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0世紀歐洲繪畫 三、西方現代派繪畫
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大工業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節奏。美術作為商品走進市場,為藝術發展帶來激烈的競爭。現代藝術家必然要創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自身所處的當代世界,因此藝術的價值觀與傳統決裂了。所有這一切都是隨著社會發展、思潮的演變,緩慢地由量變到質變的。當藝術家麵對當代社會時,畫家著意於精神世界,創造了超現實主義繪畫,這種繪畫以表現反邏輯常理的物象組合展現一個鮮為人知的潛意識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美術中心由法國巴黎轉向美國紐約,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探索和創造,更多地是以注重觀念改變為特點。20世紀50年代興起抽象表現主義,隻重繪畫行為過程而不注重畫麵結果的行為繪畫,體現了美國人自由創造的活力。人們不滿於偶然的發泄和主觀對繪畫的恣意所為,於是就出現了大色域繪畫、構成繪畫等,這些藝術多以冷靜、簡單的大色塊布置畫麵,不摻任何感情的表現。60年代波普藝術登上畫壇,首先風行美國,它使藝術與現代文明互相滲透,讓藝術成為更為普及的交流手段,與現代人的生存息息相關。自70年代後,現代美術完全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格局,藝術家們在更廣泛的層麵上探索藝術和藝術表現。現代美術的發端是由印象派開始的,為了表現自然界豐富的瞬間即逝的光和色的變化,他們忽視或否定了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更是破壞或放棄了西方幾千年完善起來的嚴謹造型,因此衍生出一係列的反叛畫家、畫派,形成了以法國的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主義畫派,以西班牙的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以意大利的巴拉為代表的未來派,以挪威的蒙克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畫派,以法國杜尚為代表的達達主義,以西班牙達利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畫派,以美國的波洛克為代表的抽象主義畫派,以英國的漢密爾頓和美國的沃霍爾為代表的流行藝術(也稱波普藝術),以美國的克洛斯為代表的超級現實主義畫派……。自此以後,數不盡的風格流派,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西方現代美術走進一個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一)野獸主義畫派野獸主義是20世紀初期興起於法國的第一個現代主義畫派,其激進的藝術主張和現代主義思想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西方藝術。該派吸收了東方藝術中的表現因素,以熾熱大膽的色彩,誇張扭曲的造型,改變了西方繪畫模仿客觀物象的傳統。野獸派藝術家認為畫家不應在畫布上照抄自然,而應把自己的觀念和直覺反映在作品中。20世紀初期,為了支持反對學院派保守畫風的年輕畫家,巴黎一些與學院派相對立的畫商,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布羅瓦·沃拉爾德,成立了藝術氣息相對寬容的“秋季沙龍”。在1905年的秋季沙龍展覽上,展出了以亨利·馬蒂斯為首的9名畫家的油畫作品。由於他們的繪畫風格新穎而大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輿論。評論家路易·沃塞爾看到在這些色彩強烈的繪畫作品中間,還有一件模仿意大利早期文藝複興雕刻家多納太羅風格的雕塑,便說:“看上去仿佛多納太羅置身於野獸派的包圍之中!”由此,使這個鬆散的畫家群體得到了“野獸派”的稱號。野獸派作為一場聲勢浩大的現代藝術運動,到1908年以後就偃旗息鼓了。其中大多數畫家在後來的藝術生涯中變得平庸而默默無聞。野獸派在西方藝術史上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但它對現代藝術特別是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野獸派的主要代表畫家有馬蒂斯、德蘭、魯奧等,馬蒂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亨利·馬蒂斯(1869—1954)出生在法國北部卡皮亞區勒卡多鎮一個做醫藥和糧食生意的商人家庭。他在1882—1887年之間學習法律,後來卻放棄了法律界的優越工作,轉而學習繪畫。一開始在朱利安美術預科班從師於布格羅,1892年考入美術學院後,進入象征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莫羅在繪畫中對色彩的主觀性表現影響了馬蒂斯。馬蒂斯從西方文藝複興以來的繪畫主題中汲取營養,創作了大量表現人間天堂或黃金時代的藝術作品。同時,他又在作品中結合了東方藝術的某些因素。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創作的多幅命名為《舞蹈》的油畫作品。這些作品以純度極高的顏色和粗簡的筆觸,勾勒出一些造型誇張的人物,整幅畫麵基本上都用平塗的手法完成,完全放棄了繪畫中的透視關係,這正體現了野獸派的藝術觀念:強調大膽的色彩,簡練的造型,和諧一致的構圖以及強烈的裝飾趣味。1927年馬蒂斯獲得美國卡涅基金會的讚助去美國旅行,在此期間創作的壁畫《舞蹈》是這一係列《舞蹈》作品中最為著名的。而晚年的馬蒂斯因風濕病不能執筆,便以彩紙剪貼製作裝飾性繪畫。