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他那些同學沒有嘲笑他貧困,假使他的父親允許他退學,他就不會覺得那麼難堪。他之所以成為偉大的人物,是因為他曾有過坎坷經曆。他學到了由克服自己的缺憾而得到勝利的秘訣。
偉大的人物從來不認為生活是不能改造的,他們也許會對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不滿意,不過他們的不滿意不但不會使他們抱怨和不快樂,反而會使他們充滿熱忱,想闖出一番事業來。所以,喜歡享受但是討厭承擔責任的享樂主義者,需要對自己下手“狠一點”,咬緊牙根挺住,然後像獅子一樣勇猛向前。
辯證地看,並非苦難成就天才,也不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苦難很多人都可能會碰到,有的人退縮了,有的人克服了。退縮的人就此沉沒,克服的人成了天才。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天賦,就搭配幾倍於前的苦難。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時接受兩種饋贈又善於用琴弦把音樂演奏到極致的人。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四歲時麻疹和強直昏厥症,險些使他白布裹屍裝入棺材;七歲他險死於猩紅熱;十三歲他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四十歲他牙床突然長滿膿瘡,隻好拔掉大部分的牙齒;牙病剛愈,他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手中拐杖;五十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著他的身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型翻譯他的思想。他僅活到五十七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搬遷了八次。
但帕格尼尼似乎覺得這些還不夠,又給生活設置了各種障礙和旋渦。他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10~12個小時,忘記饑餓和死亡。十三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著流浪生活。他一生和五個女人發生過感情糾葛,其中有拿破侖的遺孀和兩個妹妹。他們為他展開激烈爭奪戰。但他不齒於上流社會生活,認定人該受苦受難。在他眼中這也不是愛情,而隻是他練琴的教場和獲得唯一兒子的公平交易。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他親人。
他是一位天才。三歲學琴,十二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並一舉成功。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使帕爾瑪首席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為徒。他的琴聲使盧卡觀眾欣喜若狂,宣布他為共和國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產生神奇效果,人們到處傳說他的琴弦是用情婦腸子製作的,魔鬼又暗授妖術,所以他的琴聲才魔力無窮。
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 “天啊,在這四根琴弦中包含著多少苦難、痛苦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人們不禁問:是苦難成就了天才,還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這問題一時難以回答。但彌爾頓、貝多芬和帕格尼尼,西方文藝史上的三大怪傑,居然分別成了瞎子、聾子和啞巴!或許這正是上帝早已計算搭配好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