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2 / 3)

6.淨灌溉需水量預測

各種作物的灌水定額是計算綜合淨灌水定額和各支渠係統的淨灌溉需水量的基礎。各典型田塊所代表的麵積以及該類田塊所需要的灌水定額均已知,故淨灌溉需水量可知。

7.毛灌溉需水量預測

根據淨灌溉需水量分析毛灌溉需水量可按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1)各片淨灌溉需水量除以田間水利用係數,得該片實際淨灌溉需水量;

(2)實際淨灌溉需水量減去當地小型水庫、塘堰、河壩等供水量,得需引進的淨需水量;

(3)各片淨灌溉需水量分別除以該片的渠係水利用係數,得各片毛灌溉需水量;

(4)將各片毛灌溉需水量相加,得總的毛灌溉需水量。

(三)實時灌溉預報所需要的資料或信息

(1)基本資料。包括灌區名稱,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質條件;各代表田塊及各片聯係方法;作物種類,種植麵積等,這一類資料一般不量化,隻是校核模擬結果和掌握總體情況。

(2)實時資料。包括前一時段和下一時段(預測)的天氣類型,降水量,上一時段逐日主要氣象因素(修正參考作物需水量);作物生育階段,綠葉覆蓋百分率動態;田間水分狀況,渠道水情,水源水情,地方小型水庫,塘堰水情最新信息等。

(3)季節資料。包括灌溉作物麵積及分布情況(含分區及分類),作物品種,播種日期,一般收割日期,適宜田間水分上、下限;地下水補給量、自由排水通量及滲漏量計算參數;各種作物在不同生育階段要求的放水延續時間;土壤水分常數等。

(4)工程資料。包括田間水利用係數,渠道(係)水利用係數,輸水距離,渠道養護狀況,流速,小型塘堰分布等。

(四)實時灌溉預報主要數學模型

無論是修正田間初始水分狀況,或是預測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額,其基本運算是田間水量平衡。在不同條件下,旱作物田間水量平衡基本方程為:

Di=0,當Di-1=0,Poi+Ii+Ki>ETi時,或Di-1>0,Poi+Ii+Ki≥ETi+Di-1時

Di-1,當Ei>Poi+Ii+Ki,ETi≤Wi+Poi+Ii+Ki時

Di-1+ETi-Poi-Ii-Ki,當Poi+Ii+Ki>ETi,Poi+Ii+Ki<ETi+Di-1時

或Poi+Ii+Ki≤ETi,Tdi>TD時

或Poi+Ii+Ki≤ETi,CC≤10%時

Di-1+ETi-Poi-Ii-Wi,當Tdi≤TD,CC>10%,ETi≥Wi+Poi+Ii時

(522)

Poi=β·Pi(523)

Ki=e-nH·ETi(524)

Wi=1000·K0/(1+K0·α·Tdi/hi)(525)

式中,Di、Di-1-分別為第i、i-1天計劃濕潤層內相對於田間持水率狀態時的土壤水分虧缺,mm;ETi-第i天實際作物蒸發蒸騰量,mm;Pi、Poi-分別為實際的和滲入土壤的(包含深層滲漏)降水量,mm;Ii--第i天灌水量,mm;Ki-第i天地下水對根層的補給量,mm;Wi-第i天計劃濕潤層內自由排水通量,mm;Tdi-從飽和狀態下(TD=1)達到第i天土壤含水率水平的排水天數,d;Td-從飽和狀態下,重力水全部移出計劃濕潤層的天數,當計劃濕潤層大於0.6m時,Td一般為2~9d,土壤愈密實、黏重,TD愈大;CCi-第i天作物綠葉覆蓋百分率,%;β-降水徑流係數;n-經驗值,對砂土、壤土、黏土分別取2.1、2.0、1.9;H-地下水平均埋深,m;K0-飽和水力傳導度,m/d;α-經驗常數;hi-第i天計劃濕潤層深度,m。

對於水稻作物,水量平衡基本方程為:

HWi=HM當HWi-1+Pi+Ii-ETi-Si≥HM時

HWi-1+Pi+Ii-ETi-Si當HWi-1+Pi+Ii-ETi-Si<HM時(526)

