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他們從阿勒特停留了一個多星期,算上來時所用的時間,這次出行已經過去了二十多了。
七月底的北冰洋已經徹底進入到了一年之中最溫暖的時候,此時北冰洋沿海區域的冰層都已經融化了,大量的冰川從格陵蘭島上崩落,進入到北冰洋成為冰山。
因為冰層融化的比較快,所以藍鯨號一直在距離海岸線七八公裏的海域以十節的速度航行。繞過了格陵蘭島北部進入到格陵蘭海時,因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這裏的海麵幾乎已經看不到冰層了。
在這裏,安德烈船長可以放心大膽的把船速提升到正常的巡航速度,然後以這個速度直奔挪威北部斯瓦爾巴特群島的首府朗伊爾。
當藍鯨號抵達朗伊爾的時候,已經是離開阿勒特三之後的事情了。
處在北緯78度1分的朗伊爾城是斯瓦爾巴特群島的首府,號稱是這個星球上最北端的城市。
其實有關於這個“世界最北城市”的稱號,到現在都還是處在一片爭議之中。
和“世界最南城市”是公認的阿根廷烏斯懷亞不一樣,地球上最北端的城市這個稱號一直處在爭論中。
鬧得最厲害的是挪威北部島上兩座相距不遠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和霍寧施威格。
哈默菲斯特早在二百年前就宣稱自己是“世界最北城市”,並建立了“最北標誌”、“最北酒店”等許多意在證明其地位的紀念性建築,還發行了相關旅遊紀念品、印刷品和郵票,搶占了許多書刊雜誌的“輿論導向”。
“世界最北城市”的稱號給這座僅有不足1萬人的城帶來了很多好處,不但旅遊者紛至遝來,而且政府的許多“傾斜政策”也讓它受益良多。比如世界上第一座用電的街燈,就優先裝在這座城市,因為大家一致認為,這裏冬有長達三個月的極夜,是最需要街燈的地方。
不過他們的鄰居、位於北角的霍寧施威格顯然很不服氣。你們哈默菲斯特的緯度是北緯70度40分,而俺們卻是北緯71度,怎麼俺們才該是“世界最北”!
可是哈默菲斯特人理直氣壯,根據挪威法律,滿五千人才可以稱“城市”,霍寧施威格總共才三千三百人,隻能叫做鎮,再北也沒用。
哈默菲斯特的這個理由讓霍寧施威格人很不滿,於是1996年,霍寧施威格人自行宣布為“市”,不過在六個月後卻被挪威政府宣布無效。無奈之下該市議會打出懷柔牌,哈默菲斯特因為石油加工已經發了大財,應該大度一點,把“最北”的好處分一些給好鄰居。
如今霍寧施威格有一座號稱世界最北的酒吧和“世界最先看到北極光”的觀光地。每年夏,為看到世界第一縷朝陽和壯麗的北極海岸線乘遊船趕來的各國遊客多達08萬,讓他們嚐到了“最北”的甜頭。不過他們還是不滿意,因為哈默菲斯特每年的遊客是5萬。
麵對著哈默菲斯特和霍寧施威格的“世界最北城市”之爭,身處在更北方的朗伊爾和更北邊的阿勒特各自搬了一個馬紮坐在北邊,笑看南邊的兩座城市為了這個“世界最北城市”的稱號而人腦子打成狗腦子。
朗伊爾和阿勒特這哥兒倆在一旁看的津津有趣,但是就是不吱聲。
阿勒特沒辦法,它雖然是全世界最北端的定居點,可人家阿勒特有自知之明,身處在北緯8度8分的阿勒特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講,都絕對是這個星球上最北端的人類定居點,可這座楊靖他們剛剛離開的定居點實在是太了,而且環境也太惡劣了。
楊靖他們剛剛離開阿勒特沒幾,所以對於那裏的情況他們是感觸最深的。
阿勒特北麵是常年冰凍的北冰洋,南麵是覆蓋了冰雪的沼澤,一年中大半年時間冰雪覆蓋,不辨道路,其餘的日子則一片泥濘,雖有一座飛機場,每年僅僅隻能起降那麼可憐的數十次飛機,大部分飛機還是那種僅有幾個座位的雪地飛機。
那裏的人一年到頭見不到幾個遊客,居民們對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實惠的“最北”之爭自然提不起興致,常掛在他們嘴邊的倒是這個城鎮的別稱“好漢鎮”,因為隻有好漢——雄心勃勃的探險家和鍥而不舍的科考人員——才敢到這與世隔絕、終年冰雪茫茫的地方來。
實在的,剛從阿勒特離開的楊靖他們很清楚,阿勒特是沒資格競爭“世界最北城市”的稱號的。那裏甚至連一個村鎮都算不上,怎麼能被稱呼為“城市”呢?更別就算是是那裏獲得了這個稱號也沒個屁用,這個世界上超過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人都無法到達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