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讓我們愉快地談談夢想
獻給十九歲時第一次想真正做事情的自己
01
前幾天,微信上有人加我,驗證消息是:我是高老師。我拿著手機的手都忍不住顫抖了起來,這一刻的心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
那一刻是什麼感覺呢?就好像是,你在走了很遠很遠之後,回過頭,發現曾經扶持和教導你的那些人,經過千山萬水,又找到你。
不僅僅是夢想照進現實,而是有人一路見證了你的過去、現在,還和你共同攜手走向未來。在這條被人稱之為單行道的路上,有人和自己同行,是多麼激動的事情。
如果你能夠體會我這種感受,那我真是太榮幸了。
02
坦白講,初中的時候我特別討厭寫作文。
我曾經在日記裏憤恨地寫,作文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討厭最沒用的事情。後來周記上交,當時教語文的高老師看到後,隻批閱了“真情實感”四個字。
本子發下來,我心裏嘀咕,怎麼會這麼寫評語呢?不應該是批評和責罵嗎?當時年幼的我不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隻是想應付每周的作文,更加肆無忌憚地拿著各種作文選摘抄和模仿。
許是看得多了,寫得多了,漸漸地我也開始能夠自己寫出一點什麼,然後被高老師拿在班級上閱讀,也能夠寫出幾個漂亮的句子被高老師誇讚。高老師還在課間喚我到辦公室,親自指導我該怎麼寫應試作文。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場景,是高老師坐在辦公桌前,用手一推我,滿臉笑容地說,你往後站站,那麼高的個子,我抬頭看你脖子累。
03
從那以後,我開始喜歡上寫作,開始期盼老師布置的每一次作文題目,每次考試的作文都認真完成,哪怕是高中每周的小考,寫作文都會一絲不苟。
高中學習任務繁重,每天的功課壓得人喘不過氣,我在縣城的高中借讀,心裏別有一番滋味,無處發泄便托付給了寫作,將自己所有的苦悶和青春期的煩惱全部書寫下來,然後投遞給學校的校報。
那時,期盼的事情便是每月5日發報紙的時候,能夠在上麵看到自己的鉛字,聽到同學交頭接耳討論我的文章,心裏就會有深深的滿足感。這種滿足不是來自文章刊登的虛榮,而是被肯定和認同,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存在感。
自那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我開始嗜書如命,每天寫作,在高二以後,寫了將近百萬字。這些無法被刊登的文字至今都被我完整地保留在書櫃裏,有時看著那些青澀幼稚的情緒,就仿佛是看到了我的曾經。
你肯定明白,如果有一樣東西可以毫無保留地記錄你的曾經,能夠時時被翻閱,就好像是坐上了時光機,一溜煙就回到了那個曾經被描述成無處安放的青春年代。
04
當我出版了第一本書,又出了第二本書後,我組建了OUR團隊,那是一個現在看起來稚嫩的網絡發布團隊,我招募了一些夥伴做電子雜誌,做電子單行本,也做網絡電台,現在我的遠近電台就由當時的網電發展而來。
OUR文化是我和誌同道合的朋友組建的非盈利性的團隊,當時除了我已工作之外,其他的團隊成員都還是學生,等到幾年之後,電子雜誌三周年慶時,所有的夥伴都已經工作了。我曾經和他們打趣說,你看,我們都老啦。
老嗎?我曾經懼怕自己老去,老去意味著沒有了鬥誌,意味著喪失了信心,但現在我卻不怕歲月變遷,雖然年齡在一歲歲遞增,但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卻依然像極了二十歲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