(二)立體主義畫派立體主義是20世紀初期出現在法國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被看作是現代藝術的分水嶺。立體派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關注在二維的平麵上表現出三維、四維或更多維度的空間效果,以及從不同的視點觀察物體所產生的時間的持續性。立體主義活躍於1907—1914年之間,其中從1907—1911年被稱為“分析立體主義”。這個時期,畫家主張從不同的視點去觀察物體存在的各個樣子,然後把它們組織在同一個畫麵上,代表作品有《岡沃拉肖像》等。這樣做的結果是物象本身的形態轉化成抽象的形式,從而失去它的自然形態。從1912年開始,藝術家又將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被稱為“綜合的立體主義”。立體派的創始人是畢加索和勃拉克。畢加索(1881—1973年)誕生在西班牙南部的港口城市馬拉加,父親是一所工藝美術學校的繪畫教師。受父親的熏陶,畢加索14歲時就考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的高級班學習。1900年秋,畢加索第一次來到巴黎。1904年之前,由於經濟狀況拮據,畢加索一直生活在下等旅館和貧民區。這期間的作品中總是充斥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因此被稱為畢加索的“藍色時期”。1904年畢加索在巴黎畫了許多以馬戲團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色調中開始出現溫暖的粉紅色,逐漸形成他的“粉紅色時期”。1907年畢加索參觀了塞尚作品的大型回顧展和非洲黑人雕塑展覽,受到展覽的啟發創作了油畫《亞威農少女》,畫中的五個裸體少女都是用幾何形塊麵組成的。幾個月後,勃拉克畫出了他的立體主義作品《浴女》。1908年,當他們首次在獨立沙龍公開展出這些作品時,前來看畫的馬蒂斯也不禁驚呼:“這不過是一些立方塊!”據說這就是立體主義一詞的由來。1909年,阿波利奈爾在一篇介紹這次展覽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這個名詞。在1907—1925年之間的立體主義創作中,畢加索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藝術才華。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空軍為試驗炸彈的威力轟炸了西班牙巴斯庫的一座小鎮格爾尼卡,使2000名無辜百姓喪命。這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動了畫家畢加索。畢加索以這次空襲事件為題材,創作了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國法西斯的暴行。畫麵形象的象征意義是:公牛象征殘暴的法西斯,馬象征悲慘的人民大眾,馬頭上方是一盞代表“夜之眼”的電燈在發光,畫中還有驚恐的婦女,高舉呼救的雙手。畫裏沒有畫飛機炸彈,卻充滿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畫的背景布滿黑暗,那盞光明的燈照射著這血腥的場麵,好似一個冷酷而凶殘的夢魘籠罩著全畫。畫家以黑、白、灰三色為色調對比,強烈中有和諧,運用具象與抽象和超現實等手法結合創作而成,具有結構嚴謹、主題鮮明的浪漫主義精神氣質,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的暴行。畢加索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並且一生都處於變革、試驗、探索和追求之中。他所開創的立體派繪畫風格不僅對當時歐洲前衛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之後的現當代藝術也具有深遠的影響。(三)未來主義畫派未來主義是20世紀初期最先在意大利興起的一種藝術思潮。1912年它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文藝運動,涉及文學、戲劇、美術和建築等諸多方麵,而未來派繪畫隻是其中的一部分。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現代詩人和文藝批評家馬裏內蒂(1876—1944年)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言分為兩部分,其中一方麵對現代工業文明進行了熱情的讚頌,認為科學技術使傳統的時間和空間觀念完全改變,極力主張未來主義應當反映現代機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競爭;另一方麵則對一切舊的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宣稱要徹底掃蕩自古羅馬以來的一切文化遺產。在未來主義的背後也反映出在曆史轉折時期意大利青年知識分子的彷徨不安,以及社會思想中的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1910年3月8日,畫家波菊尼、巴拉、盧索洛、卡拉等人在都靈市的奇亞列拉劇場發表了《未來主義畫家宣言》,4月初又發表《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從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主義畫家的藝術技巧在本質上來源於立體主義。1911年塞維裏尼介紹了畢加索和勃拉克的最新繪畫技法,即幾何形和多視點的畫麵構成,以及表示速度和時間連續運動特征的表現技法。未來主義的首次展覽於1911年4月30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行。同時,展覽中還展出了一部分兒童繪畫作品。