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的皮膚出問題了
皮膚包裹全身,是自身保護的天然防線,有抵抗疾病的作用。健康的皮膚,柔韌而富有彈性可以伸張,形狀不固定。皮膚在人體不同部位,其厚薄不同,如眼瞼皮膚最薄,手掌和足底皮膚最厚。不同種族的人,皮膚顏色不同,對同一個人的皮膚,因年齡、氣候和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而起變化。例如,老年人皮下脂肪和皮膚中水分減少,而出現皺紋;冬季皮膚幹燥,易粗糙,夏季則較為滋潤;如塗上油脂,保留水分,則皮膚豐潤變白。如遇細菌、病毒、寄生蟲、外傷、腐蝕刺激物品的侵襲而損傷、感染,則會使皮膚變形,產生皰疹與斑點,會使皮膚變色或脫落。
內在的全身性疾病,也會使皮膚發生變化,出現類似皮膚病樣的斑疹、丘疹,則需仔細觀察,不可誤診為皮膚病。這一點十分重要。
皮膚色素異常
皮膚色素,主要是由位於表皮的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而成的。黑色素細胞在皮膚中的含量及其產生黑色素多寡分布的範圍決定了皮膚的顏色。這是先天的遺傳因素所決定的。而後天的某些因素,如日光照射、電子輻射、凍傷、燙傷、皮膚外傷的病變及各種中毒等,都可導致局部或全身皮膚色素的變化。因此,皮膚色素異常,就有先天和後天兩大因素。
白化病
表現為全身皮膚缺乏色素,呈乳白色或粉色。正常人日曬後,皮膚紅腫或起皰,皮膚色素加深。但患白化病者則不會被曬黑。這種病是一種遺傳因素,多係有一定的血緣,如近親結婚。此病無法治療,隻有多注意保護皮膚、眼睛避免日曬。
斑白病
為身上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邊界清楚的成片的色素脫失性的白斑。這種白斑,可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長,白斑區也會增大,但不會消失和縮小。斑白外的皮膚色素正常,這也是一種先天遺傳性疾病。
白癜風
白癜風的表現與斑白病類似,也是在皮膚上出現不規則的大小不等的邊緣清楚的色素脫失斑,白色。患者沒有任何自覺不適。此病多發於中青年以後,有家族性發生的傾向,與遺傳有一定關係。有的人精神受到嚴重刺激後,或患糖尿病、惡性貧血、胃酸缺乏或甲狀腺功能亢進者容易發生。熱帶地區較寒帶地區發病率高。
接觸性皮炎
這是由於接觸某種物質或戴橡膠手套所引起的局限性皮炎。其病變範圍、大小與接觸異物麵積一致,如穿塑料托鞋,或戴橡膠手套,而引起腳背部或手部與接觸麵一致的局限性皮炎均屬接觸性皮炎。
發炎後白皮病
這是由於炎症或損傷破壞了表皮深層的黑色素細胞而出現的白斑。如燒傷、燙傷、銀屑病、顯性紅斑狼瘡、帶狀皰疹等病之後都可發生的白斑。
白色糠疹
最常見於兒童或青少年麵部、頸部,也有見於上臂和肩部或其他部位。這種病,一般無症狀,數月或數年可自愈。
花斑癬
俗稱“汗斑”,是皮膚淺表真菌病之一。常見於胸部、背部、腋下或頸部、腹部、股部等處。此病多發於中青年人,特別是多汗的男青年。花斑癬是一種皮膚病,由花癬菌感染的,所以,要勤洗衣褲和洗澡。
老年性白斑
年過45~50歲易發生。白斑隨年齡增大而增多,是一種老年性白斑,所以也是一種衰老的象征。
雀斑
雀斑為臉部皮膚色素改變所致。往往在6~7歲以後就逐漸出現,呈淡黃色、黃褐色或褐色的斑點。小如芝麻,大如米粒,在麵部皮膚呈對稱性分布,尤以顴部最多,偶爾見於頸、肩及手背部。無自覺症狀,隻影響美觀。
有一種色素沉著與胃腸息肉綜合征有關。患者口周圍密集雀斑,甚至在口腔內黏膜上、手指和足趾上也可見色素沉著。這種多發性胃腸息肉的病人容易發生出血,腸套疊、腸痙攣、腸梗阻等並發症,少數人會惡變成癌症。
