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長的煩惱(1 / 1)

自打肖楚河五歲記事起,他就接受了一次父親嚴律的懲罰。

一個人犯了錯誤,就要接受懲罰這是天理。

那一年,他還不知錢為何物,他隻是出於好奇。

隻見父親每晚出車回來,都數著一遝遝的鈔票,放在抽屜裏邊。

有一次,他知道父親的鑰匙就放在抽屜的一小勾角,他趁父親不在,打開抽屜抽取了一張十元鈔票。

剛好,被他回來看到。

“兒啊,俗話說,從小偷針,長大後偷金,我這回不輕饒你,”父親對他斥責道。

父親讓他跪在門檻前,讓他冥想,他竟不哭不鬧。

奶奶心疼孫子,哭著說:“大孫子,父親還在,你這是跪的誰呀?”

她想扶他起來。

父親說:“媽,這事不能慣著他,以後要出事的。”

肖楚河足足跪了有兩個多小時,也許肖楚河心裏隻是記得有那麼一回事,不知所謂。

稍微長大後,他才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所以他一生都在堅守一種底線,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幹出格的事。

這或許是一種天意。

父親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或許教育方式欠缺。

農村人大都如此。

村裏有一位頗有見識的長者對他頑劣的兒子說:“兒子啊,人都是靠自己成長的,自古棘刺不用削。”

他不會刻意地去教導自己的孩子。

肖楚河的父親延生則調侃似笑道:“你可以天天在他耳邊念叨,看看他到時能否考上清華、北大!”

長者笑而不語。

從此,父親不會過於用心在兒子身上,他相信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重要性。

他將幼小的肖楚河抱在大腿上,一起看書,翻閱連環畫圖冊,肖楚河也隻是看看圖上的人物,似懂非懂地佯裝在父親懷裏,享受著父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們還是很酷愛讀書,他父親書桌上擺放有數十本《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今古傳奇》和一些名家著作,還有小人書連環畫。

他父親說:“讀書使人學會說人話,幹人事。”

小學三年級,他又爬到父親的書桌上,看到一本作家碧野寫的《烏蘭不浪的祭杞》,這回憑著有些文字功底,他饒有興趣地讀了下去。

書中描寫了作家到內蒙古去體驗生活,晚上大家圍著一大堆篝火,載歌載舞,好不快樂。

他翻開了幾頁,偶然有一句:……那一夜我的思想像脫了韁的野馬在廣袤無限的原野上奔馳……

頓時,心生感慨:原來,當一名作家的思想是可以這樣豪放與自由!

他不由地心生景仰,他從小就立下誌願,長大後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這是他幼小心靈上的第一個夢想。

話說,在那個年代,很多知名作家,作品一出版,往往一時“洛陽紙貴”,紅極一時,名利雙收。

然而,夢想雖美好,現實卻有太多骨感,殘酷的,真正成名的作家也是鳳毛麟角。

肖楚河在閱讀一本課外讀物時,翻閱到一名老師對有同樣夢想學生的一句忠告:你想成為一名作家嗎?那就要做好忍饑挨餓的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