式中,HWi、HWi-1-分別為第i天,i-1天稻田水層深度,mm;HM-稻田允許最大蓄水深度,mm;Si-第i天稻田深層滲漏量,mm;當HWi<0時,盡為自由排水通量,mm;當HWi>0時,取平均值;其餘同前。

幹渠首的毛灌溉需水量計算式為:

MG=∑jj-1(MBNj/η田-LSj)/η渠係(527)

式中,MG-幹渠首的毛灌溉需水量,m3;MBNj-第j支渠係統淨灌溉需水量,m3;η田-田間水利用係數;LSj-第j支渠係統內當地地麵徑流可供水量,m3;η渠係-幹、支、鬥、農渠係水利用係數。

在動態用水計劃中,LS是最重要的參數之一。但在實踐中,LSj往往不易簡單確定。根據以往經驗,各幹渠係統可以報告各時段計劃使用地方水源的5種情況,即全部使用當地水源、大部分使用當地水源、水庫水源與當地水源大致各用一半、主要使用水庫水源以及全部使用水庫水源。因此,相應的當地水源供水量占該時段灌溉用水量的權重為1.0、0.75、0.5、0.25和0。那麼:

MG=∑Ii=1MBNi(1-LSPi)/η水(528)

式中,LSPi-第i支渠或鬥渠係統內當地水源供水量權重係數;η水-該渠係灌溉水利用係數。

(五)實例

由於16個處理的土壤水分常數采用相同值,認為作物覆蓋百分率相同,故難免產生誤差。因此,少數處理(TIR、TS175、TP150)的標準差及偏差稍大。

經采用實測資料檢驗後,該程序被用於蘇格蘭17個大型農場1993年灌溉預報服務。典型田塊逐日土壤水分虧缺預測值及實際灌溉日期、灌水定額。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際灌溉日期正好發生在土壤水分虧缺達峰值時且灌水定額基本與灌溉預報所預測的數值相符。

二、中長期灌溉用水計劃

計劃用水就是有計劃地進行蓄水、取水(包括水庫供水、引水和提水等)和配水,無論是大、小灌區都要實行計劃用水,做好用水管理工作。實行計劃用水,常規的做法是在用水之前根據作物高產對水分的要求,並考慮水源情況、工程條件以及農業生產的安排等,編製好用水計劃。在用水時,視當時具體情況,特別是當時的氣象條件,修改和執行用水計劃,進行具體的蓄水。取水和配水工作。在用水結束後,進行總結,為今後更好地推行計劃用水積累經驗,這種作法,實質上是先編出一套“靜態用水計劃”,以它作為水源供水和渠係水量調配的基礎,灌溉時,視當時的實際情況,臨時修改計劃。在編製中期(一般為月)和長期(年或季)灌溉用水計劃時,無論采用計算機或是手工運算,其原理和方法相同。

(一)中長期灌溉用水計劃編製

用水計劃是灌區(幹渠)從水源取水並向各用水單位(縣、鄉、村或農場)或各渠道配水的計劃。編製用水計劃時,先分析水源的水量、水位情況和灌區可能的需水情況,並進行可供水量與需要水量的平衡分析計算。通過調整、修改,確定取水計劃,即計劃年內的灌溉麵積、取水時間、各時期內的取水水量、取水天數和取水流量等。在灌區(幹渠)取水計劃的基礎上,再具體計算各級渠道的配水計劃。

1.水源情況分析

對於水庫灌區,其取水計劃就是水庫的年度灌溉供水計劃,在其他課程中學習,以下僅扼要敘述引水(或提水)灌區水源情況分析方法。

(1)水源供水流量的分析。主要是確定計劃年內的徑流總量及其季、月、旬(或5日)的分配,即水源供水水量或流量的過程,目前采用的確定方法主要有成因分析法、平均流量法和經驗頻率法等幾種。

成因分析法是利用實測資料,從徑流成因上分析一些氣象、水文因素與水源徑流的關係,建立相關圖(例如,建立降水徑流相關曲線等),據此再按選定的各階段氣象、水文域降水資料來確定河流的徑流過程。