黃褐斑
也稱“肝斑”。發生於麵部,呈對稱性地分布於前額、眼眶周圍、頸部、口周、鼻部等處。黃褐斑多發生在青春期以後的婦女,男性也有發生。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不少婦女妊娠期發生,分娩後消退。有些婦科病也可伴發,如月經不調、痛經、慢性盆腔炎、卵巢炎等。亦可見於長期服用黃酮類避孕藥的婦女。有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腸疾病、慢性肝病、結核病或惡性腫瘤等患者,也可出現黃褐斑。
艾迪生病
特點是皮膚黑色素沉著深,患者有乏力倦怠、低血壓、頭暈、心悸、惡心、腹瀉、食欲減退、陽痿、閉經等繼發性多髒器係統功能紊亂或減退的表現。
黑色棘皮病
這是一種特異的局限性皮膚色素沉著。常發生於腋窩、頸部、乳房、腹股溝、大腿內側、臍窩、外生殖器及肛周等身體皮膚較為柔軟的部位。本病有良性與惡性之分。發生於幼少年期多為良性,發生在成年人中的多為惡性腫瘤,故多為惡性型。黑色棘皮病,並發癌瘤首發部位是胃腸道、肺以及乳腺,其次是膽囊、胰腺、子宮、卵巢等處。
常見的皮膚病
黑褐色斑點皮膚
腋下、腹股溝、頸部與臍周圍等處的皮膚,如出現黑褐色斑點,或有絨毛狀的損害,常見於胃癌(也稱黑棘病),也可見於腦垂體異常、抗胰島素性糖尿病和肥胖病。
紅斑皮膚
猩紅熱可在全身出現密集的紅斑點,壓之褪色,重時為出血性,腕肘處皮膚成深紅色條線。
紅斑掌心
手掌皮膚出現紅斑(肝斑),蜘蛛痣或呈星形血管擴張,且麵部皮膚有色素沉著斑(肝性黃褐斑),說明患有肝硬化等肝病。掌心腳心出現色素痣,或黑色斑疹,可見於胃腸息肉病者。如口唇黏膜損害,則為皮膚黏膜-腸息肉綜合征。
黃色丘疹皮膚
中老年人,頸部、腋下和腹股溝處,皮膚出現黃色丘疹,可能內髒發生血管栓塞性病變,或眼部發生異常。
紅色丘疹皮膚
麻疹病人,皮膚上出現紅色丘疹,如芝麻、米粒大,可融合成一片,嚴重時為出血性,出疹7天後會消退、脫屑。風疹病人,出現丘疹,一天內遍布全身,數天後自退。
魚鱗病
魚鱗病為顯性遺傳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雙下肢膝關節以下皮膚呈魚鱗狀。故名魚鱗病。成年人皮膚突然發現魚鱗狀斑紋與遺傳無關。如遇皮膚上出現一圈圈花紋或皮膚幹燥、粗糙,並伴有瘙癢,則可能內髒患有惡性腫瘤、淋巴瘤等。
玫瑰疹皮膚
傷寒病人常有此皮疹,前胸或上腹部出現暗紅色斑疹,疹塊略高,壓之色退,反複發生。副傷寒也有此疹,數目多,疹塊大,呈膿皰。風濕熱病人,則可見環形紅斑,並有皮下結節,為結節性紅斑。
瘀點、白斑皮膚
多種疾病可以出現皮膚與黏膜上瘀點,如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回歸熱等。孩童患有寄生蟲病,則麵部出現白色斑塊,為蟲斑。
皮膚膨脹
手指或腳趾末端腫大,其皮膚膨脹或鼓槌狀,稱槌狀指。常見於肺部慢性疾病、先天性心髒病、肝硬化、慢性氟中毒和血液病等。
皮膚瘙癢
瘙癢是皮膚科的常見的症狀之一。皮膚瘙癢分為全身性和局部性瘙癢兩種。全身性瘙癢與氣溫、季節、環境、食物、妊娠、藥物過敏有關,尤其是全身性疾病有關,例如患了糖尿病、肝病、腎病、寄生蟲病和內分泌功能代謝紊亂。局部性瘙癢,如陰囊瘙癢、與局部多汗又不透氣有關,也可能是皮膚擦傷,缺乏維生素類有關;肛門瘙癢多與蟯蟲、直腸炎和外陰部濕疹有關;女陰瘙癢是婦科最常見病,一般由於白帶過多,陰道炎、妊娠、泌尿係統感染、淋病、肝病、腎病和糖尿病等有關。蟲咬皮炎、濕疹和蕁麻疹等皮膚病均可引起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