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世紀的教師教育——理論、製度、改革(1 / 3)

經教育部人事司批準,由華東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教育政策分析高級研討會於2001年7月12-14日在上海舉行。來自於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教育部有關司局、有關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台北師範學院、美國西本斯堡大學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來自於教學第一線的中小學校長和出版社、雜誌社、報社的編輯記者等80多名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教育政策分析高級研討會,旨在促進教育理論研究部門、教育教學實踐部門、政府決策部門之間的對話,這不僅有助於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者拓寬思路,也為教育決策部門的教育決策提供了寶貴的谘詢意見,為確保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政策研究”,與會代表主要圍繞著“教師教育製度改革的相關政策”,“教師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及相關政策”,“師範院校布局結構調整及相關政策”,“當前教師教育改革難點問題及相關政策”等問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一、製定教師教育政策的理論基礎:教師專業化

教育改革的曆史經驗證明:教師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教師和教師教育政策的確定就成為教育改革政策領域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製定教師和教師教育政策需要有明確的理論基礎。有學者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和教師教育政策目標不夠明確,政策經常搖擺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使得教師教育改革缺乏長期一致的努力方向。因此,製定教師和教師教育政策必須首先尋求和明確其理論基礎或指導思想。有代表認為現在的教師教育學術性、師範性都不強,而任何一個專業沒有專業性,沒有不可替代性,是不能受到社會重視的,教師社會地位不高,就是因為人人都能當教師。因此,促進教師專業性的提高就成為教師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有代表指出學校教育的成敗取決於三個要素:硬件、軟件、人件。而所謂人件就是教師專業化程度,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也是教師教育研究的核心課題。有代表提出教師專業化是國際教師職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內在需要,因而教師專業化應該成為教師教育政策的理論基礎。對此,許多代表也予以讚同,並對教師專業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一)關於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和標準

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和標準是什麼?這是教育界多年來所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教師專業化問題的研究起點。有許多組織和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並提出了專業認定的一係列標準。本次會議有代表認為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包括了專業智能、專業道德、專業發展、專業自主和專業組織等方麵。也有代表從研究型教師的角度對其專業發展的內涵體係進行了界定:①知識,具體是通用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和研究知識;②能力,具體是通用能力、學科能力、課程與教學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③專業精神,主要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專業精神。有代表則強調教師專業化的核心是師德。也有代表介紹了美國NCATE 在2000年頒布的教師教育機構認可的《2000年標準》,其中對教師候選人從知識、技能和意向等方麵設定了專業標準,規定準備在中小學做教師或其他專業人員的候選人應熟悉並展示那些幫助所有學生進行學習所必需的學科內容、教育學知識、專業知識、教學技能和意向。

(二)我國教師專業化進程中麵臨的問題與挑戰

代表們普遍認為我國對教師專業化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但教師專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國際教師專業化的探索過程看,有代表認為國際教師教育的發展體現了從專業化到反專業化再到更高層次的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具體體現為,從19世紀強調教育的科學化到20世紀60年代社會實證主義強調教育技術化,再到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教師教育從技術化轉向徹底的“反專業化”,而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專業化。對於我國教師專業化進程中所麵臨的問題,代表們認為其中既有理念層麵的問題,如教師是不是專業,教師可不可以替代等;也有製度層麵的問題,如教師資格證書的不完善,教師教育機構缺乏鑒定標準等;還有實踐層麵的問題,如教育理論的改造問題,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等。

(三)我國實現教師專業化的基本策略

代表們提出,要促進我國教師的專業化,首先是要樹立專業化的教師教育理念。有代表指出,教師教育有兩種模式:技能熟練模式和反思性實踐模式,這兩種模式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師形象,各有其合理性,因此構成了未來專業教師形象的兩難問題。而問題正在於,我們在探討教師專業化的時候,缺乏後一種教師形象的支撐。

第二是教師教育製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創新。有代表認為,教師專業化靠什麼保障?最主要是靠法律,即教師資格證書製度。教師資格製度是我國借鑒國外實行的教師職業資格的總的製度,這對於我們把住教師的入口關,對於麵向社會使有誌於教師職業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對於教師職業的專業化,保證教師教育製度的有效實施,都是一種非常有力的法律保障措施。這一製度實施後,從法律上說,沒有教師資格的人不能上講台。代表們認為,我國現在已經全麵開始推進教師資格製度,但存在很多問題,如幾乎所有在職教師都自然過渡了,同時教師資格證書製度缺乏科學的鑒定,進入教師隊伍的門檻過低等,而這些問題受到《教師法》的製約。我國《教師法》是80年代後期開始製定,立法的背景是教師隊伍數量的嚴重不足,因而影響了立法的力度,為此需要考慮修改《教師法》。《教師法》的修改:①必須對教師專業化有更具體的要求;②根據不同地區條件提高學曆要求;③教師資格考試應麵對所有的人;④教師資格證書應有有效期限。

第三是改造和發展教育科學。有代表指出,在我國教育科學領域,凱洛夫教育學的幽靈至今還在遊蕩,教育科學重思辨、重宏觀輕微觀,課程設置缺乏時代氣息,缺乏活力,遠遠落後於教育形勢的發展。為此,要打破學科界限,調整改造教育學科。他提出了三個重建:學科教育學的重建,基礎教育課程的開發和重建,學校文化的重建。

第四是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措施,正如醫科大學需要有臨床醫院一樣,師範大學也應該有自己的“臨床學校”。有代表從四個方麵闡述了對教師發展學校的基本理解:①教師發展學校是在現行中小學建製學校中進行的功能性建設; ②教師發展學校是大學與中小學合作建設的; ③教師發展學校通過大學教育工作者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研究,在研究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中實現教師教育; ④教師發展學校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蘊涵,體現教育和教育科學研究的人文關懷,著眼於人的發展、教師的發展。

二、教師政策與教師隊伍建設:困境與出路

有代表從社會的知識形態、生產形態、工作形態、組織形態等方麵討論了知識社會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教師的角色和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的功能從傳遞知識轉變為指導構建知識,從提供答案轉變為共同尋找答案,從知識權威轉變為道德修養榜樣。教師功能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師政策發生變化,以適應時代的要求。關於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政策,代表們圍繞以下問題暢所欲言:教師的法律地位和教師職業的性質,當前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民辦教師、代課教師、農村教師、西部教師、民辦學校教師的政策問題,教師的激勵約束機製,教師的培訓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