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逆忤,還是指一種獨特的創作手法和處理技巧。這種手法和技巧既可以通過上述反向思考方法的具體演進而掌握,也可以通過“正反並存”、“美醜共體”的巧妙處理而獲得。經典、古典美學中的多樣統一、對偶互補、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且不足為論,但“對稱中有不對稱”、“規則中有不規則”、“秩序中有混亂”、“複雜中有簡單”、“整合中有破損”、“協調中有不協調”、“完善中有不完善”、“嚴肅中有滑稽”、“平順中有別扭”、“熟悉中有陌生”、“老到中有稚拙”、“著意中有隨意”、“矜持中有輕率”,等等,則算是當今後現代主義者及某些建築新潮派的“新招”了。像美國休斯頓諾琪公司建築外觀上那種“殘破斷裂”的立麵處理,像日本“新建築”中常見的那種粗大笨拙構件和小巧細節的對比共存,像某些後現代建築中那種“既美又醜”的戲劇性效果,均屬此類處理手法及技巧的大膽探索。盡管這類探索的最後成敗和這類作品的文化品位還有待於實踐檢驗,但它們的確給建築藝術創作和審美觀照帶來新的活力;對於正統的現代建築和“清教徒”式的藝術信仰來說,無異於在平靜的湖水裏掀起一層耀眼炫目的浪花。

以上種種由“逆忤”引起的建築及其創作的嬗變行為,同其他的人為嬗變一樣,有兩個最基本的主導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對現存已知事物之“有”的尊重和借鑒,二是對新生未知事物之“有”的求解和創造。同其他嬗變行為相比,“逆忤”性嬗變不是以中和、消融、漸變的方式發生,而是呈現出某種激越、對抗和遽變的特殊勢態;其結果,也有別於一般異化行為的超常性跨越,而是一種“顛倒乾坤”的創造性突破。其“突破”和“超越”,自然表現出忤逆性嬗變所獨具的特殊的創造品位。但對實踐主體來說,這決不意味著對已知對立物的輕蔑和咒謔,正相反,建築創作中的“反向思考”是以對其“對立物”、“對立麵”的格外尊重和特殊借鑒為前提的。忤逆,其實就是一種“相向借鑒”、“反向借鑒”,是借鑒與創造的反常的、激進的表現形式。在實際創作中,以反及正、以舊及新、以壞及好、以退及進、以少及多、以醜及美,等等,已經成為富有創造精神的建築師們得以一反常規、獲取突破性成果的某種訣竅。

廣義地說,逆忤之於建築創造活動從來就是息息相關的。建築創作過程中隨時隨處都會遇到兩極相依、對偶互補、正反相合的對立統一現象。內容是重要的,但沒有形式,創作何在?功能是重要的,但沒有審美,創作何在?理性是重要的,但沒有情感,創作何在?空間是重要的,但沒有實體,創作何在?技術是重要的,但沒有藝術,創作何在?……如果我們的建築創作清一色按照通常的正向序列進行思維,那隻能是由內容及形式、由功能及審美、由空間及實體、由理性及情感、由技術及藝術……而“反其道而行之”,就會出現由形式及內容、由審美及功能、由實體及空間、由情感及理性、由藝術及技術……如此等等,後者的思路將會突破前者單一思考方向的局限;甚而,它的獨特思維方式將為前者所不及,並能為建築創作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建築本體及其創作行為充滿著應運而生的“兩極世界”,而對“兩極世界”的全麵認知則有賴於忤逆;失之忤逆,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將會把創作引向膚淺和偏頗。

進而言之,建築及其創作主要涉及“兩極世界”,但又不止是“兩極世界”。諸如內容和形式、功能和審美、空間和實體、理性和情感這樣一些“兩極世界”之間的“相依”、“對偶”、“互補”,必然組成一係列的“中介群”——“中間係列”和“中間環節”,它們構成建築及其創作的“第三世界”。而兩極或對立項之間的中介聯係能否形成,則是創作的逆忤性嬗變能否得以積極實現的關鍵所在。沒有這“第三者”的介入和契合,積極的忤逆性嬗變無從發生,“兩極”之間則如同隔岸觀火,這樣的所謂“忤逆”也隻能由“積極”變為“消極”了。建築上一些名為“標新立異”,實為“故弄玄虛”的浮誇膚淺之作,其症結在此。

一個問題:逆忤在建築及其創作中的存在,既然如此普遍,如此活躍,又為什麼常常為建築師們正統的建築觀念和思維方法所鄙夷乃至排斥呢?可以認為,同其他嬗變行為相比,對“忤逆”的認知、掌握和采用確實具有更大的難度。其內在原因來自習慣思維和心理障礙,而其外部原因則在於“主流現象”的存在。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建築及其創作上的兩極世界總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前者的強大、正統和慣勢往往是後者所望其項背的,特別是在後者的起始階段。一種建築思潮,一種創作心理,一種審美觀念,乃至一種處理方法,都往往因為“主流現象”的存在而占據上風。敢於“逆忤”者,非有頑強的逆反心理、敏銳的觀察能力、執著的事業追求、深廣的知識積累以及高超嫻熟的創作技巧而難以向正統的主流派“發難”。藝術大師畢加索和建築大師柯布西埃都是這樣一類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們各自在兩個不同領域的逆反性創作行為都是以“反正統”的藝術膽識及經典、老到、紮實的藝術功底為基礎的。舍此,難以有真正的“叛逆”作為。大河奔瀉,有逆流危灘,才有驚濤駭浪的壯美場景。我們肯定和讚美建築創作中的“逆反行為”,是因為它能在建築發展的大潮中激起一層又一層璀璨絢麗的浪花,同主流派一起推動著曆史的前進。

“馴異”、“綜合”、“選擇”、“逆忤”構成了建築創作嬗變的四大原理。其實質在於以借鑒所得之“有”促孕嬗變創新之“有”。這種借鑒所得之“有”越多、越廣博、越是相異乃至相逆,其嬗變所得之“有”也就越深邃、越有意義、越獨特、越有價值。善於引進、借鑒而又不要失之自我,這就是創造。

必須說明,“嬗變”是從現代原子物理學中引進的名詞,其原意是指原子核受到中子或粒子的衝擊而發生核反應,從而產生和釋放出巨大的原子能量。如果我們把作為創作主體的建築師們的內在創造能量比作牢固的“原子核”,那麼,他們通過借鑒而從外界得來的創作信息則如同衝擊原子核的“中子”、“粒子”。沒有前者,就沒有建築創作嬗變的內在動因;但沒有前者對後者的引進、借鑒,也就沒有建築創作嬗變的外在力量。歸根結底,建築中的借鑒與創造應是:借鑒中的創造,創造中的借鑒。附錄一談基本建築理論體係的建構附錄一談基本建築理論體係的建構——以五位中國現代建築師的探索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