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探索為例

建築創作學概論引言:現代中國建築的理論研究之路引言:現代中國建築的理論研究之路所謂“現代中國建築”,顯然具有兩層含義,即它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但,它不是這兩層含義的簡單疊加,而是二者之間內在的、有機的、科學的融合。對建築創作實踐來說是這樣,對建築理論研究來說也是這樣。

重要的問題在於尋求“中國特色”——如何進行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及其框架體係的研究?

一是關於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研究之路。我指的是,在“建立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框架”的議題上,首先需要確立一些基本觀點和基本認知,以此作為討論這一問題的前提、出發點,或稱之為基本理念。

二是關於如何根據這些基本觀點和基本認知,去具體構築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體係,包括其理論體係中的總體框架及其若幹子係統。

對於上述第一個問題,理應力求統一,盡量達成共識;當然一時意見不完全統一也不要緊,可以求大同存小異,這“大同”者即為大家討論這一議題的共同準則和依據。對於上述第二個問題,即具體建立怎樣一種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框架及其子係統,從選題到內容,從方法到觀點,則恰恰不宜強求統一,也不可能完全統一。在這方麵,應當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不同的理論探討思路,采取不同的理論研究對策,最終達到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麵、不同層次去建構、充實和豐富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框架。當然,這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艱苦過程,而不是短時間一蹴而就的事情。

然而,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通過拜讀張欽楠、張祖剛以及李先逵、顧孟潮、鄒德儂、鍾華楠、王國梁等諸位先生的相關理論研究大作,使我深受啟迪和教益。對於如何建立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體係和框架,其中有從“資源建築學”切入者,有從城市、建築、園林三位一體的“環境建築科學”探討者,有從繼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建築學”剖析者,還有從“建築科學學”、“建築哲學”、“建築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建築理論在中國的“重新定位”等方麵去闡發……所有這些,表明諸位先生在構築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體係上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並以其各自不同的學術研究成果,使這一莊嚴的有著重大現實和曆史意義的理論體係初見端倪。它使我們不但看到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更加重要的是有助於振奮當代中國建築人的自尊自立精神,增強我們在建築領域的民族自信心。

正是在諸位這種學術精神和文化理論思想的感召和啟示下,使我有機會、有可能開始思考和整理自己在這一議題上的幾個基本觀點。同時,也將結合自己探索研究關於“建築創作學”的一點心得體會,參與對中國特色建築理論框架及其“子係統”的討論,這將在另文中介紹。

眾所周知,“中國特色”四字的提出,其源蓋出於鄧小平有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聯係到建築學領域的理論研究,所謂“中國特色”,我理解主要是指其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係而言的。其理論的總體目標和主題,在於如何把當代建築的普遍科學原理和中國這一特定國度的具體的建築情況相結合,並走出一條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建築理論研究之路。在這方麵,我以為有以下五點是值得關注和提倡的。

(一)走我們自己的研究之路

中國近現代建築,從萌芽、起步到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曆史,但就建築理論研究的總體狀況而言,可以說至今還基本上處於“引進”、“拿來”階段。遠的不說,上世紀50年代學蘇聯,80年代開始學歐美,其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已昭然於世。現代建築發祥於歐美,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理應學習那些發達國家先進的建築科學技術,包括學習研究其先進的、科學的建築文化理論。作為一種學習研究過程,“引進”也罷,“拿來”也罷,都是某種必經階段,無可厚非。人們看到,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中,西方各種建築思潮如洪水般湧入國門,建築及其理論領域中的“引進”、“拿來”的確實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同時也給中國建築創作帶來了空前的衝擊乃至推動和促進。這些都是事實,不容否認。然而,建築畢竟不是純粹的科學技術,它的非物質性即精神文化性的一麵告訴我們,對包括西方建築理論在內的外來文化,光靠“引進”、“拿來”是遠遠不能解決中國建築的現實問題的。重要的問題,在於分析鑒別、消化吸收,達到“食洋而化”、“為我所用”,並進而結合中國的現實和曆史條件,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建築理論研究之路。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體係”的真實含義。

(二)走“和而不同”的研究之路

我對建築理論上的“中國特色”的理解是,它有著矛盾統一的兩個方麵,即我前麵已經提到的所謂“一般”和“特殊”兩個方麵。當今大勢,現代化趨勢不可阻擋,全球化浪潮滾滾襲來,這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是挑戰也是機遇,這也是中國建築及其理論研究所要麵對的“一般性”即共通性問題。另一方麵,中國由於其自身條件所決定,它所遇到的“現代化”、“全球化”問題又和其“本土化”、“地域化”無可回避地交織在一起,這就是中國建築及其理論研究所要麵對的“特殊性”即不同性問題。如何使這矛盾著的兩個方麵統一起來,正是21世紀的建築學賦予中國建築界的一個理論和實踐難題。就建築理論研究的指向而言,前者求“同”求“和”,後者求“異”求“變”,它們應合了一句古老的中國哲理,叫“和而不同”。其實,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框架和體係,不僅在中國和世界、東方和西方之間應當提倡“和而不同”,而且在中國本土的不同地域和地區之間也應當提倡“和而不同”,乃至在中國建築學人各自的研究途徑之間,同樣應當提倡走“和而不同”、“諸子百家”之路。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通過“殊途”而達到“同歸”。這又應合了魯迅先生早就提出過的一個基本思想:采取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自己的理論和作品更加豐滿,這是一條路;擇取本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其別開生麵,這也是一條路。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園地一定會百花盛開,芳馨吐豔,這一理論研究難題必將在中國一代又一代建築學人中得到理想解答。

(三)走“實事求是”的研究之路

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乃至帶有某種政治思想意味的中國式的哲理名言,但我以為將“實事求是”四字用在對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研究上,同樣非常貼切,而且耐人尋味。這涉及為什麼要提出研究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問題。為什麼呢?可以用一句話來簡單地回答:研究這一中國“特色”理論就是為了適應當代中國建築發展及其創作實踐的需要,以便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更好地、有的放矢地解決中國建築的實際問題。中國有中國的情況,需要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和條件出發去建構自己的資源建築學、環境建築學、建築社會學、建築經濟學、建築生態學、建築文化學、建築審美學、建築藝術學以及建築創作學等多方麵帶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理論。從當下一個時期而言,也有許多具體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從建築理論上加以回答。比如,中國的人居環境建設已經進入“小康”、“後小康”時期,創造怎樣一種方便、舒適、健康、衛生和有文化品位的住區和住宅環境,就需要從“以人為本”、“人居環境”和“環境心理”等基本建築理論上加以回答,這也是一個非常具體、非常現實的帶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實踐和理論問題。其他如城鄉公共環境創造、曆史和自然環境的保護與發展以及傳統和現代、國際和國情、需要與可能、科學和人文、技術和藝術、功能和形式、建築和城市、建築和自然等話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都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從而有待於我們在中國特色建築理論的指導下加以應答。歸根到底,就是要用這一建築理論之“矢”去射中國建築實際之“的”,以便對中國現實和未來的種種建築問題不斷地求得某種係統性、本質性和規律性的認識。同時,提出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中國建築問題,不但從理論研究的方法策略上明確地回答了“為什麼”的問題,而且科學地回答了“怎麼做”的問題,回答了這一理論研究的“起點”和“終點”問題。我認為那種把“科學”、“哲學”當成建築理論起點和終點的說法,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在實踐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重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研究,仍然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