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滿足社會與專業本身需求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各專業合格的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的素質。
包括大文科在內的各類專業與信息技術的相互結合、交叉和滲透,是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也是新學科的一個生長點。加強大文科(包括哲、經、法、教、文、史、管)各類專業的計算機教育,開設具有專業特色、能夠滿足社會與專業本身對大文科人才需求的計算機課程,是培養跨學科、綜合型文科通才的重要環節。
為了更好地指導大文科各類專業的計算機教學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製訂了《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下麵簡稱《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把本科的大文科計算機教學設置,按專業門類分為文史哲法教類、經濟管理類與藝術類三個係列;按教學層次分為計算機大公共課程、計算機小公共課程和計算機背景專業課程三個層次;按院校類型分為研究型、教學研究型與教學型三個類型。
第一層次的教學內容是文科某一係列(比如藝術類)各專業學生都應知應會的。教學內容由計算機基礎知識(軟、硬件平台)、微機操作係統及其使用、辦公軟件應用、多媒體知識和應用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信息檢索與利用基礎、Internet基本應用、電子政務基礎、電子商務基礎、網頁設計基礎等15個模塊構築。這些內容既滿足社會對大學生在計算機方麵的需求,又為學生在與專業緊密結合的信息技術應用方向上進一步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對大學生信息素質培養起著基礎性與先導性的作用。
第二層次是在第一層次之上,為滿足同一係列某些專業共同需要(而不僅是某一個專業需要)而開設的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或者在深度上超過第一層次中某一相應模塊,或者是拓展到第一層次中沒有涉及的領域。這部分教學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其專業中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水平。
第三層次,也就是使用計算機工具,以計算機軟、硬件為依托而開設的僅為某一專業所特有的課程,也就是所說的專業課。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計算機應用技術係列規劃教材,是根據《基本要求》編寫而成的,可以滿足大文科各類專業計算機課程一、二層次教學的基本需要。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將有利於我國高校優質文科計算機教材和精品課程的建設,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偉大征程中起到添磚加瓦的積極作用。
盧湘鴻
2008年6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