平均流量法根據多年實測資料,按日平均流量,將大於渠首引水能力的部分削去,再按旬或5日求其平均值,作為所擬定的水源供水流量,方法較簡易,多用於中小型灌區。

經驗頻率法中以采用分段假設年法或分段實際年法較多,其階段的劃分,一般根據作物生長期、氣候變化情況以及水源年內變化規律,將全年劃分為2~3個階段,或分析全年中某一階段。如北方劃分為春灌、夏灌,南方取水稻灌溉期,或分為泡田期、生育階段灌溉期等。分段假設年法係將該階段內多年實測流量,按旬或5日平均後依遞減順序排列,取相應於所選頻率的旬或5日流量,作為該階段內各旬(或每5日)的水源供水流量。分段真實年法係將曆年該階段的平均流量依遞減順序排列,取所選頻率的年份,以該年內各旬(或每5日)平均流量作為水源供水流量。

(2)水源含沙量的分析。對於從多沙河流引水的灌區,為了防止渠係淤積,在超過允許限度的高含沙量時,往往要停止引水或進行其他安排(如引洪淤灌等),故要分析不同含沙量的出現次數、日期及延續時間。其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分段真實年法,也可采用與水源流量相同年份的含沙量資料。

(3)渠道可能引(或抽)入流量的確定。低壩引水灌區,當水源供水流量大於渠首引水能力時,即以渠首引水能力為可能引入流量;當河源供水流量小於渠首引水能力時,以水源供水流量為可能引入流量。無壩引水和抽水灌區,還要根據水源水位與引(抽)入流量的關係來考慮各階段可能引(抽)入的流量。若有幾個相鄰的灌區在同一河流上引水,要依統一安排的河係分水比例來確定各灌區引水流量。

2.作物蒸發蒸騰量分析預測

在製定中長期灌溉用水計劃時,隻能采用回歸預測技術來預測作物蒸發蒸騰量,如該地區沒有實測作物蒸發蒸騰量資料,可據作物蒸發蒸騰量等值線圖預測分析作物蒸發蒸騰量。

目前,各地已分別繪製了參考作物需水量及主要灌溉農作物蒸發蒸騰量等值線圖。根據氣象預報所確定的水文年份,查相近頻率的蒸發蒸騰量等值線圖,可大致確定下一年度不同時期、不同作物品種的作物蒸發蒸騰量,然後按水量平衡原理確定灌溉製度。這種方法雖稍粗,但簡便,且對於缺乏實測作物蒸發蒸騰量及灌溉製度資料的地區尤其方便。

3.作物灌溉製度預測

為了經濟地利用水利資源和有效地進行灌溉,在進行作物灌溉製度預測時,在合理灌溉製度的模式下,宜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根據過去的灌溉科學試驗資料確定。如果灌區積累了一定係列的灌溉製度試驗資料,根據氣象預報,先預測下一年度的水文年份,然後,將過去水文年份頻率相近的實際年作為代表年,根據該實際年份的實測灌溉製度經調整、修改後,作為下一年度的作物灌溉製度。目前,我國有近500個具有一定規模(試驗設備、技術力量、試驗項目)的灌溉試驗站,積累了大量的作物蒸發蒸騰量及灌溉製度試驗資料,隻要資料的係列較長(10年以上),在實踐中注意原試驗的條件,同時注意分析相似水文年份之間的各種可能差異,該方法比較可靠。

(2)按水量平衡原理確定。

由於作物蒸發蒸騰量(騰發量)已通過相應的預測技術得出,降水量可通過氣象預報得到,而在一定條件下(土質、地下水位、作物種類等)可以確定滲漏量(水稻)或地下水補給量(旱作)。以合理灌溉模式所確定的農田水分狀況上、下限為準(水分狀況處於下限時進行灌溉,灌至上限時停灌,降水時,若水分狀況超過上限需排水),進行水量平衡分析,即可得出灌水時間、灌水次數、灌水定額及灌溉定額。

按照上述方法所製定的灌溉製度,由於天氣預報誤差和相似水文年份之間降水量的分配差異,尚需在實踐中完善、補充。即掌握看天、看地、看作物的原則。

看天:就是看當時當地的天氣變化、降水量多少,來決定灌水的時間和灌水量的多少。例如,天氣幹旱,氣溫較高,這時田間水分蒸發較快,就要及時地灌水,灌水量可稍大一些;如果在雨季或雨季來臨前發現缺水,這時灌水量可以小一些。又如,根據作物生理要求需要灌溉,但正遇到有風天氣,灌水容易引起作物的倒伏,可以考慮推遲灌水;相反,有時從作物生理考慮並不需要灌水,但為了防止霜凍或受幹旱熱風的危害,就要提前灌水。

