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3)

一千九百五十四年,地處中原腹地的北都市破獲了一起盜墓大案,全國通緝的掘墓大盜邵三團夥幾乎被一網打盡。在案件水落石出之時,所有參與案件偵破的人都驚愕不已。

原來這北都市的西北角,有一座山峰,青岩秀壁,層巒疊翠,名天陽山。山上有一“太符觀”,這觀的始建年代誰也說不清了,但現存的建築卻是金承安五年重建於戰火廢墟之上。金承安五年當是一千二百年,這樣算來,這觀也有七八百年的曆史,規模浩大建築精美,雖殘破潦倒,卻透著滄桑之美,加之漫山的白鬆和奇特的山型,這裏便成為方圓幾百裏的休閑旅遊場所,曾有風水大師驚言:“此地龍翔鳳翥,有天子與王侯之氣,必有貴人出”。此次邵三一夥在太符觀之後山的腹地,竟挖出五代十國的大墓,出土珍貴文物數百件,其中令世人驚愕的有三件珍品,一件是鎏金舞馬銜杯銀壺,一件是唐刻花金碗,第三件竟然是被稱為考古史上千古之謎的王羲之蘭亭序真本。令人稱奇的是,這盜墓的邵三早在盜墓之前,就在同夥中稱:“墓中如有蘭亭序,則我隻取此本,餘物不論價值,皆歸你等。”

看官也許要問,這邵三何等人物,有著這般神通。其實此人早在民國時期,便是聞名河洛的掘墓大盜。邵三六十餘歲,大頭短腿,扁鼻無須,翻白魚眼,長相雖寒磣,卻極工於心計。少時偷雞摸狗,失主找上門來,見其伏案疾書,細觀之,其乃作《偷雞要略》、《摸狗術》,鄰人不禁大笑,遂退。待到這邵三長到十七八歲,便入了盜墓這一行,更是博覽群書,苦心鑽研,其發明的望、聞、問、切,成為盜墓史上的經典技巧。邵三在河洛一帶的盜墓行中聲名鵲起,他便自封為發丘中郎將,將他手下八個混混封為摸金校尉,趁著戰亂,在中原一帶掘墓無數,據民國地方誌記載,“此人盜墓專挑王侯大墓,百無一失。”

此次天陽山行動之前,邵三便數十次實地觀測,並研究大量唐史和野錄,斷言此地葬有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之後。他的手下有個叫袟華的,一時怯懦,想打退堂鼓,邵三便鼓勵他:“咱們這一行,雖說名聲不好,但隻要混出個道道來,又有哪個敢說什麼?項羽盜過秦陵,曹操發掘梁王墓,溫韜盜了唐太宗陵,孫殿英盜了慈禧墓,又有哪個能怎樣他們?再說你看看那些顯貴,哪個不是男盜女娼?我們為生計,就算幹的活髒點,比起他們,也未必下賤到哪裏。”

祑華聽他這麼一說,膽便漸漸壯了起來,可是仍然一肚子疑惑:“即便如此,這漫山遍野的,我們從哪裏下手呢?”

“你看這山形。天陽山在北都城北,三個圓錐形的山頭,北峰最高,似一女人之頭,南麵二峰稍低,卻圓潤豐盈,宛如此女之乳,三峰聳立,若一仰臥大地的婦人,東西山峰對峙,形成天然門闕。人置其中,如在這婦人博大的懷抱中。我觀象聽雷,此地若有墓葬,必在北山半腰。我兩年前用洛陽鏟探過,那裏有一活土地帶,且很有規模,必有大墓。”

說到這兒,邵三詭譎地一笑:“你說,這山像什麼地方?”

見弟子一臉困惑,邵三便湊近他的耳根悄聲說:“乾山,武則天下葬的地方。”

袟華嚇得一激靈:“則天大聖皇後的墓?”

邵三哈哈大笑:“武則天的墓你也敢掘!當年黃巢幾十萬大軍在乾山掘地四十裏也沒有找到入口。曆代皇帝的墓,隻有一座沒有被盜,那就是乾陵。不是不想盜,那裏可是埋藏了盛唐足足三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更何況還有隨葬蘭亭序的可能。但那不是我們幹得了的。”

“可你不是說蘭亭序在這裏嗎?”

邵三歎口氣說:“說來話長。我給你講過溫韜吧,這個人是五代時期的刺史,大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長,但幹的卻是我們這一行,唐太宗的墓就是他掘的。溫韜盜墓有個奇怪的習慣,就是要將墓中所掘物品,一一記錄在冊,比我們現在的考古發掘都嚴格。後人正是根據他的記錄,了解了墓葬的情況。唐太宗一生戎馬,卻極喜歡蘭亭序,生前每每在臥榻欣賞把玩,還立下遺囑,死後將蘭亭序隨葬於枕側。太宗之後,蘭亭序再沒有現世,所傳全為摹本,人們以為真本已隨葬唐太宗,誰知後來找到溫韜的紀錄,蘭亭序根本沒有在冊!你說,依當時的情形,誰敢違旨私吞了蘭亭序?隻有武則天。但是蘭亭序隨葬了武則天,僅僅是人們在發現溫韜盜墓紀錄後的又一個猜測,你想,武則天晚年遭遇老臣張柬之等人複唐政變,不僅張昌宗、張易之兩個把持朝政的男寵被殺,還被迫取消帝號,還大周於李唐王朝,被押遷出皇宮,在上陽宮度過最後三百多天餘生。一個發白齒落的八十二歲老人,遭此際遇,還能有什麼想法?她死後被厚葬,那是唐中宗為掩蓋搶班奪權真相並平息張柬之等政變功臣與武氏諸王矛盾做出的‘聖善’‘報恩’政策。更何況她是‘歸陵’,是歸於唐高宗的乾陵地宮中,這本身就是以卑動尊。試想,蘭亭序沒能隨葬唐太宗,難道能隨葬他的‘才人’兼‘兒媳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