未來主義在歐洲的其他國家以及南美洲廣為傳播,宣傳並配合了當時激進的革命運動。馬裏內蒂運用自身的影響支持墨索裏尼的法西斯黨奪取政權,波菊尼和聖特利亞在1916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場上不幸犧牲。一戰結束後,未來派運動也隨之消沉。未來派繪畫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也沒有像立體派那樣對現代派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未來派的代表畫家巴拉(1871—1958年)創作了大量反映連續運動過程的作品,如1912年所作的《鏈子上一條狗的動態》。畫麵以一係列重複的形體表現了一隻奔跑的狗,在畫麵上半部分截取了一段女人的裙子和腳,巧妙地將女人一連串的走動凝縮成一個個交替變化的扇形,狗的腿和不斷搖晃的尾巴,以及人的腳都呈現出虛虛實實的疊扇形,產生一種似真似幻的運動感和韻律感,給觀者留下新奇深刻的印象。(四)表現主義畫派表現主義是20世紀早期以德國為中心流行於北歐的一種藝術流派。表現主義思潮涉及文學、音樂、詩歌、戲劇等多個文化領域,它強調藝術家的主觀表現和感情色彩,對表現對象進行誇張、扭曲的變形處理。表現主義藝術興盛於德國,與兩個藝術團體關係密切:德累斯頓的橋社社團和慕尼黑的“青騎士”俱樂部。表現主義之所以興起於德國,是因為當時急劇膨脹的備戰體製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精神危機,兼而受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和斯泰納神秘主義的影響,致使表現主義藝術家往往從自身的小資產階級局限性出發,醜化和扭曲人的精神世界,追求一種怪誕的、畸形的表現,但卻從側麵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孤獨、失魂落魄和恐懼心理。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蒙克(1863—1944年)雖然是挪威人,但長期生活在德國的柏林,對德國表現主義有非常重要的影響。1863年12月12日,蒙克出生在挪威的洛頓城,童年時父母就去世了,這在蒙克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陰影。蒙克表現疾病和死亡的作品中,很多都涉及他不幸的童年生活。1882年蒙克進入克裏斯蒂安工藝美術學校開始學畫。1885年他來到巴黎,結交了高更和勞特累克,並且參加了新藝術運動的設計活動。就在這一時期,他逐漸放棄原來的自然主義繪畫風格,轉向表現主義畫風。1892年到柏林後,經常與象征主義作家普斯貝佐夫斯基、劇作家斯特林堡共同探討尼采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這加深了他作品中的主觀性和悲傷苦悶的情緒。1893年蒙克創作的《呐喊》(圖4-12)便反映了這種精神狀態:畫中的人物睜大眼睛,神色慌張,恐懼般地驚呼,反映了20世紀初期歐洲資本主義社會潛伏的精神危機帶給人的內心空虛以及道德淪喪。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表現了一些神態憂鬱或表情恐慌的人物,而且在作品中他運用了扭曲的線條和神秘的色彩。如作品《憂鬱》,就是通過醜化生活本身,而表現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1908年由於長期的精神壓抑,蒙克患了精神分裂症。1910年回到祖國挪威定居後,才使他的思想情緒穩定下來。(五)達達主義畫派達達主義藝術運動是1916—1923年間出現於法國、德國和瑞士的一種繪畫風格。代表人物有阿爾普(法)、特裏斯坦·查拉(羅馬尼亞)、馬克斯·恩斯特(德)、奧托·狄克斯(德)、馬塞爾·杜尚(法)等,是達達主義的創始人。達達主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通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現真正的現實。達達主義的倡導人是羅馬尼亞人特裏斯坦·查拉。1916年,查拉在瑞士蘇黎世與一些青年詩人組成文藝小組,他們翻開一部字典,用手隨便一指,恰好指到“dada”(達達)這個字,就用它命名,意為空靈、糊塗、無所謂;法文原意為“木馬”。它采取了嬰兒最初的發音為名,表示嬰兒牙牙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宣稱作家的文藝創作,也應像嬰兒學語那樣,隻表現感官能感觸到的印象。有人還作過進一步的解釋:“達達,即什麼也感覺不到,什麼也不是,是虛無,是烏有。”達達主義的目的和對新視覺幻象及新內容的願望,表明了他們在以批判的觀念重新審視傳統,力圖從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脫出來。達達破壞的衝動給當代文化以重要的影響,成了20世紀藝術的中心論題之一。達達主義者的行動準則是破壞一切。他們主張否定一切,破壞一切,打倒一切,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某些青年的苦悶心理和空虛的精神狀態。達達主義雖然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終因精神空虛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學生抬著象征“達達”的紙人,把它扔進塞納河“淹死”,以表示對達達主義的憎恨。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的成員舉行最後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潰。杜尚(1887—1968年)出生於法國盧昂附近的布蘭維爾,他的外祖父、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都是美術家。杜尚15歲時就已掌握熟練的繪畫技巧。