看地:對旱作物就是看土壤墒情(即土壤含水率情況);對水稻就是看田麵水層和土壤幹濕情況。例如,旱作物各生育期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同,這就要根據當時、當地土壤中的含水情況來確定灌水時間和灌水量的大小。水稻在各生育期對田麵水層的要求也不相同,有深有淺,或濕或幹,這也要看當時田麵水層情況來決定是否灌水,灌多灌少。另外,無論是旱作物或水稻,還要看田地的土質、肥力、位置和地下水位高低等來確定灌溉製度。如黏性土壤的保水能力強,灌水次數可較少,一次灌水量可稍多些,砂性土壤的保水能力差,則灌水次數要多一些,每次的灌水量小一些,以免水分和養料的流失。如深耕、肥足、團粒結構多的土壤,土壤保水能力強,蒸發損失小,灌水間隔時間可以長一些。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每次灌水量不宜過大,以免發生深層滲漏,導致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過濕或鹽堿化現象。南方丘陵地區的崗、畈田,位置較高,地下水較深,一般灌水次數要多一些;衝壟田的位置低,地下水較淺,有的甚至常年積水不幹,形成爛泥、冷浸田,土溫水溫很低,則要以排水為主,采用濕潤灌溉並加強曬田。

看作物:作物在各生育期對水分的要求不同。因此,灌水時,必須看作物的生育時期。例如,棉花的花鈴期,冬小麥拔節以後到灌漿期,水稻的拔節孕穗和抽穗開花期,對農田水分反映極為敏感,對水分條件要求較高,一般稱為作物需水的“臨界期”,灌水時,一定要注意掌握這些時期的田間水分狀況,發現不足,要及時進行灌水,以免受旱,影響增產。另外,還要觀察作物各生育期正常生長的長相和缺水的外部表現,如莖葉顏色的濃淡、組織的蒼老瘦小或肥嫩粗大,植株的高矮和生長速度,花子的大小,葉片的厚薄、挺直或萎蔫以及田間通風透光和有無倒伏危險等情況,作出判斷,適時適量地進行灌水。

必須指出,看天、看地、看作物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係,辯證統一的。確定灌溉製度,要把三者結合起來考慮。但有時,也可能某一矛盾比較突出,另一矛盾比較隱蔽或互為對抗。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麵要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必要的灌水,另一方麵要注意防止可能發生新的矛盾,灌水又不宜過度。例如,小麥抽穗開花是需水的關鍵時期,在北方正值降雨較少、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的時期,一般都要灌一次水。但如果灌水量過大,就容易引起倒伏。因此,一方麵要防止小麥缺水,及時進行灌水,同時要注意防止倒伏,掌握適量的灌水。

4.灌區灌溉需水量預測

我們所製定(或預測)的作物灌溉製度,是指必須保證作物正常生長所采取的灌排措施,考慮灌溉麵積,作物種植比例,由土壤條件、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條件、輸水距離以及管理水平所決定的水的利用係數後,才能知道什麼時間水源(渠首)需要放(供)水,放(供水)多少水。

在某一時段內,全灌區可能不止一種作物需要灌溉,其綜合灌水定額(某一次灌水),是該時段內各種作物灌水定額的麵積加權平均值,即:

m綜,淨=a1m1+a2m2+a3m3+……(529)

式中,m綜,淨-某時段內綜合淨灌水定額,m3/hm2;m1、m2、m3-第1、2、3種作物在該時段內的灌水定額,m3/hm2;a1、a2、a3-第1、2、3種作物灌溉麵積占全灌區的灌溉麵積的比值。

由於m1、m2、m3,……已通過預測確定,a1、a2、a3……是計劃指標,因此,可確定下一年度各時段的m綜,淨,而全灌區某時段的淨灌溉用水量M淨為:

M淨=m綜,淨·ω(530)

式中,M淨-全灌區某時段內的淨灌溉用水量,m3;ω-全灌區灌溉麵積,hm2。

M毛=M淨/η水(531)

