有,你“嫉妒”,去報告派出所收拾那些人,我看你是好樣的;但是,如果你也去搶為己有,而且聽說別人比你搶的多而嫉妒甚至撕破臉皮罵大街,就“掉架”了吧!若是見到一對俊男靚女在親熱,你嫉妒,抓把汙泥抹到俊男臉上,你再去擁抱靚女,那將是一番啥情景?】
如果新中國曆史是有缺陷的俊男,利益是靚女,你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