17歲赴巴黎入朱利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18歲時曾短期入伍,一年後重回巴黎“獨立美術家沙龍”和“秋季沙龍”。杜尚在畫風上受多方麵影響,他曾喜歡納比派畫家和野獸派、立體派。1915年杜尚來到美國紐約,他對美國的“機器文明”很感興趣,他說:“紐約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此後他往返於美國和法國之間,宣揚達達主義,創立了美國達達主義藝術,不久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美術品種,即現成品美術。1917年2月紐約獨立美展展出杜尚送展的一件尿鬥,題名《泉》(高33.5cm,瓷器,美國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引起轟動。當它展出時,有些評論家指出這件作品是剽竊,因為它是工廠生產的現成工業品。杜尚書麵答辯說:“這件《泉》是否我親手製成,那無關緊要。是我選擇了它,選擇了一件普通生活用具,予它以新的標題,使人們從新的角度去看它,這樣它原有的實用意義就喪失殆盡,卻獲得了一個新的內容。”這件藝術品的問世表明達達主義對傳統文明的否定,同時展現出它的意義在於將生活中現成品提高到藝術品的高度加以肯定。1919年在巴黎買了一幅《蒙娜麗莎》印刷品,用筆在她的嘴上畫了山羊胡子,成為《有胡須的蒙娜麗莎》,並題上《L·H·O·O·Q》幾個字母。這種做法本質上是對傳統文明的否定。1965年他又買了一幅《蒙娜麗莎》印刷品,未作任何加工,隻題上“她的胡子剃掉了”字樣。杜尚一直夢想使自己的藝術直接與人民接觸,可悲的是當人們看了他的藝術品後無動於衷,最後他承認自己錯了。(六)超現實主義畫派超現實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的一種藝術流派和文化思潮,跨越了文學和藝術多種領域。其哲學基礎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柏格森的“生命衝動”理論,但對超現實主義繪畫產生直接影響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超現實主義繪畫在創作方法上形成“偏執狂批判”和“心理自動化”兩大體係,其理論依據就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和戀母情結學說。“偏執狂批判”是指畫家通過挖掘內心的潛意識,把毫不相幹的事物硬湊在一起,如將鞭毛蟲與自行車同時放在一張作品中,製造出一種夢幻的藝術效果。“心理自動化”則是追求一種下意識或無意識的隨意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異想天開,藝術家的創作不受任何理性和邏輯的約束。超現實主義畫家喜歡表現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場景,所以我們會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一係列隻有在夢境中才可能出現的荒誕內容。1924年11月,《文學》雜誌上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這份宣言由布列頓起草,下麵有詩人保羅·艾呂雅和本傑明·佩雷等的簽名,也被稱為《第一次宣言》。宣言以詞條的形式為超現實主義下了定義:“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製,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從191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69年。其中主要的代表畫家包括恩斯特、米羅、馬格利特、唐吉和達利等。達利(1904—1988)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人物。他出生在西班牙北部的小城菲蓋拉斯,父親是一位職業公證人,愛好美術和音樂。達利小的時候就顯露出驚人的繪畫天賦,1921年考入馬德裏藝術學校,學習期間就對巴黎畫壇的前衛運動比較關注,並嚐試著以點彩和立體主義的表現技法作畫。1927年達利來到巴黎,兩年後就開始創作超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尤其擅長運用偏執狂批判的方式作畫。1931年創作的《記憶的永恒》就是此階段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畫麵上描繪了一些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發生聯係的物品,如把鍾表和眼睛放到一起,上麵還有螞蟻在爬行。這些荒誕而真實的事情隻有在夢境中才會發生,並且隻有用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才能解讀。達利還創作了《內戰的預感》、《捕殺金槍魚》等作品,都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七)抽象表現主義畫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紐約出現的抽象表現主義是20世紀從美國本土產生的最具代表性的畫派,也標誌著美國的現代藝術開始影響歐洲的前衛藝術。20世紀30年代,許多著名的歐洲現代藝術家來到美國定居,如杜尚、達利、米羅以及著名的抽象畫派畫家康定斯基、蒙德裏安等。他們將前衛的抽象繪畫,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藝術帶到了美國,直接影響了美國的青年藝術家,促使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產生。該派在美國迅速成熟,並對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