式中,M毛-全灌區某時段內的毛灌溉用水量,m3;η水-灌溉水利用係數。

將不同時期,各種作物的灌溉需水量全部算出,則可得灌溉需水量序列,即計劃的引水量及過程。

(二)水源(渠首)取水計劃

在進行了水源(渠首)水量情況(水量、水位)和灌區灌溉需要的水量預測分析後,將二者進行平衡分析最後可確定計劃引(抽)水量的過程。

在平衡分析中,若某階段可能的引(抽)流量等於或大於灌溉需要的流量,則以灌溉需要的流量作為計劃的引(抽)水流量;若可能的引(抽)流量小於灌溉需要的流量就需要通過以下各種措施調整用水。最後確定計劃的引(抽)流量過程,要使任何階段的計劃引(抽)水流量不大於可能的引(抽)流量。采用的措施如下:

(1)調整灌水時間和灌水定額。在水源供水不足時可將某種作物的部分麵積提前一些或推遲一些灌水,或是在水源充足時適當加大灌水定額,供水不足時適當減小灌水定額。

(2)挖掘潛力,充分發揮其他水源的作用。如實行渠道防滲、實行輪灌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灌區塘堰水、地下水和回歸水等一切水源,以補充水源不足。

(3)配合農業措施,合理安排作物。如推廣省水、高產的優良品種或安排不同品種的作物等,以減少用水量或是錯開用水高峰,避開水源供水不足時的大量用水。

(三)灌區配水計劃的編製

灌區向各級用水單位配水的計劃,一般是在每次灌水之前由相應的上一級灌區管理機構分次地編製,通常是根據渠係或用水單位的分布情況,將全灌區劃分成若幹段(或片),在各段(片)進出口設立配水站(或點),由灌區管理局(處)按一定比例統一向管理段(片)配水;各管理段(片)再向所轄各配水點配水。編製配水計劃,就是在全灌區的灌溉麵積、取水時間、取水水量和流量已確定的條件下擬定每次灌水向配水點分配的水量、配水方式、配水流量(續灌時)或是配水順序及時間(輪灌時)。

1.配水方式

灌區的配水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1)續灌。在水源比較豐富的情況下,供、需水量基本平衡時,一般除鬥、農渠進行輪灌外,幹、支渠道都采用續灌配水方式。但續灌時,水流分散,渠道同時工作的長度大,滲漏損失量增大,所以在供水流量減少後,供需水量差額在40%~50%以內時,幹、支渠仍可采取續灌,但其配水流量應按比例減少;如果供需水量差額超過40%~50%(也有人認為超過25%~30%),幹支渠就不應采取續灌配水方式,而應改為輪灌。

(2)輪灌。當水源供水不足,必須采取其他措施(如壓低灌水定額調整灌溉麵積等)後,供需水量差額仍較大的幹、支渠就要考慮實行輪灌。采取輪灌方式配水,水流比較集中,同時工作的渠道長度短、滲漏損失小,在水源緊張旱情嚴重時,這種灌溉方式特別有利。

但應該指出,輪灌時,必須有先後順序,有的渠道(或單位)先用水,有的渠道(或單位)後用水,如果灌區的範圍大,涉及的行政區域多,輪灌一次間隔的時間長,則在緊張的抗旱季節,就容易發生用水矛盾,因此必須進行認真分析研究,並與各受益單位協商,采取合理的配水順序。

2.配水順序

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安排先後用水順序,不僅能及時滿足各單位用水要求、促進農業的增產,而且是建立良好用水秩序,節約灌溉水量的有效措施,總結各先進灌區的經驗,歸納成如下幾點:

(1)先灌遠田,後灌近田。在灌區範圍內幹旱同樣發展的情況下,邊遠地區水較難以送到(因輸水渠道長,沿渠滲漏損失也就大)。隻有集中流量,一鼓作氣地把水送到遠灌區,遠田受旱的威脅才能及時解除。當然,先灌遠田不等於近田受旱不管,在灌溉遠田的同時,如果有的近田受旱嚴重,非放水不可的,經過灌區管理單位檢查批準,可以對近田適當放水,做到遠近兼顧,全麵保收。

(2)先灌崗田、高田,後灌壟田、低田。崗田的位置高,水源條件差,一般堰塘不能自流控製。壟田的位置低,地勢較平坦,一般都有堰塘控製自流灌溉。先灌崗田、高田,可以使其得到及時灌溉,崗田、高田的滲漏水流向壟田、低田,可供再度利用,以節約灌溉水量。

