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0年6月時,因為“痞客邦”(PIXNET)的邀約,參加了一場由文憲主講的“高績效團隊與領導”課程,他談到了“改變”,當時我聽了真是心有戚戚焉。
就像文憲在書中所說,在改變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認定:我的性格就是這樣。在我看來,性格或許不能徹底改變,但如果知道自己的缺點而努力去控製,慢慢練習在突發事件時穩定情緒,並積極嚐試改變行動,不就是個得分的契機嗎?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談到過“創造性破壞”的意義,為了生存,為了讓自己贏這場比賽,每家公司、每個人都必須尋求進步,帶動創新,因此“打破均衡,就是創新”也就是行動的開始。
任何人,在應對各種環境時,能夠適時地調整心態,從一開始觀察、沉潛,進而帶動他人一起進步,這就是改變行動的進程。任何公司,在麵對競爭者的出現、市場或環境的變化時,嚐試創新的政策,打破以往平衡的狀態,也是種改變。
改變可能沒有結果,可能徒勞無功,甚至做錯,讓你受傷,但不行動絕對不會有更好的結果,日子一久,或許連現狀都保不住。拒絕改變、拒絕創新,就是拒絕進步,隻會更壞,不會更好。沉迷在舒適圈中不變、迷戀過去不變、害怕變壞不變,都是進步與創新的敵人。
文憲是一位很有行動力的人。他不止於呼喊口號,而是先對一般大眾的困境感同身受,接著運用專業與自身的魅力,或潛移默化,或曉之以理,引導人們“自願”走上“改變”之路。他是一位認真的工作者,也絕對是一位優秀的教練。
看完文憲的書,猶如看完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書,發現“改變”與“創新”原來這麼簡單,隻消一個念頭、一個行動,就能讓未來如此不同。
自 序
看書有點心動,看完馬上行動
內容不要冷凍,改變才會成功
我是謝文憲,學生都叫我憲哥,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
曆經20年的職場曆練之後,有了一點小小的成就,這些成就,都源自“行動”二字。
就讀台灣逢甲大學企業管理係的時候,我一改原先被動的心態,讓自己變得更加正麵、積極,大二下學期便當選我們這個全校最大係的學生會會長,成功開啟了我絢爛的大學生活。
畢業後,經過三年的人力資源與采購的職場曆練,我竟然跌破眾人眼鏡,選擇跳出舒適圈。挑戰房地產領域的純業務工作。三年後,我獲得了“十大中介經紀人”的殊榮,1999年,還作為台灣地區代表之一,到祖國大陸進行兩岸第一次官方的房地產專題演講與交流。
2000年,我不怕死地跳進外商電子量測儀器業翹楚——台灣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選擇麵對英文障礙,挑戰自我。在麵對種種壓力,曆經行動轉折點後,我於2004年拿下安捷倫科技全球最高榮譽——總裁獎(President Club)。
2006年7月,我選擇進入專業講師領域,決定貢獻所學給後進晚輩。未料,不到兩個月後的一次坐骨神經壓迫宿疾,讓我差點放棄自己。發病後,我坐著輪椅從上海起飛,自香港轉乘回到台灣,講師人生從此急轉直下。隨後,我在家臥病超過半個多月,事業到達穀底。那時,我才體會了健康的重要。那段時間,我開始在家研究博客與身體複健之道,待身體漸漸康複後,博客隨即開張,並聽從醫生建議開始重拾遊泳技能。連續21天,天天挑戰體能極限,讓遊泳成為我的習慣。現在我的遊泳新人生,就是我體能與事業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