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潛意識裏的壞念頭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在《聽彼得·德魯克的課》當中提及:“各行各業都有它的‘故障門’,有一大堆錯誤的方向、政策、程序和方法在強調與獎勵錯誤的行為,懲罰或抑製正確的行為。”我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每個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故障門”。
當開始係統地整理過去所學習的內容時,我發現,“故障門”和催眠大師馬修·史維所言的潛意識中的“壞指令”是類似的概念。
先讓我們這樣假設,每個“自己”都是一家企業,經營企業的首要目標是為公司賺錢,產生盈餘。但若你時常感覺入不敷出,那就表示你並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以至於經常性地賤價出售自己。又因為隻能賤價賣出,讓你誤以為這樣的定位是正確的。這和長期隻想做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廠委托製造)的廠商一樣:反正毛利還有一兩元,幹嗎浪費時間與金錢去開發自己的品牌或產品?
可事實告訴我們,唯有開發自主品牌,才有可能致富。想要做到這點,關鍵就是要懂得管理腦海中的“小聲音”!簡單來說就是:拋棄阻礙自己發展的缺點,找出自己的優點並善加利用。
意識到“故障門”,開始檢修
布萊爾·辛格在《管好小聲音》一書中把人分成兩類:一類是無意識者,這一類人總覺得自己最可憐,經常認為上天不公平,好事永遠不會落在自己身上;另一類人則是有意識者,他們經常做自我分析與總結,努力找出自身不好的習性並加以改正,因為他們深信自己“有能力創造”。而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基本上也具有管理腦海中“小聲音”的技巧,同時樂於麵對並戰勝自己的恐懼。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嚐試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但成功的總是少數。原因在於失敗者從來沒有仔細探究過壞習慣的成因是什麼,也未曾想過探究背後隱藏的真相。如同過去我沒想過,父親愛喝酒的習慣以及每逢喝醉就會喪失理智、暴力相向的習性,原來早已潛移默化地植入了我的腦海。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告訴自己:“從今以後,絕對不能再把理智交給酒精!”剛開始改正這一缺點的時候,天使與魔鬼的聲音總是輪流出現,一邊說著:“你承諾過不再把理智交給酒精!”另一邊則說:“不喝,豈不是對不起朋友、廠商!”麵對這二者的拉鋸戰,我心裏的焦慮非常嚴重,隻好不斷告訴自己:隻要戰勝過惡魔一次,就有能力戰勝下一次乃至於未來的任何一次!
小心,別因為想象而自我設限!
“小聲音”會經常性地出現,並對我產生幹擾,特別是需要做某些重要決策時,“小聲音”出現得更加頻繁。比如先前有人找我投資新事業,但因為以前有過重大失敗的錯誤經驗,我對於投資這件事便趨於保守,考慮的範圍與因素也更廣,有時腦中還會浮現出財商管理課程老師提示的重點,甚至連讀過的書中的內容也會相繼湧現。這些想法也就成了自我設限的枷鎖,將我緊緊困住,不讓自己邁向成功。
我也發現,某些同樣看過《管好小聲音》的朋友確實從書中得到了某些知識,卻也可能因此鎖住自己。例如,布萊爾·辛格說:“借著跳出自己來處理這些‘小聲音’的問題,你就能自由自在地處理更大的局麵,賺取更多的金錢,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並獲得更大的滿足。”這些朋友確實試圖朝布萊爾·辛格指出的方向前進,但真相卻是:他們隻把概念掛在嘴邊,從未具體落實,因此空有滿腔的熱血與自信,成功仍然距離他們百萬公裏之遠。還有一種人剛好相反,他們總是忙於應付那些“小聲音”,卻不知道如何找出並管理對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以至於無法找出自己的價值,充分發揮潛力。
這也是為何我會認定“不學反而好”,因為如果沒學過這些知識,“成功”是通過你自己去定義的,也就不會有“成功的規則”潛藏在你的腦海中,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你這樣做“違反定律”,那樣做“肯定失敗”。
當你忙於照顧這些想法時,不管你所學到的想法與概念有多好,都已經產生了阻礙作用。尤其是人們對未知的事情總是懷有恐懼,在害怕自己做出錯誤決定時,腦子自然就會去尋找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經驗,或是參考曾經學習過的概念。
成功者自有辦法理出頭緒,並且產生勝利的信心;失敗者剛好相反,他們的情緒總是傾向於悲觀。因此,想要跳出失敗的窠臼,必須先給自己建立樂觀的“體質”,培養源源不絕的自信。
經過這些年的觀察,我發現大部分成功者是樂觀主義者。尤其看過許多成功者的自傳之後,我歸納出他們的人生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一樣充滿挑戰與危機,遭受過許多打擊與挫折。但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勇於犯錯,也從錯誤中學習,懷抱著一定會成功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與調整腳步,直到達成目標為止。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在乎別人對他們的評價。但一般人最害怕的剛好就是這兩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