(3)先灌成片田,後灌零星分散田。零星分散田的用水分散,灌溉的時間長,從而使上遊渠道的滲漏損失增大,下遊渠道的流量不足,灌溉速度慢,造成大麵積用水緊張,采用先灌成片田後灌零星分散田的辦法,使兩者都能集中水量進行灌溉,既優先重點保證大麵積用水,加快灌溉速度,又照顧零星分散田的用水,搶上季節,不誤農時。

(4)先急用,後緩用。在灌水過程中,經常遇到有些田用水多,要求急,如有的田屬砂性土壤,滲漏水量大,要求用水多;有的田正值需水臨界期,不能缺水受旱,否則,會使作物缺水減產,對這些特殊情況都應優先照顧。

(5)先看後放。在抗旱季節,專業管理人員和當地幹部一起到現場去調查研究了解旱情,落實灌溉麵積,進行四定,即“定專人管理,定灌溉麵積,定放水流量,定放水時間”,然後再開閘放水,這樣才能做到配水合理,供水及時,不致出現不急需用水的地方放了水,急需用水的地方,反而沒有水的不合理現象。另外,還須及時掌握天氣預報,修正灌水計劃。

3.水量調配的計算

實行計劃用水,一般是根據渠係或用水單位的分布情況,將全灌區劃分若幹段(或片),在各段(片)進、出口設立量水站(點),由灌區管理局(處)按一定的配水比例,統一向各管理段(或片)配水,各管理段再向所轄各配水點配水。所以,灌區水量調配計算,主要是確定各配水點的配水量及配水流量(續灌時)或配水時間(輪灌時)。

(1)配水量計算。在水源能充分滿足灌區用水的條件下,各配水點要求分配的水量可先按各渠道控製麵積內作物的種類,並考慮土壤、地形及氣象的差異,確定出各渠道控製麵積內某次灌水的綜合灌水定額,以綜合定額乘以灌溉麵積求得田間灌水要求的水量;然後減去該渠控製麵積內中、小型工程在該次灌水期內可以提供的水量,即得要求各渠配給的淨水量;再除以各渠係的渠係水利用係數,即為該配水點應配的毛水量。

(2)配水流量的計算。在續灌的條件下,若渠首引水流量已定,則要求把此流量合理地分配到各配水點去,即需要進行各配水點的流量計算,配水流量的計算與配水量計算一樣,有按毛灌溉用水量分配和按灌溉麵積分配兩種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配流量時,應考慮渠道的設計流量或輸水能力。若所分配的流量過小(如小於設計流量的40%),將導致放水時間過長、渠道水利用係數降低以及渠道水位偏低。

(四)用水計劃的執行

編製灌區用水計劃,隻是實行計劃用水的第一步,要切實做好計劃用水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各級領導部門領導下,建立健全各級用水管理組織,才有保證。

每個灌區,都必須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實行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強調農民的參與。各級專業管理組織是在上級領導部門領導下,履行灌區代表大會和灌區管理委員會的職權,貫徹黨的水利方針政策,統一調度水量,並配合受益縣、鄉、村搞好灌區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等。建立健全鄉、村的用水管理組織是貫徹專管和群管相結合的關鍵。鄉和村應配備1~2名灌水員,這樣灌區就有了一批群眾性的管水隊伍。他們來自群眾,和群眾有密切聯係;來自生產第一線,熟悉農業生產;所以,在計劃用水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三、短期灌溉用水計劃及渠係動態配水

灌溉計劃用水的根本任務是做到“適時”、“適量”的灌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和通訊條件的極大改善,國外發達國家和國內少數灌區,除製定中長期灌溉用水計劃外,還以當時的天氣條件、田間水分狀況、作物長勢及需水規律,水源供水能力以及灌溉工程狀態等動態信息為依據製定動態的灌溉用水計劃。由於這些動態信息隻在短期內是可靠的或較可靠的,這種用水計劃也叫短期灌溉用水計劃,其時段國外一般采用周(7天),國內一般采用候(5天)或旬(10天)。每一時段初均製定灌溉用水計劃,便可使“看天、看地、看莊稼”的灌溉原則得到實現。這種以動態信息為基礎的灌溉用水計劃,不僅能避免灌水量過多或不足,避免盲目供水,同時,也能大大提高降水利用率,是當前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節約農業用水的最基本途徑。與之相對應的渠係配水計劃,也叫渠係動態配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