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少腹逐瘀湯合駐車丸加減——蒲黃10克,五靈脂、當歸各12克,川芎、延胡索各5克,沒藥、黃連各3克,肉桂、小茴香各1.5克,幹薑5克,阿膠12克(烊)。後重甚者,加木香3克,檳榔6克;便血或赤凍多者,加地榆10克,也可用鴉膽子清熱止血,每服15粒,去殼吞服,每日2次。
5.寒熱互結
瀉下遷延日久,大便黏滯或夾雜黏液,或膿血,腹痛,肛門重墜,舌淡紅、苔黃厚膩,脈濡數。
治則:扶正祛邪,寒熱並用。
方藥:烏梅丸加減——附子、桂枝、黃連、炙甘草各3克,黨參、烏梅各10克,蒼術5克,幹薑、黃柏各5克,當歸12克。腹痛重者,加白芍15~30克,甘草5克;大便見膿血者,加白槿花9克,檳榔10克,仙鶴草20克;泄瀉日久,見體虛氣弱,而腹脹不顯著者,加炙升麻4.5克,黨參12克,炙黃芪15克。
6.脾虛泄瀉
大便溏泄,清冷,甚則完穀不化,食後腹脹,喜按,麵色萎黃,食欲減退,肌瘦無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則: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12克,炙甘草、砂仁(後下)各3克,陳皮、桔梗各6克,扁豆、懷山藥、蓮子、薏苡仁、黃芪、白術、茯苓各15克。若氣短少力,大便滑脫不禁,甚則肛門下墜或脫者,加升麻、柴胡各5克,羌活6克,石榴皮15克;胃脘痞悶,舌苔白膩者,加薏苡仁15克,白蔻仁3克。如果出現脾陽不足,中焦虛寒之出血證,大便下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溫,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可選用黃土湯加減。
7.腎虛泄瀉
泄瀉每於黎明前臍腹作痛後,腸鳴即瀉,瀉後即安,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四神丸合附桂理中丸加減——補骨脂、赤石脂各10克,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附子、幹薑各5克,肉桂1克,黨參、白術(炒)各15克,石榴皮30克。久瀉不止,加禹餘糧10克,訶子肉5克;伴有心煩口幹,減附子、炮薑、吳茱萸等溫熱藥量,加黃連3克,黃柏5克;腎陽不足者,加仙茅12克。
慢性腹瀉的中成藥治療
1.香連丸
每次3克,每日3次。適用於濕熱泄瀉。
2.葛根芩連丸
每次1克,每日3次。適用於濕熱泄瀉。
3.腸胃康衝劑
每次1包,每日3次。適用於濕熱泄瀉。
4.保和丸
每次5克,每日3次。適用於食滯泄瀉。
5.補脾益腸丸
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脾氣虛弱泄瀉。
6.參苓白術丸
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脾氣虛弱泄瀉。
7.補中益氣丸
每次8丸,每日3次。適用於脾氣虛弱泄瀉。
8.附子理中丸
每次8丸,每日2次。適用於中焦虛寒泄瀉。
9.四神丸
每次9克,每日1~2次。適用於脾腎虛寒之久瀉、五更泄瀉。
慢性腹瀉的單驗方
1.生薑、紅糖各6克,胡椒3克,水煎服。適用於寒濕瀉者。
2.車前子炒黃,研末,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水瀉如注者。
3.檳榔50克,燒炭存性,研為末,開水衝服,每次5克,每日1~2次。適用於濕熱兼有積滯者。
4.神曲50克,研為細末,成人每日9克,開水送服。適用於久瀉不止者。
5.蓮子500克,蜂蜜適量。將蓮子炒熟,研末,與蜂蜜製成丸,每次3克,每日3次。適用於久瀉者。
6.製硫黃裝入膠囊,每次1.5克,每日2次。適用於脾腎陽虛久瀉者。
7.蜜炙罌粟殼、薑製厚樸各120克,研為細末,每次3克,米湯衝服,忌生冷。適用於久瀉不止者。
慢性腹瀉的外治法
1.葛根、黃連各5克,黃芩、木香各10克,馬齒莧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