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傳記出版之際的話
我於2012年8月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之後,如釋負重,心中坦然、非常愉悅,既沒有人們所說的失落感,也沒有人們所講的“適應期”,更沒有所謂的憂傷之情。
我從政四十一載,擔任縣級領導幹部長達二十年。在我還不到退休年齡時,組織上讓我擔任了兩個社團組織的會長:一個是新農村建設促進會會長;一個是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我發自內心對組織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對領導的這種厚愛,銘記難忘。在“兩會”工作之餘,我想趁頭腦清楚,身體尚好,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朋友建議我寫點東西,如小說、詩歌什麼的,有的老總想出高薪聘請我當公司顧問,還有的夥計出主意讓我寫寫回憶錄。我反複考慮決定,還是先把自己的一生記錄下來為要,遂有這本原汁原味做人、做事、“做官”的自傳體啟示錄。
雖然我工作多年,也曾擔任過所謂“要職”,但我既沒有給子孫積攢下大筆金錢,也沒有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來時貧。”這是明代信陽知州胡守安離任時寫的一首詩,今日用來形容和概括我離任後的境況名符其實。但我從不後悔,我始終認為金錢這東西並不重要,比金錢貴重萬倍的是人品、美德和智慧,是口碑、誌向和境界。因此,我這本《回眸中的感悟》權作留給子孫的一筆精神財富吧!
人生如客,來去匆匆,踏印出不同的足跡;歲月似河,晝夜流淌,跳躍著生命的浪花。我這一生在歲月的長河中,隻不過是一朵平常的浪花,沒有跌宕起伏的壯舉,也沒有轟轟烈烈的事業。雖然勤奮耕耘一生,超出了一般人的努力和付出,但從未抱怨過什麼,也從來沒有彷徨過、懈怠過,我反而時常感到知足、快樂和幸福。因為,我收獲了豐富的閱曆,收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收獲了許多人難以得到的東西。
在人生的跋涉與攀登中,我有甜蜜亦有苦澀,有歡樂也有酸楚,有順境更有逆境。但我體悟,隻有不畏艱險,敢於登攀,才有希望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隻有敢於笑迎風雨,才有希望抵達人生的理想彼岸。雖然我已退下來,成敗之曲早已譜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我會依然唱著奮進之歌、幸福之歌快樂前行。
我的人生之旅,是伴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的。我出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曆了“趕英超美、大放經濟衛星”的大躍進歲月,經曆了既是天災也是人禍的“三年自然災害”年代,經曆了不堪回首現在憶起仍會不寒而栗的“十年文革”,也經曆了春滿大地的改革開放全過程。因此,我的人生之路,我的命運必然會打上時代的烙印。我記述的雖然是個人成長史,但通過我的真實回憶,也會再現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發展的曆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既是自然界中人,也是社會中人。每個人的生存、成長、進步和命運,必然受到自然、社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人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不同,自身素質不同,其命運也必然會有所不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命運,有一個美好的前程,這種理想和願望固然是好的,但要實現這種理想和願望並非易事。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人的美好命運和前途,從來不會從天而降,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奮鬥。要懂得,隻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隻有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消極對待人生不行,聽天由命不行,坐等天上掉餡餅更不行。沒有付出,哪有收獲,沒有風雨,怎見彩虹?要想過好日子,必須付出艱辛;要想成為可用之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要想讓社會認可,就必須艱苦奮鬥;要想當好領導,就必須視百姓如父母,視責任如泰山,視使命如生命。這是一個人獲得美好命運和前途的必然之路。
寫作本書,絕無為個人樹碑立傳之意,隻是希望兒孫及後人,能從中受到啟示和教益,不忘前輩艱辛,能多繼承吾誌,在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借鑒,多一些警覺,多一些努力,成為對社會對人民的有用之才。我也想將此書贈送給我的親朋好友,以此作為紀念,並祝願他們的人生更美好!
因為是自傳式回憶,所以全篇實話實說,實事實錄,加之全憑回憶而寫,沒有什麼可借鑒、參考的資料,更主要是由於自己水平所限,故書中觀點難免不當甚至錯誤,如有,文責自負。
作者
二〇一三年仲夏